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百年航母梦(上)

2019-03-27石稼

黄埔 2019年2期
关键词:江阴航母海军

石稼

中国航空母舰发展和将打造什么样的航母战斗群,在过去几年里一直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并牵动着世界大国的神经,这其中除了媒体的炒作和世界的关注推波助澜外,更缘于中国让外界惊讶的航母建造和发展速度。

世界聚焦中国航母

2018年5月27日,一张拍摄地点为大连造船厂附近的照片开始在网上疯传,引起轰动。照片显示:刚刚完成海试的首艘国产航母与实现舰载机夜间起降的辽宁舰首次“历史性同框”。同时,关于中国第三艘航母已经开建的消息也在网上不断扩散。

国防大学教授梁芳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信心满满地预言:“凭借辽宁舰和首艘国产航母的经验,下一艘国产航母建造、试航的周期都会大幅缩减,相信不会让我们等待太久,可能是近在咫尺的事。”

无独有偶,2018年5月31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任国强在例行记者会上又发布了一个重磅消息:辽宁舰航母编队初步形成体系作战能力!至此,世界輿论惊呼:中国打造双航母战斗群的时代已经为期不远!

对国际社会聚焦中国航母的疑虑和担心作个简单梳理,不外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发展航母会不会挑战美国的海上霸权?中国会建造多少艘航母?10万吨级、核动力和电磁弹射会不会成为中国未来航母的标配?中国航母战斗群会部署在哪里?发展航母会不会导致中国武力解决国家统一和南海问题?

这些问题的背后,折射出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军事层面,航母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国家战略意图的实现和安全利益的维护,需要航母来保驾护航;军事威慑的实现和必要时的军事打击,需要航母战斗群冲在前面,达成战略目标。

从规律上看,大到世界或一国,小到一花一木,任何事物都是轮流兴盛和盈亏消长的,犹如树木树根和枝梢的更迭盛衰。中国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从抗日战争到民族独立,历经百年耻辱之衰、之亏,终于迎来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百年航母梦的实现,在某种意义上,既是屈辱历史的终结,更标志着国家复兴的开始。

航母是大国重器

对世界军事史而言,航母发展已历经百年,未来航母将向何处去,世界战略家、军事家和学者们列出了很多理由说发展航母已经过时,未来会有包括新概念武器在内的新的装备代替航母,航母不过是未来战争爆发时的靶子和移动的“活棺材”!但是,当地区性军事危机爆发时,谁也找不出一种武器能强大到取代航母的位置和角色,航母依然是最靠谱的作战平台和最管用的威慑力量。西方如此,中国也不例外。

什么是航母?

1921年美国举行的华盛顿裁军会议给出了定义:“航空母舰不只是简单的水上舰艇,而是以搭载的舰载机为主要武器,并作为其海上活动基地,基本排水量为1万吨以上的舰艇。”

冷战时期,在东西方阵营的历次对峙中,哪里有危机和战争,哪里就有美军航母的影子几乎成了规律。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太平洋舰队下辖的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武力干涉中国内政的主力是美军的航母编队;1958年中国大陆炮击金门期间,美军游弋在台湾海峡的航母最多时达7艘,可谓气势汹汹。

1962年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更让美军航母出尽风头。当时美国侦察机拍摄到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弹道导弹的照片后,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即下令出动8支航母编队,拦截所有进入古巴海域的苏联船只,该事件以苏联被迫全部撤出所部署的导弹而告终。

冷战结束后,在美军发动的历次局部战争中,航母更成了美军杀鸡用牛刀的经典武器,从伊拉克战争到科索沃战争,从阿富汗反恐到军事打击利比亚、叙利亚等,航母都冲在前列,而且是毫发无伤、所向披靡。

除了直接的军事作战和威慑功能外,航母还是大国走向强国,尤其是海洋强国的必备神器和标准配置。

对海洋的意义和价值,早在2500多年前,古希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地米斯托克利就豪迈地断言:“谁是大海的主人,迟早也能成为帝国的主宰。”此后,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进一步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从此后2000多年的历史轨迹看,海洋的重要性无疑已为各国所认同和接纳,并成为各国利益角逐的主战场。在“获取海上利益——控制海洋——拥有强大海军——发展航空母舰”的逻辑排序中,航母显然处在这个链条的最末端,但也是最关键的一端,没有以航母战斗群为依托的强大海军,链条之上的一切美好目标和利益维护都是空谈!

中国发展航母不是为了称霸

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拥有3.2万公里长的海岸线(含岛屿海岸线)和数百万平方千米面积的海疆,且70%以上的人口和国家经济重心都集中在沿海地区。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和拓展,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不断增大,据中国海关统计,2018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已达30.5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2.6%。我国对外贸易额的90%以上都是通过海上运输实现的,而且重要的战略资源供给对海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其中绝大部分进口石油和数以亿吨计的矿石都要经过海洋运输。仅就此而言,中国发展航母仅仅是做了一个大国海军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应该做的事情,还谈不上什么控制海洋,更与称霸无关。

中国发展航母,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和基本配置,但不是中国谋求霸权的具体步骤。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担心拥有航母的中国会走上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的称霸之路,那是他们不了解中国的民族基因、文化基因,而是用“国强必霸、争霸必战”的西方逻辑来研判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时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如果认为中国发展几艘航母就改变了其民族基因,那么西方对中国的解读将成为永远的误读。

