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布糊画
——访承德市龙腾艺术馆
2019-03-28王忠秋
本刊记者 王忠秋
滕腾先生是满族人,1932 年6月出生在承德丰宁县一个中医世家,7 岁就读于家乡的小学。他天生聪颖好动,喜欢绘画、手工编织,爱唱爱跳,房前屋后的墙壁上到处是他涂抹刻画的痕迹,大人们织席,织篓,编草帽,扎蝈蝈笼子,他在旁边仔细盯着看,过不了多长时间,他就能比着葫芦画瓢,把手工编织得像模像样。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的阶段,16岁的滕腾义无反顾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在部队这个火热的大熔炉里,他度过了8 年火热、难忘的岁月。虽说只上过4年小学,可在当时的部队里,就算是文化人了。他要教战士们识字学文化,要用学到的一点救护知识为伤员包扎伤口,还要担任宣传鼓动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多次在部队的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和漫画,并多次获奖,荣获西北军区文化标兵称号。1955年,他转业回到家乡,开始在丰宁剧团工作,后来只身去了内蒙古,这一去便是20年。1966年文革开始后,由于滕腾不愿意以莫须有的罪名批判旗长,便以黑爪牙的罪名被打成了黑帮。为了生计,他种过地,做过木工,画过棺材,拉过大锯,放过羊,上山砍过柴,卖过瓦盆,烧过砖,打过井。批斗他的时候,两个人反剪他的双臂,用手按着他的头,把他押出家门,在阵阵的口号声中,被造反派扔进泥水坑中,然后再拉出来,弄得浑身是烂泥,像落汤鸡一样,拉出来游街。
文革过后,百废待兴。许多工厂开始招考设计人员,能写会画的滕腾凭借一颗金光闪闪的五角星的绘画,通过了测试,成了一名建筑设计师。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学习精神,他获得了建筑工程师的职称,并先后担任施工队队长和水泥厂厂长。1980年,丰宁的水泥厂垮了,他被请回家乡担任水泥厂负责人。
1990年,58岁的滕腾因公负伤后提前离休了。他躺在病床上闲暇无事,便用绵绫绸缎的边角余料和金丝银线,粘贴了一幅《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布画,哄孙子玩。没想到,这幅小作品受到了家人、朋友和邻居的交口称赞。从艺40 余年的画家、承德美协主席萧玉田先生看到滕腾的作品后,被精妙绝伦、流光溢彩的巨制所震惊,所折服。他为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表现形式倾倒,由衷赞叹这种标新立异的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和智慧。
恰巧承德市在避暑山庄举办文化展,主办方向滕腾邀约,让他准备画作参展。觉得“绘画水平不够好”的滕腾,决定用他的布画测试一下大众的接受度。
当时条件艰苦,工资挣得少,买不起好布,而丰宁的花布种类又少,滕腾就把老伴和5 个女儿的所有衣服都拿了出来。看哪件衣服合适,就拿去洗干净,熨平整后裁剪。滕腾设计,老伴和女儿用浆糊粘贴。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创作出了大型布糊画《长白山传说》。这件作品以雄伟壮丽的长白山为背景,展现了富有传统个性而又散发现代韵味的满族少女形象。疏密有致的画面构思,鲜艳夺目的画面色彩,在观众面前展开了一幅古老的民族风情画。
作品在避暑山庄展出后获得了巨大成功,媒体也注意到了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亚运组委会得知情况后,便邀请滕腾把作品带到北京展览馆展出。作品展出期间,有收藏家愿意出12000块钱买下这幅作品,这对于当时工资只有几十块钱的滕腾来说,简直就是天价!展出的成功让滕腾意识到了艺术的价值,他深思熟虑之后,将这一艺术种类命名为“中国滕氏布糊画”,并申报了国家专利。
丰宁坝上是高寒地区,夏季的三四个月是旅游盛季。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凤毛麟角,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布糊画的出现弥补了丰宁旅游纪念品的空白,也让主管旅游的人员预感到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和拉动式潜力。
能不能迅速扩大规模,让更多的人受益呢?
