太原市重度污染过程的多元分析
2019-03-28韩爱梅
韩爱梅
(太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山西 太原 030002)
1 污染过程分析
2017年11月25日至28日,太原市AQI、PM2.5和PM10的时间序列见图1。由图1可知,AQI、PM2.5和PM10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AQI从11月26日下午15:00开始逐渐增长到11月27日11:00达到中度污染,中度污染持续4 h后进入重度污染,重度污染一直持续17 h,到11月28日上午9:00结束,重污染期间AQI最高值达到270。同时,PM2.5和PM10小时均值均达到最高,分别为220 μg/m3和385 μg/m3。从PM2.5与PM10比值来看,在整个污染过程期间,PM2.5与PM10的比值均小于0.6,在重污染期间,PM2.5与PM10平均比值为0.58,25日至28日的平均值PM2.5与PM10为0.41,说明空气中仍然以粗颗粒为主,扬尘可能是太原市主要的污染源之一[1-2]。
气态污染物的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见图2。由图2可知,CO和SO2变化趋势保持高度一致性,在中度和重度污染期间CO和SO2都表现出较高的浓度值,尤其重污染前期出现一个比较高SO2峰值质量浓度高达203 μg/m3,但是在重污染加重的过程中SO2浓度逐渐降低,可能是重污染期间受温度、湿度的影响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颗粒的速度加快[3-4]。
图1 空气质量及颗粒物浓度时间序列图
图2 空气质量及气态污染物质量浓度时间序列图
各站点PM10和PM2.5的变化特征基本一致,晋源站的PM10和PM2.5质量浓度高于其他站点,但是,粗颗粒物(PM10~2.5)晋源点位仍然比较高,因此,加强对晋源区周边区域道路扬尘和企业运输扬尘的管控。从SO2、NO2和CO的浓度序列分析可知,小店区和坞城区的SO2浓度较高,一方面,加强周围工业污染源排查,挖掘减排潜力。另一方面,小店区站点较高SO2排放浓度的原因是否是仍然存在民用煤的使用。
从128个微观站PM2.5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太原市城区污染较重的区域为小店区和晋源区,尖草坪区也有一定的污染,小店区与晋中市接壤,而晋源区与与吕梁市的部分区县相邻,一方面是受本地源排放的影响,另一方面外来传输也对当地的空气质量有一定的贡献。而尖草坪区目前有两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2 污染成因分析
2.1 天气形势的演变
11月25日,白天受低压控制,偏南风,夜间有弱冷空气,全天污染物扩散条件较差,太原市空气质量为3级轻度污染;11月26日,白天受弱冷空气影响,污染物扩散条件略有好转,夜间再次转差,太原市空气质量为2级良;11月27日,全天气压场弱,属静稳天气,污染物扩散条件差,同时,湿度较大,一方面,促进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的二次转化,另一方面,细微颗粒物的吸湿增长,进一步增加细颗粒物的浓度,因此,太原市空气质量为4级中度污染;11月28日0时至8时受均压场控制,风力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0时至9时太原市AQI为231,属于五级重度污染。但9时后受冷空气影响,有4级~5级西北风,污染物浓度很快回落。太原市空气质量为3级轻度污染。
2.2 气象因素分析
2017年11月25日00:00至28日23:00太原市气象观测站风向、风速、温度和相对湿度逐时的变化曲线图如图3、图4。由图3、图4可知,与非重污染时段相比,重污染期间(27日13:00到28日2:00)气象特征表现为:风速较小,重污染时段平均风速为0.92 m/s,主要以西南风为主,大气扩散能力弱,有利于地面局地污染物的累积,非重污染时段平均风速为1.61 m/s,而且以西北风为主,有利于太原市污染物的扩散,所以,每次西北风过后太原市的空气质量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重污染期间相对湿度较高,平均湿度为72.44%,非重污染时段平均湿度为40.65%,且相对湿度和温度有明显的昼夜循环,较大的湿度有利于二次粒子的转化,容易造成颗粒物的吸湿性增长和积累。气压较弱,重污染期间平均压力为3.3 kPa,非重污染时段平均压力为93.291 kPa。且重污染时段气压波动幅度较小。
图3 11月25日至28日的天气形势变化
图4 11月25日至28日气象参数的时间序列图
2.3 雷达观测结果分析
由图5可知,11月25日凌晨开始至中午,雷达退偏比显示高空存在粗颗粒物气溶胶团过境,消光系数显示近地面细颗粒物持续积累,再加上边界层在400 m左右,扩散条件较差。11月25日中午至26日凌晨,退偏比显示高空粗颗粒物沉降至近地面,同时局部产生扬尘污染,污染物主要为粗颗粒物,边界层高度维持在1 200 m以上,扩散条件较好,预计为风力较强导致。11月26日上午,边界层短暂降低至400 m,之后很快抬升,雷达消光系数显示,近地面有少量细颗粒物积累,但很快扩散。11月26日晚间开始,边界层高度在500 m左右起伏,扩散条件持续较差,消光系数显示,近地面细颗粒物逐渐积累,退偏比显示污染物主要为细颗粒物;27日上午,雷达监测到高空出现细颗粒物传输,并沉降至近地面,导致污染进一步加重。
图5 消光系数、退偏比及边界层高度逐时变化情况
2.4 气流后向轨迹分析
根据后向图6,太原市污染期间主要受西南方气团的影响,25日12时,气团轨迹传输高度较高,最高在2 000 m左右,26日6:00下降到500 m左右,一直持续到27日12时。在此期间,污染物开始积累,直到28号2:00达到最大值。
2.5 SPAMS在线源解析
监测时间从11月25日01时至11月28日08时,具有粒径信息的颗粒为1 298 366个,有正负质谱图的颗粒为487 683个。按照空气质量级别将11月25日01时至28日08时分为4个时间段,如图7所示。时段1(轻度污染)中燃煤、工艺工业、机动车尾气占比排名前三名,分别为37.37%、18.76%、15.75%。时段2(优良)至时段4(重度污染)的变化过程中,燃煤、机动车尾气、二次无机源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三者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1.99%~35.05%、13.57%~19.21%、10.18%~15.32%。生物质燃烧、工艺工业、其他占比都呈下降的趋势,扬尘源占比比较稳定。本次污染过程主要是由燃煤源、机动车尾气、二次无机源的占比上升所致。
图6 后向轨迹变化趋势
图7 11月25至28日08时不同时段污染源贡献率变化
3 结论
对本次重度污染过程进行多元分析发现:
1) 从气象角度来看,11月27日,全天气压场弱,属静稳天气,不利于污染物水平扩散,同时,边界层高度降低,污染物垂直方向的扩散也受到限制;
2) 从雷达观测结果来看,本次重污染过程中受本地积累和外来传输沉降双重影响;
3) 从后向轨迹图来看,太原市重污染期间主要受西南方向气团的影响,可见,太原市这次重污染过程除由不利气象条件导致的本地积累外,还受到来自太原市西南方向燃煤和工业污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