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转型需要“竞争中性”
2019-03-28栏目主持石山
栏目主持/石山
若有所思: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最新发布的文件中,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机构类型列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这意味着邮储银行正式加入国有大行的队伍,以前所说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国有五大行”将加上邮储银行变身为“国有六大行”。曾有人列出中国的十大垄断行业,电信为首,“两石”居次,而紧随其后的就是以这几大国有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
垄断带来高额利润
前几年,有个银行家说,“别的行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我们都不好意思公布数据”。
那么,银行到底是通过什么机制来获取高额的利润?2016年中国银行业实现的净利润大概是1.6万亿元,其中净利息收入,也就是存贷差差不多占3/4左右。而从2018年半年报财务数据指标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及建设银行等四大行资产规模均突破20万亿,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604.42亿元、1157.89亿元、1090.88亿元、1470.27亿元,日赚29.10亿元。四大行净利润增速均超4%,农行最高达6.6%,建行紧随其后为6.28%。
其实银行的赚钱模式很简单,国家管制存款利率,把利息压到不能再低的程度,银行再把钱贷给国家隐性担保的国企和地方政府,靠利差赚钱是银行最原始的赚钱办法,但也是最暴利的办法,这种模式本质上全靠垄断,一旦放开垄断,后发进入者就会把利差缩小,把价值链拉长,给用户提供附属服务,靠中间业务赚钱。
金融业垄断体制下,如果银行觉得利差赚钱太少,还要加收短信费、跨行费、数钱费、年费等等,极尽所能做利润最高、最省心、最舒服的业务。一般大企业、上市公司、国企、地方政府,是银行最喜欢的客户,这样的客户利润最高,风险最小,而那些包括很多物流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做一单的成本和大企业是一样的,但做得累还不赚钱。可见这种垄断体制不改,无论国家怎么调控,怎么鼓励,都无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所思一:据统计,2017年全球最赚钱的5家公司,中国占了4家,分别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而《财富》杂志公布的2018年中国500强企业排行榜,其中工商银行位居中国最赚钱公司第一名。曾有数据显示,全世界最后20个落后国家2017年的GDP总和都不如工行的年利润,以前说富可敌国,现在只一工行便富可敌20国。
躺着赚钱的黄金十年
那么,是不是所有银行都能躺着赚钱?这种态势能持续吗?从2003年到2013年确实是银行躺着都能赚钱的十年。仅从2009年到2010年两年的时间里,4大行中期的贷款余额增长了66%,短期的贷款余额增长了31%。资金规模大,存款的利率相对稳定,贷款的利率高,存贷的差额大,银行自然就能够赚钱了,有人称这段时间被为中国银行业的黄金十年。
但是事情在2012年到2013年之后起了变化,银行业也开始产生巨大的贫富分化。这一现象是和我们国家的宏观政策和经济基本面发生巨大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是银行的准入门槛被降低了。我国2000年以后开始推行银行业的市场竞争,放松了银行牌照的发放,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中国只有40家银行,而截至2018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达4588家。所以银行间的竞争自然就加剧,产生了分化。
另外一点,是2012年到2013年之后,国家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把存款利率的管制放开了。因此在多家银行市场竞争的局面下,银行为了吸引储户,自然要提高存款利率,而整个行业的资金成本在上升,利润自然在下滑。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国家的经济进入“新常态”,从两位数的增长下降到了7%以下。经济下滑就意味着市场上高利润的投资机会也就减少了,贷款的需求也就自然下来了,那么贷款的利率也就慢慢地跟着下来了。
从全国的金融资产来看,2000年时约是20多万亿元,而截至2017年末,全国金融企业资产总额已达241万亿元。这也使得当下中国银行业形成一种“严重分化”的新业态,那些吸收存款能力强、金融创新能力强的银行就活得特别滋润,比如说国有几大行,还有很多金融创新搞得很好的股份制银行,甚至包括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城商行,但是很多小型地方银行、信用社却穷得濒临破产。
从具体薪酬来看,从2014年始,银行已陆续实行薪酬递延制度。近期有媒体记者采访了数十位各大银行员工发现,薪酬递延制度已从管理层扩大到普通员工。有的银行由于2018年业绩不好,临时改为2019年春节后发放绩效奖金。
所思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所有银行都赚钱的好日子已经是渐渐远去了,银行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银行之间的竞争压力,还有来自于外部的很多竞争压力都会促使这种分化变得越来越厉害。
“竞争中性”不可或缺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2月11日在北京发布报告指出,中国银行业亟需全面转型,未来十年是银行业的关键变革期。新常态下的未来,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将更严峻。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认为,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把握好信贷投向,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抓住实体经济融资链条中的薄弱环节,解决好小微企业融资难和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二是要加强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移动互联网等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的应用。三是处理好“防风险”与“促发展”之间的关系,降低小微企业贷款门槛,压缩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在更高层面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曾在2018年G 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发言时曾提出,下一步,为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中国将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
此后的3月15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我们对外开放是自主的抉择,而且我们要按照竞争中性的原则,对所有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地对待,同样,对中国国内各类所有制企业都应该一视同仁。
竞争中性的概念,最早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1996年发布的《联邦竞争中立政策声明》中提出的,突出强调的是政府不能凭借公共部门所有者的身份,利用立法或财政权力,获得优于其他私人部门竞争者的完全竞争优势。具体则要求税收中性、借贷中性、回报率要求、监管中性、全成本定价等等。
而对于银行等国有金融企业,同样适用竞争中性原则。这种中性原则应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进入金融领域的企业要强调所有制中性,否则所谓的对外开放又将是一种变形的开放;二是要真正实现金融机构间的竞争中性,对不同背景金融机构的发展要“一视同仁”;三是在金融机构配置资源上要坚持竞争中性,服务客户须唯效率择优而论,收取资金占用对价一定依客户风险水平而定。
所思三:金融业的本质是伴随商品经济逐步发展起来的服务业,而服务业理应是竞争性产业。因此包括国有银行在内的国有金融机构理所当然依据“竞争中性”原则,面对同样的政策环境,和其他金融机构公平参与竞争,由此才能实现中国金融业的良性循环!(本刊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