滕腾在家里开起了布糊画培训班,想让大家学会这门手艺,共走致富路。招收了两批学员后,滕腾逐渐发现,学员们的作品远远达不到预期的艺术效果。问题的关键是没有美术功底的人做不出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滕腾决定还是自己先搞出一定规模,达到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以后再加以推广。他动员全家人拿出了所有积蓄,购买原料。为了完善布糊画的表现形式,全家牺牲了所有节假日投入到研发之中。
“五年筑堤蓄水,一日破堤放洪。”
1995 年8 月,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NGO论坛在怀柔召开,组织方将滕氏布糊画研发基地——龙腾艺术馆定为参观单位。会议期间,基地接待了48个国家的代表参观,引来满堂喝彩。会后,滕氏布糊画受到大会表彰,荣获“贡献奖”。
布糊艺术是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现在北京仍藏有《麻姑献寿》《百子图》等清代布糊画珍品,而布糊画工艺已经濒临失传。清代的布糊画,均采取拼凑法,平糊和缝绣相结合,立体感不强,更没有大型完美的作品传世。滕氏布糊画创新了表现形式,发展了民族工艺,取众家之特长,以满族“补花”工艺为母体,集绘画、堆绣、唐卡、浮雕、剪纸、布贴画多种工艺精华之大成,继承发扬了中国画传统艺术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滕腾给布糊画的定位是“老、好、巧、少”四个字。老,就是坚持民族传统,产品即便放在异国他乡,也要让人见而知中国;好,是要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赢得人们的喜爱;巧,是充分展示布糊画的独特技巧,表现出真功夫、真艺术;少,是不贪多,以精为魂,适应市场不同层次需求,上进高雅之堂,下入寻常百姓之家。
为了把布糊画的品牌打出去,滕腾要求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做到精益求精,不得有一点瑕疵。他每一次参加展会都是获得金奖荣归。
郝如香女士精心作画
因为制作上乘,工艺精湛,形式新颖,质量优良,滕腾的代表作品《和平昌盛图》《凤凰宝相瓶》被选入人民大会堂河北厅,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滕腾的作品4 次斩获“山花奖”,蜚声海内外。作品被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家的艺术爱好者收藏。2003年,滕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2006年,滕腾又被国家九部委联合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4年,滕氏布糊画成功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 年8 月,滕腾先生将自己精心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和藏品无偿捐给了丰宁满族自治县政府,其中包括屡获国内外大奖的《龙凤壁》《天下第一布糊寺》《大威德怖畏金刚》等布糊画代表作,连同获奖证书、奖杯以及国内外著名艺术家赠送给滕腾的书画、图书、工艺品和300多幅珍贵的照片资料等。
在捐赠仪式上,滕腾先生动情地说:“滕氏布糊画萌生于丰宁的沃土,在潮河之水的滋润下成长。面世十多年来,一直受到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与厚爱,从而保证了滕氏布糊画年年都有新发展,年年都有精品问世。这些作品和获奖证书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丰宁人民。把它们捐给政府,就是为了回馈家乡对我的哺育之恩。”
滕腾先生认为,艺无止境,誉无止境。在以往发展过程中所获之荣誉,皆属小胜,均属昨天。艺术有自身的特点,但是艺术要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没有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就谈不上艺术,但是要摆正它们之间的位置,不能因为效益而失去价值,不能搞成纯商业性的东西。滕腾先生完美地弥补了布糊画后继无人的遗憾并将其发扬光大,创造了一个艺术史上的奇迹。最难得的是他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秉持的理性客观的态度,他不会人为地给艺术门类分等划线,敢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不因为某个形象“不吉利”就不创作,一些人认为“没人看”“没价值”的布糊画经他的巧思奇创,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被赋予了越来越高的艺术品鉴价值。
他的人生体悟就浓缩在龙腾艺术馆门前那副楹联中:知足,不知足,不知足不如知足;长乐,要长乐,要长乐才能长乐。他的作品很多是佛教画像。他觉得,佛教不单是对人的意识、品德与慈善的教育,也是2000多年来各个时代文化艺术民族性的荟萃,是伟大的传统艺术的源泉,它可以度化人弃恶从善,积善行德。
2010年,为了推动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的复兴,也为了给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滕腾放弃了尚在有效期的专利,编著了《布糊画技法》,在全国推广。目前,仅在丰宁就有布糊画生产企业4家。滕腾先生的400 名徒弟中,已有省级艺协会员24 名,高级艺工9 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4名,工艺美术家3名,形成了宝塔式人才梯队。
2018年11月,滕腾先生在承德仙逝,享年86岁。
滕腾有5 个女儿,1 个儿子,其中,滕天杰、滕天一、滕天欣都从事布糊画研发,孙子滕光宇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丰宁从事设计工作——布糊画是他们三代人传承、发扬的事业。
如今,滕腾先生的孙子滕光宇和孙媳郝如香继承爷爷的宏愿,在布糊画的传承与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了省市县相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新闻媒体大量介绍这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微信公众号了解、关注、学习布糊画艺术。滕光宇和郝如香开办了布糊画培训班,培养大批后备传承力量,已经培养了240余名手艺人,其中有30%是贫困户。他们夫妇几乎每周都要到丰宁县的偏远贫困山村,在他们帮助建设的扶贫就业工坊对贫困户学员进行培训,以此带动约200 多贫困户增加收入。正像滕腾先生曾经担心的那样,由于美术功底的缺乏,这些学员的作品几乎无法进入市场。郝如香在培训学员时,既要讲解布糊画工艺的要点,还要时时注意培育学员的美术常识和素质。晚上回到艺术馆,再拖着疲倦的身体把那些不合格的学员作品一一修补,做得更有艺术韵味,有时候这种修补工作比做一件新的作品都要费时费力,但是为了非遗扶贫事业,郝如香也是拼了。自己满意之后,把这些成熟的作品送到坝上大型的旅游景区进行展演、销售。这项有力的举措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扶贫、旅游得以充分融合,让百姓真正得到实惠,最终达到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目的。在坚持滕腾先生做精品、做极品布糊画的同时,滕光宇和郝如香不断发展创新,又相继开发出了部分文创产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多种形式走进大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