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骨发育不足上颌窦形态的锥形束CT测量研究
2019-03-28王琳琳韩景超马玉新
王琳琳,韩景超 ,马玉新,崔 婧
(山东省济南市口腔医院①医学影像科,②口腔颌面外科,山东 济南 250001)
上颌骨发育不足是临床上引起安氏Ⅲ类错颌畸形的常见原因,临床表现为面中部外形扁平,颜面部凹陷畸形,且常伴牙齿反颌,患者咀嚼功能较差。头颅侧位片测量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上牙槽座点间的夹角(sella-nasion-point A,SNA)小于正常,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牙槽座点间的夹角(sella-nasion-point B,SNB)正常,上牙槽座点、鼻根点及下牙槽座点间的夹角(point A-nasion-point B,ANB)小于正常值[1]。近年来,国内外部分文献[2-4]报道上颌窦作为上颌骨体部的气化空腔,可能对颌骨形态有一定影响。但上颌骨发育不足时上颌窦的三维立体形态及容积的特点,尚未查阅到相关文献报道。本研究选择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与正常人群进行上颌窦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对比研究,以期证实上颌窦形态对上颌骨发育不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行CBCT的10例双侧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及10例双侧上颌骨发育正常者的影像学资料,每组男、女各5例。纳入标准:①参照刘盈盈等[1]报道的相关标准,即上颌骨发育不足组为凹面型,上颌长(anterior nasal spine-pterygomaxillary fissure length,ANS-Ptm)(男≤46.3 mm,女≤44.8 mm),ANB<0.70°,SNA<78.8°,76.2°≤SNB≤84.4°;颌骨正常组为直面型,ANS-Ptm(46.3 mm≤男≤54.5 mm,44.8 mm≤女≤50.6 mm),0.7°≤ANB<4.7°,78.8°≤SNA<86.8°,76.2°≤SNB≤84.4°。 ②年龄 18~22岁;上颌骨发育不足组平均年龄(19.70±1.41)岁,上颌骨发育正常组平均年龄(19.80±1.31)岁,2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双侧上颌窦内无囊肿、息肉、肿瘤等病变。④双侧上颌骨无外伤、骨折、正颌、正畸等病史。⑤无明显面部不对称畸形。排除标准:①唇腭裂畸形;②全身系统性疾病;③合并影响颌面部骨骼发育的其他因素。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意大利Newtom 5G CBCT,扫描参数:110 kV,9.17 mA,FOV 21 mm×19 mm,曝光时间5.4 s。应用CBCT后处理软件对上颌窦形态进行测量,首先对图像进行容积定位,将图像重建为牙齿咬合面与地面平行,面部正中矢状面与地面垂直,参照应用MPR定位牙槽嵴上25 mm平面(图1),轴位图像测量上颌窦前后径、上颌窦左右径(图2);冠状位测量上颌窦上下径(图3)。将DICOM数据导入Mimics Research 20软件,分别测量双侧上颌窦容积(图4),每个项目测量3次,取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图1 上颌窦CBCT矢状平面示意图,应用MPR定位牙槽嵴上25 mm平面 图2 上颌窦牙槽嵴上25 mm平面测量示意图,ab为上颌窦前后径(上颌窦内侧壁最前点和最后点间的距离),cd为上颌窦左右径(上颌窦外侧壁到内侧壁垂线最长距离) 图3 上颌窦冠状平面测量示意图,ef为上颌窦上下径(上颌窦底最低点至上颌窦顶最高点距离) 图4 Mimics Research 20软件处理生成上颌窦窦腔3D模型正面观,测量上颌窦容积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上颌骨发育不足组与发育正常组上颌窦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及容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 1)。
表1 上颌骨发育不足组与发育正常组上颌窦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及容积测量结果±s)
表1 上颌骨发育不足组与发育正常组上颌窦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及容积测量结果±s)
组别 上颌窦前后径(d/mm) 上颌窦左右径(d/mm) 上颌窦上下径(d/mm) 上颌窦容积(V/mm3)上颌骨发育不足组 34.70±1.87 26.71±4.57 41.98±4.55 15.17±5.56上颌骨发育正常组 35.09±3.10 26.11±2.78 38.38±4.70 14.87±5.44 t值 0.340 0.354 1.739 0.471 P值 0.738 0.727 0.099 0.643
