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溪民居砖石混构技艺及其传承初探

2019-03-27潘紫璇温庆武

设计 2019年3期
关键词:设计创新

潘紫璇 温庆武

摘要:为研究由砖石混合构成,建筑外立面呈现出砖石本色的金溪民居,探索其在现代建筑中传承与沿用的方式。本文将以金溪民居的建筑特色为切入点,引出文章的主要研究对象—砖石混构技艺,在分析砖石混构技艺的材料、尺寸及其建造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提出砖石混构技艺在现代建筑中传承与沿用的思考,并从设计创新的角度对砖石混构技艺进行深入探究与分析,从而得到砖石混构技艺在现代建筑中创新运用的方法。该方法可为中国传统营造技艺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与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溪民居 砖石混构技艺 传承与沿用 设计创新

中国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9) 02-0054-03

引言

江西自古尊崇理学思想,对金溪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具有文化底蕴与独特风格特色的金溪民居。金溪民居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之美:规整、无过多装饰的建筑外轮廓,显得严谨而又—派和谐;由砖石混合构成,呈现出砖石本色的建筑外立面,显得朴素而又耐人寻味。从古至今,砖石混构技艺都有着广泛的运用,但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创新,传统技艺正受到冲击,所以探索其传承方式在当下是很有必要的。

一、青砖灰瓦的金溪民居

金溪民居不同于江南或徽派民居,它没有翘起的墀头、绚丽的屋檐画或呈现出色彩鲜明的“粉墙黛瓦”,而是犹如被平整的砖石将表面包裹着(如图1):整体外轮廓呈四四方方状,十分规整;建筑立面及平面都几乎不做过多的层次和花样,表面一般无明显装饰细节;整体建筑的色彩与材质都保持着砖石的本色,呈现出一片灰黄的色调。这看似朴素简单的外墙,实际上具有非常丰富的色彩、质感和肌理变化,成为整体造型的一个扎实的基调[1]。

这种“朴素”外墙是由砖块与石头混合砌筑而成(如图2),在很多江西民居中被广泛采用,这种营造技艺给人一种朴素典雅而又精致的感觉。或许对于金溪民居的第一印象是平淡,但平淡却更能带来一种耐人寻味的美感。现代建筑大多呈现出“方盒子、少装饰”的特点,恰巧与金溪民居的整体风格相契合,所以,金溪民居的营造方式对于现代建筑而言,是非常具有参考与借鉴价值的。

二、砖石混构的营造技艺

材料是建筑的物质基础,选用不同的材料,建筑呈现出的结构、风格各异[2]。在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进程中,除了最为常见的木构建筑,砖构建筑与石构建筑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人们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在天然洞穴中遮风挡雨,之后开始喜欢收集石头,再后来演变到有目的地去开采石头来作为建造住宅外围护栏的材料[3]。由于石头是天然的材质,形状与种类会有所不同,所以用石头建造出来的石墙也必然会有着不同的砌筑方式与黏结形式。比如,形状上,石头可以分为块石、条石或片石等形状的石材,所建造出来的石墙也定会因石而异。而后来砖的出现,使得墙的砌筑相比于之前因石而异的石墙显得更为精致而又合理。历史上秦代砖墙已考虑砖墙的拉结问题,并采用错缝砌法;到汉代墙体内外砖之间已有各种拉结的砌法;在明代以前砖墙大多为包砌,以砖保护夯土墙,明代以后许多民居建筑都采用完全的砖墙嘲。

(一)砌体材料及特点

金溪县竹桥村①中民居的外墙是采用灰白色的条石板与青灰色的烧结粘土砖混合砌合而成(如图3),这种砖石混合砌体结构无论在材料选用、砌块尺寸、砌筑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特点(如表1):条石板多为青灰色或红棕色,常用于石板墙裙或墙转角,以确保墙体的安全性,尺寸明显大于烧结砖;而烧结砖多为青灰色,大多用于墙体或石板墙裙的填充,为小尺寸砖块。金溪民居绝大多数的墙体都明显呈现出一种未曾粉刷的状态,用以砌墙的砖石块块做工精良,到距离建造房屋三四百年后的今天,墙体依旧呈现出非常平整的状态,亦可见当时技艺之高超。