2016年10月,英国牛津大学的著名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其轰动全球的历史巨著《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以一个西方学者的视角理性解读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基因:“中国比大多数国家都更能未雨绸缪,更愿意去了解其远邦近邻的过去,并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要做到这些,如中国领导人所说,需要的是尊重和谨慎。比如说‘一带一路的创想,是为了造福天下这一共同事业而提出的,是一个‘深度合作的黄金机遇。”

弗兰科潘相信,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友善和文明”的崛起,将会造福其他国家,而不会威胁任何国家。

曾几何时,美国人也是那么透彻地了解中国。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作的具有鲜明战争纪实特点的经典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中国战场》中写道:“他们的国家,面积比美国多三分之一,在他们4000年的历史中从来没有发动征服战争,他们就是那种人;他们发明造纸印刷瓷器并工艺精湛,他们就是那种人;他们发明火药不用于战争用于庆祝节日,他们就是那种人!他们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就是中国人。”

可悲的是,现在的美国人早已不知道那些中国通的前辈们眼里的中国到底是什么,历史留给他们的只剩下冷战思维的政治遗产和不断膨胀的霸权心态,带着这样一种偏见来揣测中国发展航母的意图,任何解释和说明都显得毫无意义。

中国人的航母梦

航母的历史有多长,中国人的航母梦就有多久。

航空母舰从诞生到现在已有一个世纪,有三个标志性事件,代表了航母的横空出世:一个是,1917年英国改造完成了世界上第一艘为舰载机提供起飞和降落跑道的“暴怒”号改装型航母。第二个是,1922年美国第一艘改装型航母兰利号(CV-1)在诺福克基地正式服役。第三个是,1922年,日本自行研制和建造了一艘真正具有航母基本要素的“凤翔”号航母。

这一时期,正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战略格局处在战后深刻调整之中,调整的方向是如何避免再出现类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风险,建立一个和平的国际安全环境机制,于是裁军、撤军和削减军费军备就成了当时各国军事战略调整的目标和主基调。

这时,航空母舰作为新型的作战武器平台受战后武器装备发展条约的限制,还没机会大显身手,但英国、美国和日本积极发展航母的势头并未停止,有的甚至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前,日本海军已经通过改装或建造,装备了“凤翔”号、“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龙骧”号等庞大的航母舰队。即使是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也是边侵略边造航母。日本海军从装备第一艘航母“凤翔”号到二战结束,共建造了25艘航母,其中专门设计建造10艘,改装15艘,显示出日本庞大的国防科技和工业制造能力。中日在海军力量发展方面的巨大差距,直接后果是中日海军一旦对垒,中国只能是比甲午海战更耻辱的失败,中日江阴海战就是最典型的战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军队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而中国军队要迟滞日军溯长江西犯,粉碎其速战速决企图,江阴战略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江阴,古称暨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当”之誉。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时,国民政府《国军战争指导方案》指出:淞沪方面实行战争之同时,以闭塞吴淞口,击灭在吴淞口内之敌舰,并绝对控制其通过江阴以西为主,以一部协力于各要塞及陆地部队之作战。

日军更看到夺取江阴要塞的战略意义:集结在江阴要塞的中国海军舰队不仅阻碍南京方面的空中作战,其远程大炮的火力还威胁到沿长江下游行动的日军舰艇,因此无论是空中作战的需要还是封锁中国东南海岸的需要,都必须将中国舰队歼灭。

但就是这样一个被国民政府称为“水上马其顿防线”的江阴保卫战,在其后与日军的对决中却不堪一击。

这场海空大战从1937年8月16日拉开帷幕,到1937年12月2日江阴沦陷,历时3个多月,但双方真正意义上的决战厮杀也就进行了三四天时间。而就是这三四天,中国海军赖以存在的主力舰“宁海”“平海”“逸仙”“楚有”“建康”“应瑞”等悉数被击沉,中国海军完全丧失对日作战能力。

这场保卫战失败的原因在于,当中国海军摆开两个舰队主力,以水面舰队决战的模式进行迎战准备,并誓与日本海军决一死战时,殊不知日军早已跳出了甲午海战的思维模式,进入了以航母为海战平台的非接触性作战的时代。

翻开日本海军作战档案,清晰地记录着当时日军进攻江阴要塞的作战方案:“1937年9月20日前,主要是以袭扰为手段,给支那海军造成精神压力,使其长期处于紧张中;自1937年9月20日起,要使用优势的空军力量(‘加贺号和第2联合航空队)围歼江阴水面的中国海军,务必一鼓荡平。攻击的主要目标是彻底摧毁‘平海‘宁海这两艘中国海军最大的轻巡洋舰,从历史上抹掉中华民国海军!”

江阴保卫战之后,中国再无能打仗的海军。

这场海战给陈绍宽等民国海军将领以极大的震撼,于是才有了陈绍宽代表海军部上书蒋介石的航母建造规划。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航母到底对战争能起多大作用?

美国著名军事专家诺曼·波尔马这样评价:“在航空母舰的历史角色中,日本侵占中国(30年代)期间,航母在实施空襲和空中支援陆军上充当了唯一的有效手段。”

猜你喜欢

江阴航母海军
江阴: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关于舰载机常用到的英文
江阴旅港同乡会成立26周年晚会在港举行
江阴旅港同乡会成立26周年晚会在港举行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海军协议1
美国两航母“围住”伊朗
马来西亚海军最新型的护卫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