3 讨论
CBCT是近年来应用于口腔疾病检查的一种新型影像学检查设备,其基本原理是球管发射锥形X线束,围绕扫描部位360°旋转扫描,由平板探测器接收信号[5],将所得数据储存在计算机,并通过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可得到各个层面图像及三维图像[6],具有各向同性的优势。Kamburoglu等[3]在报道中指出CBCT测量与数显卡尺颅骨分析一样可靠,应用 CBCT 可 1∶1 重建头颅侧位片。 Moshiri等[4]认为CBCT产生的头颅侧位片线距测量的精确性高于传统X线头颅侧位片。本研究应用CBCT后处理软件MPR进行双侧上颌窦左右径、前后径及上下径的测量,准确,可重复性好。
上颌窦有2个发育高峰期,分别为0~3岁和7~12岁,本研究收集18~22岁这一年龄段的上颌骨发育不良患者的上颌窦数据进行样本量估计,尽量排除年龄因素对样本的影响。Saccucci等[7]采用CBCT测量发现上颌窦长度、宽度、高度及容积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采用相同的男女比例以避免性别所造成的统计学误差。牙槽嵴顶上25 mm是上颌窦提升的最大限度,有学者[8]认为在上颌窦开窗术中,上颌窦前后径及宽度决定了上颌窦开窗的难易程度,各数据在同一平面测量具有可重复性,这与以往的研究[9-10]相一致。
上颌骨位于面颅部的中央,上颌骨发育不足可造成颜面部的凹陷畸形,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研究[11]表明骨性安氏Ⅲ类错颌中42%~63%有不同程度上颌骨发育不足的因素。刘盈盈等[1]测量发现,上颌骨发育不足在三维方向上均有体现,上颌骨各径线均有缩小;上颌窦是上颌骨体部的一气化空腔,面颅骨形态与上颌窦大小存在紧密联系。Song等[12]调查40例不同面中部发育不全的颅面畸形患者,结果显示不同颅面畸形患者的上颌窦存在差异。翁嘉华等[9]测量不同垂直骨面型的上颌窦形态,结果显示Ⅱ类骨面型患者具有较大的上颌窦容积,青少年患者上颌窦大小与上下颌骨的矢状关系及颅底长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多项研究[1,12]表明,不同的颅面部形态,其上颌窦的形态及容积常具有相应的特点,但本研究显示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较上颌骨发育正常者上颌窦形态及容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当上颌骨发育不足时,上颌窦形态及容积并无明显特征。
Mimics Research 20软件是Materialise公司研发的医学影像学专业软件,扫描数据可接受DICOM格式录入,以冠状位图像为基准,在轴位及矢状位图像上每隔一层手动描绘上颌窦骨性窦壁内缘,即可创建上颌窦3D模型,计算上颌窦容积。在上颌窦的容积测量中,不同研究采用的容积测量软件不尽相同,常用软件有 Invivo Dental、Implant及 Mimics软件等,王伟等[13]应用 Invivo Dental软件,测量正常人群上颌窦容积,结果显示男性左侧上颌窦容积(16.81±6.85)cm3,右侧上颌窦容积(16.93±6.84)cm3;女性左侧上颌窦容积(14.34±5.66)cm3,右侧上颌窦容积(13.93±5.47)cm3。本研究结果显示上颌骨发育不足组、发育正常组上颌窦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王伟等[13]研究结果接近,提示上颌骨发育不足人群上颌窦容积与正常人群无异。本研究对上颌窦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的测量方式与麦合甫孜·艾山等[14]相同,正常人群上颌窦形态的测量数值较报道数值大,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年龄及种族的影响;牛一山[10]测量18~22岁这一年龄段的上颌窦形态,上颌窦左右径与本研究测量结果相近,上颌窦前后径及上下径与本研究测量结果相差约3 mm,可能与其测量平面不同有关。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样本量不足,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增加可信度。②仅测量前后向上颌骨发育不足时上颌窦的形态大小,横向及垂直向上颌骨发育不足未统计,可进一步研究横向及垂直向的上颌骨发育不足时上颌窦的形态特点,进一步探讨上颌窦形态大小对面中部发育的影响。
综上所述,上颌骨发育不全患者与上颌骨发育正常人群上颌窦形态及容积大小相近似,上颌骨发育不足时上颌窦形态特征不明显,推测上颌窦形态可能不是造成双侧上颌骨发育不足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