(二)砌筑方式

竹桥村内民居的外层墙体大体由两种砌筑方式混合构成,分别为眠砌法和空斗砌法,二者无论在构成方式与表现形式上都各不相同(如表2),但当它们呈现于同一墙体中时,又显得丰富而又不失整体性。眠砌法(如图4)即为实砌,将大小相近颜色不一的烧结砖运用砂浆将其交错相黏合,拥有良好承载能力;空斗砌法(如图5)为侧砌或平侧交替相砌,上下砖缝错开,平衡而富有节奏感。用以黏接砖块的砂浆通过挤压所形成的灰缝,几乎都呈现出3-5mm的厚度,充分显示出工匠们高超的砌筑技艺。这两种砌法所砌成的墙体均由内、外双层墙体组合构成,在保证外表美观规整的同时,确保了建筑墙体结构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勒脚,又称为外墙裙,是明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采用空斗砌法——用大块的条石板进行垒砌,再在此基础砌上青砖,构成墙裙。它是建筑物墙体的保护性措施,通过对建筑物外墙的薄弱部位进行加厚和包裹,客观上提高了外墙的抗腐蚀能力和强度,有效保护了外墙。竹桥村中,一般有近1.4米、甚至超过2米高的石墙裙(如图6),它使用当地特有的石料,颜色多为灰白,部分呈现泛红或泛青状。大块的条石板非常坚硬,起到防盗作用的同时,还象征着村民的身份与地位,墙裙条石板层数越多的民居,表明该主人的财力越发雄厚。

三、砖石混构技艺的传承

在当下这个充满现代化建筑的时代中,砖石混构技艺已逐渐演变为一种装饰艺术,开始融合于具有特定文化环境建筑的构成中。砖石作为传统建筑材料,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建造出的建筑在拥有厚重感与统一感的同时,还能体现出精致的建筑细节。不同质感的砖石深深影响着建筑的自身风格特色,使得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都有着其独特的地域特色。究其缘由,砖石不同于當下现代建筑材料(钢材、玻璃、凝土等),它们源于自然,自身富有天然的属性,蕴含着浓厚的地域特色与历史气息,而它们作为建筑构成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建筑本体。下文将用两个具体案例来详细说明在现代建筑的营造中,我们应当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技艺。

(一)传统营造技艺的沿用

宁波美术馆(如图7),将废弃建筑加以改造而形成的当代建筑,极具地域特色和历史纪念价值,是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砖砌体建筑。其建筑原型是一座废弃轮船码头航运大楼,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建筑师王澍认为,这座老航运楼承载着许多宁波人民的记忆,代表着宁波人生活的历史与痕迹,不能因为其建筑属性的改变而被丢弃。所以王澍面对已存在之物,采取的措施是:不改变老航运楼的特定空间结构,坚持如翻修木构古建般进行落架重建[5]。为体现城市生活的延续性,将标志性符号——码头原样保存,沿用传统砖砌技艺,运用传统材料对建筑进行二次创造。

宁波美术馆的外墙采用瓦爿墙(垂直墙面)和竹纹理混凝土(倾斜墙面),内庭院、屋顶平台墙面采用瓦爿墙、竹纹理混凝土或斩假石,其中瓦爿墙面积共约1.3万平方米[6]。竹纹理混凝土由毛竹制成,加入混凝土,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展现出竹的纹理,它的运用,使得材料的质感和色彩完全与自然相融合;瓦爿墙(如图8),宁波地区的民间传统工艺,由20种以上从宁波旧城房拆迁回收的旧砖瓦混合砌筑而成,这些瓦爿材料承载着宁波数百年的历史,将宁波的历史砌进了美术馆,留存记忆的同时也节约了资源。

瓦爿墙沿用了宁波民间传统混合砌筑技艺,结合现代技术,由外到内分为四个部分,瓦爿墙是美术馆的装饰性外墙,内部有钢筋混凝土衬墙(主要承重墙)、新型轻质材料空腔和内隔墙。这样墙体的构成方式既保证了墙体的稳定性和整体|生,又使得建筑有了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王澍擅长将环境、记忆和周围的事物通过重组、创新来将建筑的体验者带入建筑设计的意境中去[8],正如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扎哈·哈迪德所说,“王澍的作品非常杰出,他的设计综合了雕塑性力量以及当地文化底蕴,他创新地使用了原始材料和古老符号,展现了极致的原创性和感染力[9]”。

