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乘客需求的公交内饰设计研究
2019-03-27焦雪晶陈净莲
焦雪晶 陈净莲
摘要:通过对公交内饰进行优化,改善当前公交乘客的乘车体验。利用观察法调研乘客乘车时出现的问题,从乘客的安全需求、空间需求、心理需求、舒适需求、视听需求、互动需求等几个角度分析造成乘客出现不良体验的原因。总结出公交内饰在布局与尺度、形态与功能、色彩、材质和声音等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总结出礼性设计原则,提出针对乘客需求的公交优化设计要点。
关键词:乘客体验 公交内饰 优化设计
中国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9) 02-0020-03
引言
交通出行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公交车作为一种公共交通工具,其提供的服务会对大众的出行体验造成重要影响。为响应“公交优先”战略,提升乘客乘车的自尊感,形成良性的公交乘坐观念,对公交车厢内饰进行设计,为使乘客在车厢中的行、走、坐更加顺利自如,心理感受更加舒服,仪态更加优美,改善公交乘客乘车感受体验、增加乘客乘车尊严感的重要性,以此促进良好的乘车规范的形成,提升国民乘车时公共形象,为公交设计做出新尝试。
一、公交出行背景与现状
(一)公交优先战略
城市交通压力与日俱增,公交优先战略强调构建环保低碳可持续的城市机动性。不同国家与城市一直在积极地探索更加绿色的出行方式[1]。为了方便乘客快速上下,安全舒适,为其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各城市对公交调度方式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适应乘客出行时间与距离,采用双层巴士或铰接式公交等方式来增加乘客容纳量,但是在公交使用中人的体验细节还没有充分得到关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关注乘客乘车感受,对公交车内饰进行设计是整体改善乘客乘车体验,响应公交出行的有效手段。
(二)公交内饰设计发展现状
公交内饰可概括为顶蓬、地板、侧壁、前后壁、附件。其中主要与乘客直接交互的部分为地面和附件,附件包括刷卡机、投币机、扶手、拉手、储物台、座椅等。经过不断的改良,公交车内饰的使用舒适度已经有所提升,适用人群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国内外的内饰设计探索中,既有无障碍设计的理念在公交设计中的应用,也有强调车厢内饰的情感化设计,例如融入家居风、运用更加柔软舒适的材质等[2]。
目前,不同城市、路段的乘客人群类型与客流量不同,因此配置的是不同内饰设计的公交车。如在客流量较少的路段,车厢前部是四排坐,座椅较多,站立区域较少;老人乘客较多的路段,特殊座椅较多。但是乘客选择公交出行时,仍然出现许多共性使用问题。高峰期乘客过多,没有让乘客形成统一的使用规范,乘客乘车时的心理感受与需求等仍被忽略。总体来说,针对乘客行为的灵活性以及乘客互相影响的内饰设计思考较少。根据当前公交设计情况与趋势,让公交内饰设计更加人性化,在公交中的有限空间中,提供给乘客舒适、放松、愉悦的乘车仍然有较大发挥空间。
二、乘客体验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乘客乘坐公交经常出现上车难、站立难、行动难等问题,还经常因为让座问题、刮碰问题、互不礼让等发生冲突现象。通过在不同城市与线路公交中的调研观察,按照乘客从上车到下车的顺序,梳理乘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如表1):
三、导致乘客乘车不良体验的原因分析
公交乘车环境是复杂的,乘客的体验受环境中各因素影响。针对乘客的需求对乘车体验做整体的分析才能彻底改善乘客的乘车体验。根据调研观察,将公交中的乘客需求分成六个层次,分别是安全需求、空间需求、心理需求、舒适需求、视听需求、互动需求。
乘客的安全需求、空间需求、心理需求是最主要的三个需求,首先从这三个需求角度探究乘客不良体验的原因,按照公交内饰的布局与尺度、形态与功能两个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将分析得到的原因总结(如表2)。总体来说,目前车厢内各区域的设计考虑了乘客的乘车时间、身体的灵活度、携带物品等诸多因素,但是目前并没有形成明确的规则与引导。地面的高度差较大,扶手、座椅的排布忽略乘客的使用细节。预留空间较少,设施的灵活性差,不能适应乘客的需求。不够合理的设施设置会造成乘客心理不适,公交内饰设施的位置高低、座椅的密集度都会影响乘客心理感受,因为乘客在行动、活动时,身体的过度弯曲与蜷缩会导致不良的心理感受[3]。
其次从乘客的视听需求、舒适需求两个角度分析乘客不良体验的原因。公交内饰设计需要通过形、色、质三方面的相互交融提升乘客的感受[4]。按照公交内饰的形态与功能、色彩、材质、声音等几个环境因素对乘车体验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如表3)。总体来说,车内色彩不统一,优先座椅运用的色彩特殊性低,基本没有起到区分作用。声音在车内传递受到干扰,不能有效传播信息。颠簸的车厢中,抓握横向扶手使乘客感到勞累,座椅的材质舒适度和耐脏性还有待提高。
最后,从乘客的互动需求角度,将公交中乘客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汇总(如表4),乘客的行为与乘客之间的互动会直接影响乘车体验。总体来说,乘客的行为灵活性大,车厢环境的行为规则不明确。车内设施使用公平性差。车内设施较为固定,乘客参与性差。
