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壁画看清代广府家族风尚

2019-03-28黄利平

关键词:广府壁画家风

□黄利平

晚清以降,岭南特别是广府地区的祠堂、民居等建筑墙壁上时兴绘制大型彩色的人物、山水、花鸟壁画作为装饰,使壁画成为广府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至今在这里还保留着大量从清代嘉庆年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壁画。壁画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特别是这样有着明确时间标志的壁画资料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古代祠堂对于家族,传统民居对于家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绘制在建筑显著位置上的壁画,不是古人信手涂鸦的闲情逸趣,而是这些家族和家庭崇尚某一思想文化的一种形象展示。处于大庭广众视野的清代广府壁画,真实传递了当时广府基层社会文化的丰富信息,是考察广府文化内涵的形象资料。它真实、直观地告诉我们,哪些国学故事在基层家喻户晓,什么诗词歌赋在这里妇孺皆知,同时,也令人信服地解说了当时家族风尚的主要内容。例如:

广州市萝岗区庆一汤公祠正门上,有一幅光绪六年(1880年)的壁画。上部,抄录《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下部,抄录颜真卿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1]137

可以说,这些壁画上的传统诗词名句、古代传说故事,既是当时民间社会脍炙人口的传统文化“精品”,也是人们所接受、崇敬和宣扬的家训和家风。

另外,壁画中还出现了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的“二十四孝”故事。江门市新会区罗坑镇桂林村珽琳黄公祠上,有一幅同治六年(1867年)的《母子相逢图》,即二十四孝中的《弃官寻母》。画上的款识中,以通俗的小诗讲述了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

七岁生离母,参商数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青天[2]28。

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茶塘村明峰汤公祠的一幅光绪六年(1880年)的壁画——《陆绩怀橘》,也是“二十四孝”中的一则故事,画上款识曰:

陆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绩怀其二,及归拜辞坠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答曰:“吾母之所嗜,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3]119。

上述壁画,是“二十四孝”故事在清代广府地区广泛流传的可靠证据。这说明,在晚清广府家族中,中华传统文化普遍占据着统治地位。通过对部分现存壁画资料的整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晚清以降广府民间家族家风的一些显著特点。

一、行善积德,崇文重教

清代岭南广府宗祠正门上,最常见的一幅壁画是《教子朝天图》。壁画描绘的是龙王的家庭教育,画面大多是两条在天空云海中见首不见尾的飞龙,其中的老龙正在怒气冲冲地训斥小龙。壁画的名字说明,老龙的家庭教育是要端正名分,要循规蹈矩向天庭朝觐,要遵守天的规矩。壁画用美术语言阐明了家族重教育、守礼法、讲忠孝的家风。

在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东里村的辅党麦公祠正门上,有三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壁画:一幅《教子朝天图》居中,两侧分别为《蓝田种玉图》和《写道德经图》。壁画高1米多,三幅图合起来长度达5米以上。巨幅壁画是麦氏家族家风的形象解说[2]4-7。除上述《教子朝天图》的寓意外,右侧壁画内容出自《搜神记》的故事《蓝田种玉》,以仙人送玉种为场景,展现了行善积德必有后福、行善终得贵人相助的人生信条。左边壁画内容是出自《晋书》的故事《写道德经图》,说的是书圣王羲之“白鹅换经”的故事。书法训练是昔日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基本功、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文人安身立命之本。“书圣”王羲之,是千古不变的文人偶像,拥有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不计其数的铁杆粉丝。绘制在祠堂显著之处的这类壁画,显然是崇文重教家风的刻意宣扬。

《伏生传经》是清代广府地区传统建筑上常见的壁画,其题材是《汉书》上所记载的伏生传经与晁错的故事。画中,耄耋老人在其孙女的陪伴下,正在向谦恭学习的官员晁错讲授经书。这一壁画,彰显了当地普遍的崇文重教、讲究文化传承的家族风尚。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凌边村的民居壁画中,有一幅晚清《传经图》,其图上的款识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这个经典的传统故事,并真实、生动地记载了伏生有口音需要孙女翻译给晁错这个细节:

昔秦焚书后,汉高祖即位,见六经全无。只有一伏生,年九十余岁,能六经但不同人之语,只有能辨其音。后大夫朝错受之,传回六经耳[4]。

壁画传播了历史上这堂被后世誉为千古一课的特殊“教学”,象征着文化上的承传接续,这显然是与家族风尚相关。

二、重视耕读,推崇书香门第

清代广府地区的壁画中,有许多“渔樵耕读”题材的壁画,它说明这里的家族普遍重视耕读、推崇书香门第。广州市萝岗区萝岗街道萝峰社区庆堂书室,有幅咸丰九年(1859年)的《渔樵耕读》画,画上的题诗典型地诠释了当时的家族有如此之家风:

