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空间中道德与责任对网络话语的规制探讨

2019-03-28

互联网天地 2019年2期
关键词:网民理性话语

□ 文 丁 杰 邢 霞

作者单位:江苏新天伦律师事务所、江苏苏州吴中区审计局

引言

2 0 1 8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4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统计报告》)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召开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会》。根据《统计报告》,截止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上半年新增网民296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7.7%(见图一)。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相较2017年底增加了35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7年底的97.5%提升至98.3%(见图二)。

我国互联网在整体环境、互联网的推广和普及以及在该领域中重点行业的培养和发展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推动力。但也正因为互联网的极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互联网背景下各种不规范因素的出现。

图1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图2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一、网络公共领域中的网络话语

(一)网络公共领域

随着现代媒介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方式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学习、生活和社交形态,由网络产生的公共领域新场地——“网络公共领域”也逐步出现。

作为媒介的网络,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简便,这也让我们意识到,“媒介延伸了人体的感官”。“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今天,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①[加] 马歇尔·麦克卢汉 著 何道宽 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第20页。。

借助这个平台,那些有话想说、有话敢说的人开始在网络这个“公共领域”“畅所欲言”。其实,“公共领域”一词早已存在。“公共领域”理论的提出,与媒体有着天然的联系,哈马贝斯在“公共领域”理论的提出过程中曾阐述其与媒体的关系②谢征:《论新媒体的公共领域构筑功能》,载《求索》,2012年第10期。。在媒体发展的历程中,各个时期的不同媒体都为构筑公共领域提供了条件。

网络作为新世纪依赖最受关注和影响逐步增大的媒体形式,对于网络公共领域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络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互联网政治主体(网民等)、网络社群、电子政府及传统媒体等③汪旻艳:《网络公共领域与政治生态的互动与对接》,载《领导与科学》,2012年第31期。,其中网络舆论是核心,因为各种网络信息在此汇集并产生影响,各要素通过舆论而发挥作用。而网络舆论,是由一个个网民在某个或多个网络平台上在交流过程中发出的声音——网络话语组成。公民的网络话语能够对灰色事件进行曝光并对其处理加以监督和批判,网络话语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二)网络话语的特点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认为“受众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所有的群体无疑总是冲动、多变而且易怒”,并且个人的意见在群体中还会“轻信和易受暗示的影响”,“在情感上也会显得过于夸张和异常简单”,在行为上“还会偏执、专横和保守”。

所以,并非所有的网络话语都是正确的,有的个体已经不再是他们自己,而是成了不再受自己意志控制的提线木偶①[法] 古斯塔夫·勒庞 著:《乌合之众》,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网络话语的自由化、个体性特征给网络公共领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由于网民拥有信息的不均衡和活动范围的限制以及对政情的了解程度不同和利益诉求不同,因此,网络话语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狭性、非理性、冷漠化等倾向,网络话语变得众说纷纭,话语冲突容易陷入无止境状态,更有甚者成为网络牢骚。

网络牢骚是以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不良社会心理现象,是网民抑郁不平的情感在网络中的抒发,是不满情绪在网络中的宣泄②王天意:《网络牢骚的疏导及控制》,载《红旗文稿》,2004年24期。。

二、互联网下公共领域中的公共理性

(一)公共理性

如今的社会充斥着多元化的思想文化、价值信仰、生活方式,而人们却不得不生活在这样一个共同体之中,社会则必须使所有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成员之间能够展开合作。但是社会共同体的这种共同生活使合作如何成为可能?当代理性主义社会哲学家哈贝马斯“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一致’的交往合理化理论”③[德] 于尔根·哈贝马斯 著 洪佩郁、蔺菁 译:《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重庆出版社1994 年版,中译本序第4 页。进行了解答,致力于达成相互理解,形成非强迫性的共识。作为这种共识所具有的‘普遍性’,是通过交流和沟通,通过人们之间的协商、商谈以及相互理解和相互宽容而达到。而协商、商谈、理解以及宽容是在“公共理性”的推动下形成的。

自身免疫甲状腺炎导致的甲减很常见,需要限制碘摄入;甲状腺全部切除或完全破坏所致甲减,患者需要服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此时摄入碘既没有生理作用,也没有风险,食用加碘食盐或未加碘食盐对甲状腺无明显影响。如果是甲状腺腺叶切除或甲状腺组织尚有残留,可以正常碘饮食,包括食用加碘食盐。

公共理性在公共生活中就体现为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公共理性的形成是一个如哈耶克所说的理性累进的过程④[英] 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 著 邓正来选编 译:《哈耶克论文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7页。。一个完善的公共性社会需要提倡的是一种公益本位观。没有这种公共理性,抑或是公益观,个人理性很可能会陷入恶的无限性之境地,并导致社会处于无序。黑格尔曾以思辨语言表达的个体只有获得普遍性品格才能成为真实的、有个性的个体⑤[德] 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著 朱光潜 译:《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43页。,揭示的正是这一哲理。