综上所述,公交乘车环境是综合且复杂的。公交中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公交座椅、扶手等既是公交设施产品的一部分,也因为其各自的功能与固定位置形成一种空间[5]。乘客的感受是环境中各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根据乘客的需求,从公交的布局尺度、形态功能、色彩、材质、声音等多方面进行优化设计,才能有效改善体验。
四、针对乘客需求的公交内饰优化设计
根据上文调研以及分析结果,本文提出关于公交内饰的礼性设计原则,其具体内容为:公交内饰产品的设计,要考虑到产品本身使用功能与营造的公交空间,保证使用者在公共空间下的安全需求、空间需求与心理需求;考虑公交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相互影响,实现公交环境对行为的正确引导,让使用者在产品使用过程激发出对他人的关注与在公交环境中的参与感与责任感。围绕礼性原则,结合上文总结的造成乘客不良体验的因素提出公交内饰优化设计要点如下:
(一)为满足乘客的安全需求、空间需求、心理需求,公交内饰设计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公交车的细节。(l)避免让乘客身体不合理弯曲或蜷缩造成心理、身体不舒适。适当提升前车轮处的地面高度,减少座椅地面高度差。车轮区域,只在一侧设置一排座位,另一侧空间留给刚上车的乘客调节位置、移动个人物品。座位与站立区域错位布置,减少站立乘客与入座乘客互相影响。避免座位近距离正对,防止陌生乘客之间直视导致心理不适。(2)增加公交中设施的灵活性部件。比如,降低横杆高度,增设平行横杆[6]。乘客过多时座椅应该可以临时收纳起来。增加刷卡机的表面积或加入延伸的支杆,在过道与上下车空间的正中间加入扶手,保证乘客的通行,让乘客能够公平、方便地使用车内设施。(3)利用设施的布置形成对乘客的引导,将公共行为规范的约束信息融入到产品设计中,通过设施布局体现规则信息让乘客在学习产品设施使用方法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观念。适当提高前车轮处的地面,与中部车厢形成高度差,促使乘客向车厢中部行走;因为乘客在公交中会沿着扶手的设置前行,因此可以利用扶手、过道空间形成导流线,引导乘客行动路线。比如让扶手作为过道与座位乘客之间的隔挡,将扶手延伸到下车区域,防止出现车厢局部人群过于密集,在下车空间用扶手形成规定区域,让乘客有扶手抓靠,同时不会簇拥在一起。
(二)为保证乘客的视听需求和舒适需求,公交内饰设计要从乘客的使用细节去考虑车内色彩以及材质的运用。(1)采用塑料材质与皮革材质结合的座椅。保证整体的易清洁性和柔软度。(2)在台阶边缘加入圆角或防滑材质包裹,防止磕碰;(3)通用区域色彩保持统一,优先座椅或局部区域运用反差明显的色彩,并尽量采用红色、黄色等具有警戒喻意的色彩或是加入彩绘,保证特殊区域的优先性。(4)运用浅色渐变交叉设计,减少车内拥挤感[7]。(5)利用吸音材质或降噪器减少车内噪音。(6)减少裸露结构,避免连接处刮碰乘客并且容易保持清洁。
(三)为提升乘客的互动体验,公交内饰设计要让乘客产生良好的互动,让乘客在公交中意识到公共空间中他人的存在。(1)利用车内的灵活部件,比如加入可折叠座椅,让乘客合作操作将椅面收起,通过人对产品合作使用,调动乘客之间的交流互动。利用内饰设施激发人与人之间的互敬行为。(2)提供电子设备辅助沟通,以保证乘客之间的顺畅交流。司机与乘客,乘客与乘客之间的互动会造成互相影响,要通过设备增加司机与乘客之间的交流互动,将乘客的情况反馈给司机。
结语
文章在对公交内饰现状与乘客乘车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之后,根据乘客需求分析了公交体验出现问题的原因,总结提出公交设计的礼性原则以及设计优化要点。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乘客需求,改善体验。公交车内部是公共环境,内饰设计要整体考虑公交乘客体验,以乘客的安全需求、空间需求为切入点,以满足乘客的心理需求、舒适性需求为目标,围绕礼性设计原则,在设计中考虑产品与人的互动之余,利用产品设施优化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成良性的促进作用,给使用者更加舒适的体验。.
参考文献
[1]石飞可持续的城市机动性 公交导向与创新出行[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12-01
[2]刘洋,田维魏感知质量在客车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7,(02):6-8+12
[3]叶浩生,黎晓丹礼与身体:中国礼文化的具身认知观及其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55 (03): 171-176
[4]赵婧,尹欢体验设计在汽车内饰设计中的发展及展望[J]包装工程,2014,35 (06):77-81
[5]姚善良,段清秀产品设计中的虚空间研究[J]包装工程,2018,39 (14):118-121
[6]周丹妮基于乘客需求的公交车扶手优化设计[J]设计,2016,29 (21):18-19
[7]刘禹廷,陈磊人因工程在DQ市公交车内设施及环境设计上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8,16 (20):75-76
[8]戴鹳融就阳智慧公交站的設计探索[J]设计,2017,30 (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