懒视门前长者车,有山堪采水堪渔,是非不入东风耳,花落花开只读书[1]128。

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个重要职业,它代表了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反映了民众对自力更生、淡泊自如人生境界的向往,是当时岭南广府家族崇尚的人生志向。

对书香门第的崇尚,还体现在众多祠堂上绘制的以“一家诗赋”为题材的壁画上。这一题材,表现了同居“唐宋八大家”之列的北宋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一家的诗意生活场景。比如,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石坑村坤高张公祠的一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一家诗赋》壁画[5]260,就反映了众多家族对书香门第的羡慕和推崇。这说明,在广府家族家风中,有着崇尚家学渊源、家族文化的自然氛围。当然,这也与苏东坡本人对广府的影响有关。

三、尊老敬老,宗族和睦

尊老、敬老,宗族和睦,是清代广府乡间普遍推崇的家庭风尚。表现这种风尚的壁画《香山九老》,存世颇多。“香山九老”是一个典故,说的是唐代白居易等九位老人在洛阳香山聚会的传说故事:九位老人一起饮酒宴乐,赋诗作词,赏诗玩文,健康长寿。绘画表现了老有所乐及敬老尊老的风尚。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顾屋村顺庵顾公祠的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香山九老图》[1]185,与广府其他这类壁画一样,画上的九个老人个个身体康健,神情开朗,逍遥自在。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九中说:“明代嘉靖时何端恪公维柏家居时,有馈佳味者,即白其父,延里中九老宴集。并作诗:‘五仙旧在三城里,九老今同一里间。春日蔬盘真率会,风流长得似香山。’”[6]

壁画《三多九如》[1]163中的“三多九如”,也是广府壁画较常见的一种题材。这个题材的画面,多是三位老者和一群儿童。“三多”,即多子、多寿、多福。“九如”,语出古老的《诗经·小雅·天保》,是对老人的祝辞,即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等。这是尊老敬老、宗族和睦理念的鲜明体现。

四、兄友弟恭,礼义贤良

广府壁画上,多有讲述兄弟情谊的题材,如《夜宴桃李园》《三田合和》等。这是当地常见的壁画。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镇唐家社区瑞芝唐公祠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春夜宴桃李》,是幅2米高、4米宽的巨幅壁画,画面描绘了李白和他的从弟及其同学等众多青年聚集在花园里作诗填词、把酒言欢的欢聚场景(图1)。壁画上,全文抄录了李白赞美兄弟之情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三田合和》[1]176壁画讲述的故事,源起于传说中的“三田哭活紫荆树”。传说,在东汉,巩县枣园村住有田真、田庆、田广三兄弟。其父死后,三兄弟要分家,想把院中的大紫荆树也砍下分掉。去砍树时,却发现树已变得憔悴干枯。于是,三兄弟一下子悟出了其中寓含的道理,决定不分家共同生活。之后,憔悴干枯的紫荆又复活了。

另外,《史记》等众多古籍中的《剪桐封弟》的故事也出现在广府壁画中。如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罗仙村嘉儒卢公祠清末壁画《剪桐封弟》[3]228。壁画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西周初年,年幼的成王和弟弟叔虞一起玩时,戏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并封其为唐国之侯,最终因此把唐国封给了叔虞,叔虞成为晋国的祖先。

图1 《春夜宴桃李》,光绪三十年(1904年),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镇唐家社区瑞芝唐公祠存

五、发奋读书,建功立业

从壁画上还可以看到,在清代广府家族与家庭中,教育子弟发奋读书是其家训和家风中的一项显著内容,现存有许多这方面题材的壁画。如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群星村南约石街湛怀德祠,就存有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燃藜图》[1]183。故事出自东晋王嘉的《拾遗记》。故事说,汉成帝末年,太乙神仙手持青藜杖,吹杖头出火,为在天禄阁里独坐诵读古书的刘向照明。《红楼梦》第五回也提到了《燃藜图》:

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当下秦氏引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是一幅画挂在上面,人物固好,其故事用是“燃藜图”也,心中便有些不快[7]。

