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数模对连云港港连云港区回淤强度的研究
2019-03-28赵张益庞启秀温春鹏张瑞波
程 达,赵张益,庞启秀,温春鹏,张瑞波
(1.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连云港 222042;2.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港口水工建筑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工程泥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456)
图1 连云港区水深示意图Fig.1 Sketch of water depth in Lianyungang port
淤泥质海岸环抱式港口的回淤强度与进港水体含沙量、港池开挖水深、港内浅滩水域面积以及工程建设等因素有关[1]。连云港区分为旗台、庙岭以及墟沟港区三大主要生产作业区,其中港池和泊位水深-8~-20 m,浅滩水深-2~-8 m,口门附近水深-12 m(详见图1)。伴随着连云港港连云港区工程的建设以及旗台防波堤的建成,连云港区已成为典型的淤泥质海岸环抱式港口,其布局和规划与早期有较大不同,港内泥沙环境也发生了较大改变。目前,连云港港区每季度进行一次全港的水深测量工作,从2015~2017年的测图可知,港区的月均淤强在0.03~0.06 m之间,最大为0.07 m,与早期研究成果“每月淤强10 cm”有较大差异。为了在不增加测量频次的基础上合理推算出各个时期,特别是每季度水深测量间隙港区回淤强度,科学、安全地为港口生产服务,本研究将基于三维数模方法对连云港港连云港区回淤强度进行研究。
1 三维数模的建立与验证
1.1 模型构成
根据连云港海域的自然条件及泥沙运动特点,采用下列数学模型。
1.1.1 三维水动力模型
三维潮流场计算采用FVCOM(Finite 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模型[2],其控制方程如下
(1)
(2)
(3)
(4)
式中:x,y和z为笛卡尔坐标系下的东西向、南北向以及垂向的坐标;u,v和w分别为x,y和z轴的速度分量;g为重力加速度;t为时间;ρ为密度;p为压力;f为科氏力参数;Km为垂向涡粘系数;Fu和Fv为水平动量扩散项;Kh为热力垂向涡粘系数。
垂向采用σ坐标变换
(5)
式中:ζ为自由表面;H为海床相对于基准面的距离。
水动力方程中的涡粘系数通过求解紊流模型获得。本研究选用目前三维水动力模式中应用广泛的Mellor-Yamada 2.5阶模式[3],该模式考虑了紊动动能和混合长度局部变化率,紊流能量的水平和垂直输送以及紊流能量的垂直扩散。
当有大风或台风发生时,利用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型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casting Model)[4]以及SWAN(Simulating Waves Neashore)模型[5]分别计算对应的风场和波浪场,并为水动力泥沙模型提供相应的动力参数,如风速、风向、波高、波向等。
1.1.2 三维泥沙运动模型
(1)控制方程。
① 控制方程
粘性泥沙运动以悬移质为主,控制方程为悬移质三维对流扩散方程
(6)
式中:AH和Kh分别为水平和垂向扩散系数;C为悬泥浓度;ws为泥沙沉速。
② 边界条件
自由水面要求含沙量的净通量为零,即在z=ζ时
(7)
底部边界条件表示为
(8)
式中:E和D分别为淤积率和冲刷率,其计算方法分别采用Ariathurai和Arulanandan[6]与Krone公式[7]。泥沙参数根据数模验证情况,冲刷系数取0.000 1~0.000 5;泥沙的临界冲刷应力在各区域采用不同的值,连云港以北区域0.2 N/m2,连云港以南区域取1.2 N/m2,泥沙沉积的临界应力取值同临界冲刷应力。
(2)泥沙沉降速度。
淤泥质河口海岸地区的粘性泥沙沉速受水体紊动、含沙量、温度、盐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采用Hwang的沉速公式[8]
(9)
式中:a,b,m,n为经验系数,分别取为1.05,0.58,2.37,4。上式考虑了含沙量对沉速的影响,且能够描述粘性泥沙的制约沉降过程。
(3)冲淤模型。
采用以下公式计算冲淤强度
(10)
式中:F为底床泥沙净通量;γs为泥沙干容重,取629 kg/m3;zb为计算时间T内的冲淤强度。
1.2 模型建立
2-a 大模型 2-b 小模型图2 二维模型计算网格Fig.2 2D model computing grid
采用三维大、小模型嵌套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大范围模型主要为小范围模型提供合理的边界条件。
大模型(图2-a)区域囊括整个黄海和渤海,向南至浙江宁波(北纬29.5°),大模型外海开边界西起浙江宁波(东经122°),东至韩国(东经128°),采用非结构化网格,在工程区附近局部加密,网格空间步长最大为2 000 m,最小为125 m,模型采用曲线开边界以较好地模拟开边界与岸线交界处的潮流情况。小模型(图2-b)范围北起35°25′N,南至34°26′N,东至120°07′E,同样采用局部加密的非结构化网格和曲线开边界,网格空间步长最大为1 500 m,最小为20 m。
图3 连云港港连云港区2016年11月大潮测站位置示意图Fig.3 Sketch of station location in Lianyungang port area(2016-11)
1.3 模型验证
采用2016年11月大潮水文资料(1个潮位测站,6个潮流和含沙量测站,图3)对正常天气下模型结果进行验证,其中图5~图7分别给出了潮位、流速、流向和含沙量验证情况。采用2007年9月“韦帕”台风期间的风、浪、泥沙回淤资料对台风天气下模型结果进行验证(测站位置如图4所示),其中图8~图10分别给出-5 m等深线处测站的风速、风向、波高、泥沙回淤验证情况。限于篇幅,本文中只展示了1个测站的验证过程,其余测站验证过程,请参阅文献[9]。