(二)公共理性的支撑

在公共领域中人们之所以会运用公共理性而不是私人理性去求得异议的解决和共识的达成,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公共利益的关注⑥陈映霞:《公共理性与多元主义》,载《学术研究》2005 年第7 期。。公共理性也是公众对公共伦理领域问题的理智思考方式。⑦陈嘉明:《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载《哲学研究》2008年第6期。

理性的聚拢也并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公共理性的存在具有强大的源动力和支撑。

一是公民(或网民)对社会正义诉求。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首创的一个著名的正义定义,表述为“正义乃是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的永恒不变的意志”⑧[美] E·博登海默 著 邓正来 译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版,第277页。。正义和公平的本质都是一般意义上的平等。⑨陈少峰 著:《正义的公平》,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公平和正义是社会和谐的伦理基础,也是网络舆论在网络公共领域合理发挥作用的必要保证。法律的内核和基础是正义,正义是法律制度建立的前提,网络话语制度建构首先需要相应的伦理支持。正义是具体的,贯穿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⑩[美] 迈克尔·沃尔泽 著 褚松燕 译 :《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已有制度的伦理支持可见于公民权利的制度及其伦理思想。

二是社会底线伦理诉求。我国著名法学家郭道晖先生认为,伦理道德是一种社会力量,是一种道德权力,社会道德是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它一旦凝聚为公众舆论,或形成风俗习惯势力,就具有强大的社会强制力,即社会权力,就可以直接地,或通过转化为国家权力(如转化为法律,转化为国家制度)而间接地去制约国家权力。政治与道德的结合,在古代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正义”的观念①文长春 著:《正义:政治哲学的视界》,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5页。。像中国古代的“清议”、现代传媒的“曝光”,都是强有力的有组织的社会道德强制力。

道德约束提供了人类的义愤,它随时可以落到凡有抢劫犯的人头上,以此有助于预防抢劫②[英] 边沁 著:《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04页。,同样公众也相信,通过道德约束,对网络牢骚也会起到预防的作用。

公民具有公共理性这种道德能力,意味着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合作中,他能够为自己所选择的生活目的和道德价值负责,能够通过符合社会正义的手段追求这些目的,追求自己理性认定的美好生活,并为此而承担责任。

市场经济的理性化特质至少可以被进一步理解为是由个人的理性化与社会的理性化两个方面所组成③高兆明:《公共理性·市场经济秩序》,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同样,笔者认为现实生活或者虚拟网络生活也是以个人理性与公共理性分别概括与标识的。

只有公共理性才关注于现实生活或网络生活中交往行为的秩序及其法则,且这种秩序及其法则为个人理性确定了一个存在的合理边际。没有这种公共理性,个人理性很可能会陷入恶的无限性之境地,导致现实生活或者虚拟生活一片混乱和无序。

三、理性“政治人”与网民意识的觉醒

(一)理性政治人

在“经济人”假设中,泰勒将个人定义为是自身利益的理性追求者,那么个人理性意味着行为者最大限度的寻求自身的利益、满足自身的需求。不妨做个大胆的类比,在“政治人”假设中,每个人都是为了自身政治利益的理性追求者,那么个人理性也则意味着行为人在实施某一行为时最大限度地寻求自身的政治利益,满足自身的需求。市场经济具有逐利本性,理性的“经济人”在利益诱惑面前存在着背信弃义之可能。理性的“政治人”的目标也应该同政治一般,即“政治追求权力的分享、追求对权力的分配有所影响”①[德] 马克斯·韦伯 著 钱永祥等 译:《学术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页。,然而,理性的“政治人”同样在诱惑面前也会存在背信弃义的可能。

对理性“政治人”的期许:“有恶有好”,采取立场、斗争、有所动情,这乃是理性政治人的本色②周福:《人的政治理性化:马克斯·韦伯的政治教育思想探究》,载《理论观察》2010年第2期。。理性的“政治人”应该“对自己的作为,要负无所旁贷的个人责任,要负无法也不可以拒绝或转卸的责任”③[德] 马克斯·韦伯 著 钱永祥等 译:《学术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页。。一个理性的政治人应该真诚而全心的对后果感到责任,把心志伦理与责任伦理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地道的、能够“从事政治之使命”的人。

“政治是一种并施热情和判断力去出劲而缓慢地穿透硬木板的工作”④[德] 马克斯·韦伯 著 钱永祥等 译:《学术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页。,理性“政治人”必须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在人格上必须时刻这样要求自己:热情、责任感和判断力。真正的理性“政治人”是要将炽烈的热情和冷静的判断力在自己身上调和起来。

