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重建方法探讨
2019-03-28黄学胜
黄学胜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普外科 河南焦作 454003)
胃癌为消化系统常见多发恶性肿瘤,发病率居消化道恶性肿瘤首位,且近年有逐年上升趋势,该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据统计,胃癌致死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第二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2]。目前,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仍为胃癌主要治疗措施,虽取得显著效果,但相关操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胃肠道吻合,损害其幽门抗反流屏障,严重影响患者消化功能,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3]。有学者指出[4],对胃癌切除术后患者进行消化道重建,可促进其消化功能恢复,防止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胃癌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为例,采用Roux-en-Y式食管空肠消化道重建术与BillrothⅠ式消化道重建术两种不同方式重建患者术后消化道,探讨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7月收治的67例胃癌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33例与B组34例。A组女14例,男19例;年龄41~74岁,平均(58.80±7.20)岁;TNM分期:Ⅰ期 9例,Ⅱ期20例,Ⅲ期4例。B组女14例,男20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8.70±7.09)岁;TNM分期:Ⅰ期10例,Ⅱ期21例,Ⅲ期3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外科学》中胃癌相关诊断标准[5];TNM分期为Ⅰ~Ⅲ期;均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参与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其他恶性肿瘤者;伴有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异常者;伴心血管疾病者;有既往腹部手术史;超声胃镜、消化道造影等检查发现转移灶者;伴脑、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者;伴有严重精神疾病者;伴有反流性食管炎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实施全身麻醉,气管插管,进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切除后残胃约剩1/3全胃。A组术后进行BillrothⅠ式消化道重建术,幽门下2~3 cm处采用荷包钳夹闭,近端切除十二指肠部分,松开荷包钳,采用碘伏对肠管进行消毒,吻合器底座放置于十二指肠残端,收紧荷包线,采用吻合器(一次性)吻合胃后壁与十二指肠残端,远端胃癌标本采用直线闭合器切除,丝线(1号)全层间断加固各吻合处,完成消化道重建。B组进行Roux-en-Y式食管空肠消化道重建术:采用直线切割吻合器将十二指肠离断,选择空肠重建,在距离屈氏韧带约10~15 cm处提起,沿远侧肠壁采用超声刀分离肠系膜(6 cm左右)并离断,提远端空肠至左上腹,在空肠远端对系膜缘开一小孔,在残胃大弯侧后壁开一小孔,采用直线切割器实施胃空肠侧侧吻合,在共同开口两端与中点处缝一牵引线,将牵引线提起(开口呈“一”字形),采用直线切割吻合器关闭胃肠共同开口,距离胃肠吻合口40 cm左右处近、远端空肠系膜对侧缘各开一小孔,进行空肠侧侧吻合,关闭共同开口。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各营养指标及生存质量情况。(1)并发症包括胃倾倒综合征、胆汁反流、腹泻等。(2)手术前后各营养指标包括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取4 ml空腹静脉血,以3 000 r/min转速离心处理10 min,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山东泰安市泰诺科贸有限公司,HD-F2600型)测定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3)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进行评估,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6]。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B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手术前后各营养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B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各营养指标比较(g/
表2 两组手术前后各营养指标比较(g/
时间 组别 n 总蛋白 白蛋白 血红蛋白术前B组A组34 33术后6个月t P B组A组34 33 t P 46.50±15.20 46.75±15.25 0.067>0.05 68.30±21.90 51.20±17.10 3.555<0.05 26.70±8.50 25.90±9.40 0.366>0.05 43.57±14.89 30.10±9.30 4.426<0.05 78.10±24.60 79.15±23.50 0.179>0.05 121.80±40.50 90.30±29.20 3.642<0.05
2.3 两组手术前后SF-36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SF-36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B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SF-36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手术前后SF-36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术前 术后6个月B组A组34 34 t P 50.01±6.03 51.19±5.30 0.850>0.05 74.91±6.12 61.10±6.09 9.257<0.05
3 讨论
目前,手术为胃癌患者首选治疗方案,其中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最为常用,可有效切除癌变病灶,控制病情恶化,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但该术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患者消化道,影响其消化功能,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胰液反流、胆汁反流、胃消化堵塞等症状[7]。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重建患者消化道,对改善其消化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BillrothⅠ式消化道重建术为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消化道重建术,较符合人体生理解剖结构,且操作简单,可防止胰液及胆汁反流入残胃,规避术后残胃癌、残胃炎的发生;但该方法往往张力过大,对于肿瘤直径扩大至5 cm以上的胃癌患者,无法吻合,难以完整重建其消化道,存在一定局限性[8]。Roux-en-Y式食管空肠消化道重建术相比于BillrothⅠ式消化道重建术,吻合口无张力,操作风险小,其所用吻合方式为残胃与远端空肠吻合,可形成空肠贮袋,使其具有一定的储存功能,且空肠间吻合夹角小,对胰液及胆汁反流具有较强抑制作用,进而控制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可延缓食物在消化道的储存时间,促进营养物质吸收,有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且术后6个月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P<0.05。说明对行胃癌患者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的胃癌患者采用Roux-en-Y式食管空肠消化道重建术重建消化道,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结果还显示,B组术后6个月SF-36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可见Roux-en-Y式食管空肠消化道重建术应用于胃癌患者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中,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这可能与重建消化道后患者消化功能改善、营养状况改善有关。综上所述,Roux-en-Y式食管空肠消化道重建术相比于BillrothⅠ式消化道重建术应用于胃癌患者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中,效果更佳,主要体现在术后并发症减少、营养状况改善及生活质量提高方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