可见,本次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程度良好,工程水域内绝大部分测点验证结果符合交通运输部《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的要求,所建模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研究海域的水动力和泥沙运动规律,可进一步分析港区流场及回淤情况。
图4 连云港港2007年9月测站位置示意图Fig.4 Sketch of station location in Lianyungang port (2007-09)图5 2016年11月潮位验证Fig.5 Tidal level verification(2016-11)
图6 2016年11月D2站大潮流速流向验证Fig.6 Current verification of station D2(2016-11)
图7 2016年11月D2站大潮含沙量验证Fig.7 Sediment concentration verification of station D2(2016-11)
图8 韦帕台风期间连云港测站点的风速风向验证结果Fig.8 Wind speed and direction validation of Typhoon Wipha in Lianyungang port
图9 韦帕台风期间连云港-5 m测站点的波高验证结果Fig.9 Wave height verification of Typhoon Wipha in Lianyungang port(-5 m)图10 韦帕台风期间航道淤强沿程分布验证Fig.10 Verification of channel siltation intensity of Typhoon Wipha
2 流场分析
从图11可知,连云港海域的流速分布,总体上由近岸水域向外海侧逐渐增大,靠近港区围堤及防波堤附近的水流受挑流作用,流速相对较大。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
连云港区流速最大的区域位于港区口门附近,最大流速能达到1 m/s,越向港内,流速越小。连云港区口门附近出现较为明显的顺时针环流,主要发生在涨转落的时间段。港内除口门附近外,基本呈现往复流特性,流速整体都较小,而且越向港内,流速越小。墟沟、庙岭港区流速很小,仅靠自然流速,局部泥沙将难以起动,这些区域的淤积主要是涨潮流携带的泥沙造成。
11-a 涨急时刻 11-b 落急时刻图11 特征时刻流场Fig.11 Flow field of characteristic time
3 港区回淤强度
3.1 月度动力条件下计算结果
由于连云港地区水体含沙量季节性变化明显,其中,夏季风速小,且盛行离岸向的东南风,含沙量低;冬季风速大,以西北向向岸风为主,含沙量高。所以为偏安全考虑,采用2016年11月中旬~12月中旬的潮流及该时段的风况(期间发生了6级风)作为月度动力条件,利用经验证的数学模型,计算连云港区月淤积分布情况。港区回淤分布如图12。从图可知,港区淤积分布呈现口门附近较大,港池内部逐渐减小的分布趋势,而且航道淤厚普遍大于周边滩地。从淤积量值来看,墟沟港区淤厚在0.02~0.03 m之间;庙岭港区淤厚在0.03~0.04 m之间;旗台港区航道淤厚在0.05~0.08 m之间,港池淤厚在0.03~0.06 m之间。
3.2 台风条件下计算结果
为了合理确定极端天气条件下的港区回淤强度,利用经验证的数学模型,采用“韦帕”台风及有代表性潮动力(为了合理反映台风发展过程,计算时间为96 h)[10],计算连云港区在台风条件下的淤积分布情况。港区回淤分布如图13。从图表可知,在台风作用下,港区淤积分布呈现口门附近较大,港池内部逐渐减小的分布趋势,而且航道淤厚普遍大于周边滩地,从淤积量值来看,在“韦帕”台风作用下,墟沟港区淤厚在0.03~0.05 m之间;庙岭港区淤厚在0.05~0.06 m之间;旗台港区航道淤厚在0.10~0.20 m之间,港池淤厚在0.05~0.11 m之间。需要指出,“韦帕”台风[11]虽然最大风力只有8级,但由于作用时间较长,导致港区的淤积厚度也较大。
图12 港区月度淤积分布图 Fig.12 Monthly siltation distribution 图13 港区韦帕台风后淤积分布图Fig.13 Siltation distribution after Typhoon Wipha
4 淤积原因分析
连云港区为环抱式港区,在潮汐作用下,口门外含沙水体随涨潮水流进入港内,由于流速从口门向港内逐渐较小,加上口门环流,进入港区的含沙水体中粒径较粗的泥沙将有大部分先落淤下来,较细颗粒的泥沙也逐渐落淤;落潮期间,由于落潮流速小于涨潮流速,港内水体中未落淤的泥沙仍沿程落淤。因此,涨落潮过程中引起的悬沙落淤是港内淤积的主要形态。在上述动力条件下,淤强沿港内纵断面呈现出口门附近的淤积厚度最大,口门以内淤积厚度向港内逐渐减小的分布趋势。
而在大风浪作用下,口门外大范围泥沙发生悬浮,同时由于泥沙较细,被掀起的泥沙在潮流作用下被输向外海或向近岸输移,其中向近岸输移的部分泥沙进入港区造成港区淤积。而且当波浪强度较小时,港区淤积较小;当波浪强度较大时,港区淤积增大,与实测资料吻合。
综上所述,港区的泥沙主要来源于近岸浅滩泥沙,造成港区泥沙淤积的主要动力因素是波浪和潮流的共同作用。
5 结论
(1)港区的泥沙主要来源于近岸浅滩泥沙,在风浪潮流共同作用下泥沙悬扬、搬移,悬沙沿程逐渐落淤,造成港池航道淤积,因此,港内的淤积呈现口门处最大、口门内淤积厚度逐渐减小的分布趋势。
(2)通过数学模型计算,确定了旗台、庙岭及墟沟港区的月淤积强度分别为0.08 m、0.06 m以及0.04 m;另外,大风或台风天气情况下,港区的淤积会加重,可参照前文计算结果对各港区回淤强度进行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