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5个试点:因地制宜的灵感

2019-03-27李璇杨天

瞭望东方周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步行街试点消费

李璇 杨天

2019年2月8日,游客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李安/ 摄)

近年来,我国文化消费领域呈现出许多新现象,无论是政府扶持、产业跨界,还是互联网的强势影响,都为各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的建设提供了灵感。45个试点城市,也因地制宜,在引导文化消费上各自开拓出一片天地。

政府拿出“真金白銀”

“中央引导、地方为主、社会参与、互利共赢”,是试点城市确立的原则。政府的关注与扶持,自然是发展文化消费的题中应有之义。

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相关城市大都出台了促进文化消费的相关计划与实施方案。拿出“真金白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是诸多城市推进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共同举措。

一方面,在文化消费市场的供给端,一些试点城市通过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文化企业、文化项目,以达到培育文化精品、激活文化消费市场的目的。

例如,宁波市每年安排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亿元用于扶持文化企业发展、安排1500万元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专项资金用于补助文化消费重点项目。除此之外,宁波市还创建了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为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提供融资服务。

天津市滨海新区则在全区范围内筛选出300多家文化企业组建了“滨海新区文化消费企业联盟”,联盟成员企业可优先获得资金、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扶持。

长春、南京、长沙等试点城市,也多有对文化企业进行资金扶持的举措。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指尖的爱”生活馆内展出的艺术绣花鞋( 李明放/摄)

另一方面,在文化消费市场的需求端,试点城市不断创新文化惠民的方式,对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文化和旅游消费予以适当补贴。

从各个试点城市文化消费的种种举措中提炼出可量化的评估机制,是当前阶段更应关注的问题。

发放惠民消费券、举办文化惠民活动、推出文化消费季,是试点城市创新文化消费模式最为常见的做法。上海、重庆、成都、长春、苏州、南京等城市,都拿出各具特色的“惠民大礼包”,让参与文化消费的公众得到补贴。

而以文化惠民为牵引,也能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文化市场的扩容发展。

“文化+”跨界发展

在45个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中,文旅资源丰富的城市比比皆是,“文化+旅游”的模式也成为试点城市的一种发展策略。

例如,宁波市于2018年4月推出了慈溪“黛青·越窑青瓷”、鄞州“彩金·国家宝藏”、宁海“火红·十里红妆”、余姚“赤色·余姚红色”四条非遗主题特色旅游路线。

而如何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资源外化为文化消费符号,不少城市也有自己的思路。

举办特色文化节,是试点城市推广文化品牌的一种普遍做法。新余“七夕节”、成都“金沙太阳节”、石家庄“吴桥杂技艺术节”等,都是依托各自的地域文化而设立的,旨在于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激发文化消费潜力。

在城市中打造新的文旅综合体、改造提升步行街,也是拓展、改善消费空间的重要内容。

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天津金街步行街、上海南京路步行街、重庆解放碑步行街等11条步行街,已被商务部列为步行街改造提升的试点。

在“文化+旅游”之外,更多的“文化+”模式也被试点城市应用于不断扩大文化消费市场。

“文化艺术进店堂”是长春市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的一项举措:由长春演艺集团、吉林艺术学院、和平大戏院等文艺单位制作的文艺节目,以巡演的方式出现在人流密集的商贸街区中,让原本只能在“殿堂”里欣赏的演出,也能在“店堂”中上演,呈现出“文化+商贸”的发展模式。

观众在北京“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展上参观拍摄 ( 金良快/摄)

为扩充文化消费的渠道,“文化+社区”的形式也在不少试点城市中出现。如石家庄开展了“扩大省会居民文化消费进社区活动”,成都则通过发展新零售、新业态,打造出新的社区文化消费场景,以便引导公众形成文化消费习惯。

随着“文化+”的跨界发展,更为多元化的消费场景不断被打造出来,也使文化消费日益融入了城市发展骨脉。

线上线下的结合

搭建线上文化消费平台,是试点城市探索文化消费的另一重路径。

“文创成都”App是成都市的文化惠民消费线上支付平台,实名注册的成都市民在“文创成都”上消费,可以享受政府补贴,还能获取最新的文化消费信息。

“文化苏州云”“廊坊文化消费云平台”“杭州文化消费”等微信公众号,也为公众提供了城市文化消费的指南。

文化消费平台的建设,能够激发消费者的参与热情,并促进文化消费从虚拟走向实体、由线上向线下引流。而在线上文化消费平台之外,移动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也给文化消费带来了新的体验。

在45个文化消费试点城市里,杭州的经济发展与互联网产业的关系较为密切,在探索“互联网+文化消费”模式时也得到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早在2013年,杭州市政府便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杭州利用阿里巴巴在智能技术、大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经验,推出了“文化消费诚信柜”和“无人值守书店”两种文化消费新样态。

“文化消费诚信柜”是在杭州市的风景区、公共图书馆、地铁等城市窗口放置的备有特色文化产品的柜子。消费者可通过手机支付打开柜门、取走购买的文化产品。诚信柜上还设有液晶屏,用以介绍产品的特性、讲述产品背后的故事。

“无人值守书店”则是利用智能商品识别、人脸识别、自助扫描商品条形码、远程实时监控协助等技术,在文化空间中创造消费者更为自主、便捷的购买体验。

此外,杭州还在移动网络与数字内容出版生产的融合发展、互联网金融与文化消费的结合等方面有诸多举措。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士林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杭州‘互联网+文化消费的模式,充分利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虚拟技术等产业优势,将文化生产、文化消费与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技术性优势充分融合,通过提高文化产品的供应质量和内容品类,来达到有效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和文化消费升级的目的。”

在他看来,从各个试点城市文化消费的种种举措中提炼出可量化的评估机制,是当前阶段更应关注的问题。

“国家设立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的初衷,就是想知道文化消费对拉动经济发展的贡献,将之精准统计和呈现出来,对未来文化消费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步行街试点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商务部:确认5条步行街为全国示范步行街
PCT协作式检索和审查(CS&E)试点将于2019年3月1日重启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问路
国资委力推国企改革“十项试点”
步行街23号
快乐的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