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穷山沟里的“十里酸梅长廊”

2019-03-28本刊

农家之友 2019年2期
关键词:酸梅梅树全村

“酸梅果销路一直很好,每年收购季节,几十个广东老板就来到这里坐镇收购。”每年3月至4月是酸梅成熟的季节。

近日,在打理自家酸梅树的广西大新县榄圩乡武姜村村民赵福生对记者说:“如果不出意外,今年我家的酸梅果总产量不低于40吨。按去年每公斤4元的市场价格,稳收入8万元以上。”

武姜村多为丘陵地,耕地少,全村412户1601人,其中贫困户229户914人,是榄圩乡三个贫困村之一,山多耕地少,农民收入以种植及外出务工为主。

武姜村山地多为丘陵地,具有种植酸梅的天然优势,当地一直有种植酸梅的传统,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村里就种有酸梅树,出产的酸梅因皮薄肉厚核小无污染,受到外省客商的青睐。但是由于缺乏管理和销路问题,很多酸梅果树一直闲置。

2012年,帮扶武姜村的后盾单位下村调研,带来了新的思路——特色产业才是武姜村的“钱途”。在后盾单位的建议下,村“两委”成立了酸梅产业合作社,因地制宜,种植和发展酸梅产业,成为武姜村脱贫致富的主攻方向。

从2015年开始,该村酸梅产业发展势头向好,经过多方多次考察论证,该村决定选择酸梅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脱贫的主导产业。

武姜村酸梅树种植之初,由于没有种植经验,酸梅果品质差,卖不出去。为此,挂村领导,驻村工作队,后盾单位,村“两委”不遗余力协调争取,为产业发展铺路:一批批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技术,组织村干、群众代表到镇外种植大户的田边地头实地学习技术,培养本村“土专家”,安排能人带后进,实行“保姆式”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从苗木、肥料供应到技术培训指导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探索“市场+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在技术、信息、资金、购销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

村民赵福生大胆尝试,对酸梅品种进行改良,用个大肉厚面相好的白粉梅枝条嫁接,结果一炮打响。2017年,前来武姜村坐镇收购的一位外地果商对他的酸梅果大为赞赏,给他家的白粉梅果开出每公斤6元钱的收购价。2万多公斤的酸梅果,让赵福生家收入12万元。

村党总支部书记、主任赵福祥作为村里的酸梅种植大户,在看到酸梅种植前景后,带领群众发展酸梅种植,培育优良酸梅种。村民们也重新拾起酸梅产业,原来房前屋后的荒坡草地,经过村民勤劳开垦,如今变成了酸梅园,昔日山沟成为了“十里酸梅产业长廊”。从2016年开始酸梅果树陆续进入盛果期,让昔日的贫困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武姜村酸梅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1000亩发展到2017年的2430多亩,收获愈2000多吨,仅此一项,全村总产值便达1200多万元,涉及贫困户183户764人,实现人均增收800元以上,其中贫困户单户最高产量3万公斤,产值16万元。

近年来,为了加快扶贫攻坚步伐,该县出台以奖代补办法,鼓励农村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为了鼓励村民种植积极性,县里还出台了《大新县特色农业发展奖补办法(暂行)》,2017年武姜村有171个酸梅种植贫困户得到以奖代补优惠政策共59.1万元,平均每户奖补近3500元,有效助推武姜村脱贫摘帽。

村里有了产业,致富路铺到家门口,贫困户也搭上了产业发展的“顺风车”。 2017年武姜村贫困户黄利红家酸梅产量达6万斤,产值16万元,让他当年摘了“穷帽”。“终于尝到了甜的滋味。”黄利红道出了心里话,他把“感谢党、感谢政府”挂在嘴边,逢人就夸。黄利红一家生活的变化是武姜村发展变化的缩影——结了酸果子,告别苦日子。

2017年,武姜村经过“双认定”,贫困发生率降为2.52%,小山村跑出了脱贫致富的高速度,武姜村正式摘掉了“穷帽子”,成为2017年大新县15个脱贫摘帽贫困村之一。

据统计,2017年,武姜村全村18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种上了酸梅树,大部分贫困户通过酸梅产业叩开了脱贫之门,曾经的贫困村变身“酸梅村”,武姜村的产业富村梦终于变成现实。2018年,武姜村全村已种上了4000多亩酸梅果。

如今,村民积极发展酸梅树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目前,全村酸梅树种植4100亩,其中种植30亩以上的就有70多户。去年全村酸梅总产量达2200吨,总收入近1000万元,产值上亿元,全村实现脱贫摘帽。

猜你喜欢

酸梅梅树全村
小时候的小零食
煮梅
全村唯一收件人
走 龙
病梅记
窗 外
荔波县酸梅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研究
吃掉国旗
老北京酸梅汤
Beams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