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内核与其“支离破碎”的表象初探

2019-03-27王璇

市场观察 2019年1期

摘要:将人的异质性还原到经济学的经济系统研究工作当中,是行为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从中抽象出简化但是相对全面的个体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首先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内核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随后,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了行为经济学“支离破碎”的表象特征,旨在为关注这一领域的人士,提供一些可行性较高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理论内核;表象特征

一、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内核

(一)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预测

在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影响下,新古典经济可以对一些经济现象进行合理预测和解释。但在现如今的经济发展环境之中,很多经济现象和行为变化很难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中找到原因。随着这些“异象”的不断扩展,逐渐深入到了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各个领域,这其中还涉及到部分宏观和微观领域,如流动性陷阱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异象”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具备普遍性和可预测性等特点。另外,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的作用下,如果只是采取一些小修小补的措施,无法对诸多“异象”的产生进行解释。因此,人们可以根据具体的逻辑规律,在确保推理理论无误的情况下,对相关假设进行中心建构,以标准性假设为主,对重重“异象”进行突破。站在心理学角度来说,主流发展理念将会从行为主义向认知心理学方向转变,为各种理论的开展提供有效支撑,再加上新技术的出现和配合,促使人们对行为认知理论做更加深入的研究。相关结论证明,行为经济学在“异象”消除过程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这也将该项理论的作用有效显示出来。

(二)对经济活动参与人的抽象和简化

新古典经济所提出的问题假设存在很多片面性,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适用。首先,就参与者的行为动机理论来说,早期研究理论便提出了利己或利他动机,而这一思想在《道德情操论》之中也有所体现。科学发展具有很强的双重性特点,可以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有效支持,如爱博斯坦等人在研究中发现,人们的利他行为主要来源于11号染色体的变异。除此之外,就行为人的参与能力来说,人们的认知系统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有些人的行为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无论任何人,都不能实现无限计算能力,这种极端情形显得过于片面化。由于极端类型的人不存在,现实经济参与人的抽象和简化也将不再适用。为了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更正,行为经济学借助与行为主体,对利益最大化及认知局限进行了进一步探讨。首先,行为经济学单一动机的片面性进行了修正。其次,对完全理性情况进行修正,从而实现对相关观点的阐述[1]。

(三)行为主体的无限计算能力

从上述论述中得知,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主体被假定了无限计算能力,站在现实角度来说,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出现的。站在某种角度来说,新古典经济学的关注重点在于人脑的决策过程。但站在神经科学角度来说,人脑的很多功能实现均属于自动过程,该过程所引发的行为并不会遵循相关推理和规定。另外,在日常生活之中,人们的行为还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因此,新古典经济学所假定的人物行为具有极强的片面性。例如,Loew等人对相关研究框架进行了深入分析,将情感融入到了经济分析过程中,对情感进行探讨。总体来看,情感引入是必要的,可便于对后续经济发展中的复杂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为了将古典经济学中同质化情况打破,行为经济学可以通过物量关系的相互作用,将资源配置中的能动性质有效突显出来。换句话说,行为经济学可以进一步抽象人们的选择,并对行为抑制性特征进行突显,这也是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内核所在。也正是由于这种特征的存在,促使新古典经济学得到了更多拓展机会。

(四)将人的经济系统中的“活性”恢复

由于行为经济学的作用,人在经济系统中的“活性”得到了有效恢复,也正是由于这种“活性”的出现,异质性得到了有效突显。为了对抽象异质性特征进行保留,行为经济学可以在相关交叉学科领域中得到更加深入的突显,并从多个维度和层次出发,为经济理论发展带来更多新的启示。因此,在行为经济学的定义上,人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着手:首先,站在传统角度来说,行为经济学可以根据心理研究成果,对古典经济学中的同质经济进行假设。其次,站在广义角度来说,人们需要对经济系统中的异质性行为进行考察,这其中还包括神经经济学和认知经济学。如果人们可以将上述研究纳入到行为经济学定义上,“支离破碎”的表象便能很好的显示出来。

二、行为经济学的“支离破碎”表象分析

(一)通过假设修订来解释不同“异象”

经济学的假设是成立在现实经过抽象和简化的基础上,从而在理论上杜绝了其他模型的形成。新古典经济学时间偏好理论的规范,使得指数贴现效用模型得到大家认可,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市场异象”开始质疑这一时间一致的理论,因为对于出现过度消费行为的国家,这种理论的解释很难成立。久而久之,人们开始寻求其他理论模型,其中就有半双曲线贴现模式,这种模型可以详细合理地对主體行为进行解释和分析,很好得解决了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加上新古典经济学侧重于自身利益的函数效益,那么对于个体内在的消费偏好等问题,就会有失偏颇,使得行为经济学的“异象”效果更加突出。与此同时,理论分析用道德心理规律种类繁多带动了“异象”范围的扩大,只有将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修正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2]。

(二)“支离破碎”是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

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行为经济学也不例外。因为行为经济学重新审视人的个体行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这就需要结合整个经济系统来看,由于“完全理性”这一假设有着片面的缺陷,还需要从充分考虑“显示理性”的假设。值得注意的是,需要根据“现实理性”的相关分类,做出具体情况具体以分析,但这样做就免不得造成行为经济学的“支离破碎”。由于“现实理性”因人而异,与个人的素质和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那么要想更好的认识世界,就必须尽可能地放弃完全理性。避免偏离完全理性的各种后果,需要人们用极大的自制力去努力和探索,争取找到最优方案。在不确定的状态下,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都有局限,这就需要人们通过复杂的博弈,保持各种关系的平衡。

(三)以新古典理论框架为主对立场进行评判

在经济学发展历程回顾过程中,人们可以对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着手,对同质化进程进行假设。在这一研究上,需要对数学工具进行应用,而该项工具的应用与抽象层面中的“度”存在直接联系。随着时代的不断变换,新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参与者的参与心理进行了摒弃,但由于当时心理学研究并不成熟,导致很多复杂模型难以得到有效处理。值得注意的是,数学领域知识的作用在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得到了有效发挥,但由于数学与经济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果完全将数学理论应用到经济学研究过程中,便会出现本末倒置等现象。近年来,数学工具箱得到了不断扩充,为了更好的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进行考虑,确保其分析具有较强的合理性。

(四)相邻学科的协同性创新

自行为经济学诞生之日起,跨学科性质便得到了有效达成,这也是心理学和经济科学有效结合的过程。因此,人们经常将整个过程称之为经济学或经济心理学。在一门学科的产生过程中,主要与客观现实相符,但在此过程中,需要确保各项工作的开展与学科研究进展向符。就实际发展过程来说,心理学主流应该以认知心理学为主,从而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对研究进展进行判断,对经济发展进行助力。除此之外,在经济学的助力和分析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来制定研究对策,并和经济现象背后的变量关系进行研究。倘若因为非价值链条的提出影响经济发展,便会与各个地区的政策行驶背道而驰[3]。

结束语:通过对行为经济学理论内核及其呈现出的“支离破碎”表象特征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术研究界对于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误解。同时,通過研究和分析,进一步探索出了行为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方向。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利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行为经济学,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皇甫晓涛.论经济学的社会实践本质与文化资本的主体性建构理论本质[J].兰州学刊,2018(01):153-161.

[2]徐晋.宏观制度经济学导论——泛函原型、量化理性与分布效用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1):51-83.

[3]周业安,王一子.致力于推动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的本土化研究——周业安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017,49(06):178-184.

作者简介:

王璇(1999年-),女,安徽铜陵人,汉族,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