对于金溪民居的砖石混構技艺,可以借用王澍的这种传承方式,将传统砌筑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基于传统,面向未来。在现代金溪建筑的营造中要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沿用金溪民居的砖石混构技艺,运用原始的材料,保留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部分,还原金溪人民的历史记忆。这是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尊重,是一种真正中国的现代建筑营造方式,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创造出永不过时的当代中国建筑。

(二)传统元素的保留

2016年3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城乡建设中的文物保护:“高度重视城市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突出工作重点,区分轻重缓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村镇、街区和传统村落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保护,防止拆真建假、拆旧建新等建设性破坏行为[10]”。这个文件的颁布,意味着国家也开始重视对于传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

建筑师王澍在杭州中山路的改造中,基本上保留了街道上的原有建筑(如图9),街道上多时期建筑的差异性得以保留,包括历史悠久的木构民居、民国建筑和近50年的砖混民居,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性。不像国内有些城市改造道路街区采取把原有的历史原貌强拆再重建的措施,王澍坚决反对拆除本土建筑,认为应该将这个城市历史所剩下的最后—点真实的“残存”保留下来,这是非常珍贵的历史积淀,而不是将其拆除再改建出的“假古董”所能替代的。

中山路的改造在不动迁任何一户居民的前提下,运用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建筑材料,原地改造所有老旧建筑,不像北京前门大街的改造,把老街几乎推倒重建而失去原味。中山路的改造方式,使得大部分原住居民依然生活在改建后的御街里,使得御街不仅是一条旅游街道,更是周边居民的生活街道,让人觉得更为真实,更贴近生活。

金溪县中也有一些岌岌可危的文化建筑等待着被修复和改造(如图10),但这些建筑深刻传达着历史印记,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倘若将其拆毁,那这仅存的能够真正体现城市文化价值的部分就将不复存在,那么这座城市的灵魂也将慢慢消逝。所以,我们应当将这些“残垣断壁”的部分重新利用起来,在现代建筑中保留这些原有的部分,运用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建筑材料,将新旧相融合,让濒临毁灭的部分回到现代空间当中。借鉴国际国内文物保护先进理念,如澳门的大三巴牌坊,充分利用其历史文化内涵和残缺美,使之成为城市标志[11]。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对生活真实性的保持,要将生活方式的保持看作与建筑保护同等重要,让原住民继续生活在这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维系本土文化,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城市复兴。

四、砖石混构技艺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创新

砖与石都是具有浓厚淳朴气息的传统建筑材料,它们所具备的独特地域特质深深吸引着当代建筑师,在现代建筑中,通过传统材料的运用能够带领人们穿越到从前,回归自然,找寻本真。尽管当下建筑材料种类繁多,现代技术日益发达,科技感与现代感不断更新着大众的审美,但由于人们对于精神上的追求日渐增高,传统材料与技艺也开始广泛运用于现代建筑当中,散发出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运用砖石混构技艺所呈现出来的建筑墙面,无论在色彩、肌理和质感上,都给人—种精致的感觉,丰富而不失整体眭。反观现代大多数建筑,外表看起来过于平整,缺乏层次与肌理感,人工痕迹严重,广泛采用钢材、水泥、混凝土等经过人工加工而成的新型建筑材料,尽管这些材料有着其自身的优势,但是却缺乏地域性与使人产生精神共鸣的特质。所以在现代建筑的营造中,应当加入传统营造技艺,保留历史痕迹,将新与旧相融合,创造出能够寄托人类情感、真正具备地域特色的现代化建筑。