另外,从一些壁画上也可看到许多家族鼓励子弟以天下为己任,像古人那样兼济天下,建功立业。比如,肇庆市怀集县怀城镇风义村济我梁公祠的光绪十六年(1890年)壁画《飞熊入梦》[2]73。这一故事讲的是,在商朝末年,雄才大略的姜子牙虽有伊尹之能,但却在耄耋之年才等到周文王请他出山施展平生才学。他兴王师而诛无道,解倒悬而抚黎元,成为周兴之第一功臣。

六、家国情怀,以国为先

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以国为先的传说故事,也是广府宗祠和民居壁画中常见的题材。典型的,有歌颂宁死不屈,情愿终生牧羊也不投降匈奴的《苏武牧羊》[8],以及根据南北朝时期长篇叙事诗《木兰辞》而创作的《木兰从军图》(图2)等。

图2 《木兰从军图》,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三江水口三益别墅存

七、退让明礼,潇洒人生

以隐士先贤为主题的壁画,约占广府人物壁画总数的三分之一。从现有的几部壁画图录中可见,王羲之、陶渊明、竹林七贤、李白、林逋等众多古代隐士,都是这类壁画中的主角。并由人推及其作品,林逋咏梅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广府花鸟壁画上常见的题款。

八、和合为善,合作共赢

与人为善、合作共赢等,也是广府壁画常见的主题。比如,以唐代传奇小说《虬髯客传》中虬髯客和李靖、红拂女三位英雄在乱世中惺惺相惜、千金助友故事创作的《风尘三侠》(或名《英雄会》)壁画[9],在多地都能看到。

《和合二仙》壁画,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其画面,多是两个面貌相似的僧状童子,一持荷花,一捧圆盒,意为“和(荷)谐合(盒)好”。寓意是,只有“和合”,才能财源滚滚,“和合”是事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九、施恩无念,受恩莫忘

以《搜神记》的故事《衔环报恩》和唐代传奇小说《柳毅传》(也称《龙女牧羊》)[5]53等题材创作的壁画,彰显施恩无念、受恩莫忘的理念,是岭南广府家族崇尚的文化。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两上村邝氏宗祠存有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壁画《衔环报恩》(图3),画上以大段白话文讲述了这个故事:

杨宝先生学游于华阴道中,俄有一黄鸟坠地,毛翅不存,公拾归。每采百花胆肉供之。百余日,毛翅依然,飞去。是晚,有童子持经□并玉环而赠,云:“蒙君仁德供养,上天敬之。酬汝经□,以报子孙科第,后四代卿相。”此童子乃王母使者。

图3 《衔环报恩》,光绪十六年(1890年),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两上村邝氏宗祠存

十、匡扶正义,造福乡里

仗义除鬼、保护人间安宁的“南山进士”钟馗和改过自新、造福乡里的周处,都是常常出现在清代广府宗祠和民居建筑壁画上的人物[1]134。除了祈求神灵保佑的意图外,这些壁画也反映出宗族匡扶正义、造福乡里的风尚。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石坑村坤高张公祠内的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周处夺勇》壁画[5]260上,以百余字的大段款识,用白话讲述了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

周姓之子有勇名处,是日在于张中与父老坐乐。父老曰:“吾张中有三大祸患。”处曰:“何为三患?”父老曰:“一患南山白额虎;二患北海蛟龙。此患难除之。”处曰:“处除之,有何难。等吾除之。”处是日到南山擒他(住)白虎,又至北海斩断蛟龙。处回又问父老:“二患除了,重(余)一患未除,何为第三患?”父老曰:“处你是也,即日结党欺凌。”处开言曰:“即痛改前非。”后吴王封为忠臣孝子。

将历史上知耻后勇、改过自新、造福一方的周处作为一个榜样,勉励家族子弟走正路,犯错即改,造福一方,说明“改过自新学周处,知耻后勇励今人”是这里家族家风中的一大特点。

综上可见,现存广府壁画充分说明,清代广府民间是一个成熟的封建社会,儒学的信念坚如磐石,成为广大群众生活实践的原则。与中原地区同时期相比,中华传统文化同样是广府家族风尚的根系所在。这里列举的10个题材的壁画,是传统家族道德理念和文化风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从美术角度诠释了当年广府的家风家训,是民间广大宗族和家庭理念最直接的艺术表现。

本文挑选部分现存清代壁画,探寻清代广府地区家训与家风的特点。作为一次尝试,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权作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专业学者关注清代广府壁画。

猜你喜欢

广府壁画家风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广府好礼”广式糕点礼盒包装设计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秘
从“广府文化”的发展探索非遗传承的现实方法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飞蛾”修复壁画忙
“广府庙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