同时,理性“政治人”也必须时刻警醒虚荣的破坏力,虚荣会引诱政治人犯下不切实际和没有责任感的严重罪恶,使其追求的是权力的闪亮的表象,而不是有作用的权力,使其去享受权力,而不是为了某种有内容的目的。理性的“政治人”必须严格遵行责任伦理去行事,顾及行动的后果和责任,而不是纯粹的追求权力和纯粹的追求信念。若非,就会出现为了哗众取宠、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而政治参与。

(二)“网民意识”的觉醒

有人或许会认为,网络话语是网络技术发展中偶然才出现的事物,事实上并非是这样的。网络话语的兴起不是偶然的,有其出现的必然原因。

现实生活中的公民因具有“公民意识”而成为公民社会的公民,在这样的公民社会里,公民具有自觉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因而,“网民的公民意识”就是网民在网络社会里具有自觉的权利和义务的“网民意识”。

网络话语出现的背后动因,是日益发达的网络传播技术导致的公众自身权利诉求的高涨,从而使得传统由媒体发动的公众讨论、寻求公共问题解决方案的模式进入到公众在网络上自主发表观点、形成舆论,更有甚者能够形成组织的模式,进而影响媒体、影响政府。

网络的功能逐渐由信息传播的载体更多地向“公共领域”、“公共话语空间”转变,充当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和缓冲地带。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为“推手”,相互“共振”,形成强大的“舆论磁场”①徐徐:《试析“网络问政”中所折射的政府、媒体、公众关系》,载《新闻记者》2009年第10期。,成为推动公共事件解决,使政府的议程与公众的议程最终达成共识,而其中,“网民的公民意识”的觉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网民意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它不仅是民主制度建立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而且是法治国家制度建立和维护的根本保证。②郝敏晓:《论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及其立法回应》,载《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五、网络话语的规范

通过网络话语,可以折射出的是网民参差不齐的网民意识。面对这样的情况,有效的解决方式有如下几种:

(一)培养公民网络话语的责任意识

网络话语负效应的产生,究其原因是话语主体“责任意识”的淡薄和自律性的缺失。网络话语者如果对政事没有正确的责任意识,便会不负责任地发言。非理性的发言者,其网络话语是无理性的、失真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色彩;而麻木冷漠的话语者,其话语往往是以看客或者过客的心态表达对政事的戏谑和妄言。要避免或消除网络话语的负面影响,关键是要增强网络话语者的“责任意识”,让其觉察自己到参与其中,产生“此事与我有关”的感觉。

(二)必须使网民知晓其在网络社会中权利与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确认了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对于权利与义务也进行了概括性规定。《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此处言论自由是狭义的言论自由,即公民通过口头语言、书面文字、图画或者造型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自由③杨海坤、上官丕亮、陆永胜 著:《宪法基本原理》,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76页。。言论自由适用的空间,不仅应包含现实生活,同样还应该包含虚拟的网络领域。网民知道其所享有的权利,在行使权利时也能增强对法律的认同感。

(三)培养话语主体的健康心理

选择何种特定的话语方式,内在决定于话语主体的心理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心理人格。简单研究带来负效应和虚假效应的话语主体的心理,不难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是“焦虑”④[美] 卡伦·霍尔奈 著 雷春林、潘峰 译 胡全生 校:《精神分析新法》,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极端非理性参与者是以对现象的强烈感受表达其对难题的不能合理解决的无助,冷漠麻木的参与者是以对问题的冷淡无谓态度表达其心理的敌对,这些都是“焦虑”心理的不同表现形式。

美国社会文化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尔奈在《精神分析新法》一书中认为,为了排解自身的基本心理焦虑,主要包括无助感(孤独感)、敌对感,人不外乎会运用或趋众,或逆众,或离众这三种人际关系的心理防御策略。可见,网络话语负效应的深层原因,还在于问政者的心理人格的病态。所以,对问政话语的引导,还要注重对人的心理焦虑的疏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结语

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虚拟空间的扩大,网民参与意识高涨掀起的“网络话语”蓬勃在互联网空间。用公共理性推动个人理性的发展,使公民在权利意识的觉醒下积极参与集体行动,最终与政府形成良性的互动,实现社会稳定和民众整体媒介素养提高的共赢将成为关键。

任何民族的发展和政治成熟都依赖于人的因素,人的因素是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如果没有人的理性化与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也会受到影响。在此基础上,才能把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重要举措贯彻和落实到实处,才能在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宏图伟业的征程中最大限度地汇聚人心、凝聚力量。■

猜你喜欢

网民理性话语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画与理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血性理性 铿锵交响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