(一)与新型材料相结合

1.更新墙面内层材料。金溪民居的墙体由内外双层组合墙体构成,所以可将砖石混构技艺运用于建筑外立面形成外部造型墙,内部采用新型材料(混凝土等)作为内部架构的支撑。如同前文提到的宁波美术馆瓦爿墙,建筑师立足于当地本土文化,将该地区的废弃建筑材料(旧砖瓦)重新利用,沿用传统混合砌筑技艺做成装饰性外墙,而内部结构则选用钢筋混凝土等新型材料,利用不同材料自身的优势,创造出经久耐用且富含丰富文化内涵的高品质中国式建筑。这种废弃材料在现代化建筑中循环利用的营造方式,不仅符合当下社会所倡导的对于低碳绿色生活的向往,对于人们在精神层面上追寻自然质朴的美好生活也有着重要意义。

2.外层墙面新旧材料的混合使用。在建筑外立面中,将传统砖石材料与新型材料相结合,如木材、玻璃、金属等,充分运用不同材料自身的质感,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创造出具有趣味性与观赏性的现代化建筑(如图11)。

(二)运用新工艺、新技术

1.图案化砌筑。运用重复、对比、渐变、旋转等平面构成方式对砖石材料进行图案化处理,使其在建筑这个载体上呈现出形态各异的图案,赋予砖块如同积木般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如图12)。

2.镂空砌筑。采用镂空技法(砖块的砌筑采用镂空处理,在镂空间隙中可选用玻璃等透明材质进行密封处理)使其在室内空间中产生强烈的光影效果,镂空本为图案化砌筑的方式之一,通过与自然光的合作,营造出极具空间感与交互性的观赏体验空间(如图13)。

3.数字化建构。数字化建构结合计算机科学,在建筑的营造中运用数字化技术,通过软件建模和电子技术控制,如同3D打印机,创造出人工无法轻易实现的建筑形态(如异形结构、曲面结构),使建筑具备科技感与精准性,充分展现出现代化的艺术魅力(如图14)。

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不能排斥新的营造工藝与技术,新技术的产生,代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倘若只专注于革新,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根基的维护也是具有很大威胁性的。所以保留传统材料和其原有的砌筑方式,运用新型技术加以改进与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找到突破点,基于传统,面向未来,才能做出真正意义上延续传统的现代化新型建筑。

结语

材料是建筑的物质载体,通过它反映建筑的精神与气质。砖石是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建筑材料,它能够使人回忆起从前质朴与纯真的生活。古为今用,新旧糅合,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对于金溪民居的砖石混构技艺而言,我们应当将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现代金溪建筑的营造中,对金溪民居的整体风格特点进行借鉴与沿用;而对于金溪岌岌可危的建筑而言,我们应当将这些部分保留并重新利用起来,用现代的装饰手法将它们展现出来,将新旧相融合,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让濒临毁灭的部分回到现代空间当中,真正意义上维系本土文化,做出回归自然的,真正的中国建筑。

注释

①竹桥村是江西省金溪县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民居的建筑及整体布局均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体现出古代江西所盛行的理学思想。

参考文献

[1]兰昌剑,姚赭一种传统砖石混合砌体形式与结构研究 以江西省金溪县传统建筑为例[J]华中建筑2017(8):26-31

[2]周振辉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乡土材料[J]设计2015 (17):80-81

[3]孙慧玲低碳经济促进中国地域主义建筑的传承与发展第八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论文集[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张旭东砖石材料与中国传统建筑[J]山西建筑2009 (12):28-29

[5]王澍造房子[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177-178

[6]韩玉德,吴庆兵,陈海燕宁波博物馆瓦爿墙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0(7):93-95

[7]谢锴浅谈建筑砌体的材料表达 对比石材美术馆和宁波历史博物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7)

[8]高虹飞东西方当代艺术比较研究——传统建筑语言的现代表现[J]设计.2017(2):110-111.

[9]江南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J]中国勘察设计2012(3):19-20

[10]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6(2):5-10

[11]巴琦余,小荔恢复改造延续—关于景德镇古街里弄建筑及其文化保护的探究[J]设计2012(2):102-103

猜你喜欢

设计创新
西咸新区三桥新街BRT及景观设计方法探讨
基于PLC理论的新产品设计创新策略
方城黄石砚石工艺品产业升级途径探讨
研究多感官体验设计理念融入书籍中的积极影响
江西民间竹器物审美形态研究
机械工业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设计创新初探
创客教育
众媒时代党刊设计创新的四重维度
竹材创意产品的设计创新研究
运用设计建立品牌价值与企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