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2019-03-27郭剑晶
郭剑晶
(福建江夏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一、问题的提出
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法起源于1965年加拿大蒙特利尔沉浸式教学实验项目,该项目是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以学科知识为中心,通过语言内容的教授以获得和提高语言能力。它有三种主要形式,即主题式语言教学、保护式学科内容教学(对语言困难的学生与母语学生进行隔离教学)以及附加模式(学生分班教学, 分别为语言班和专业知识班)。学界就这一研究方向更多的是从专门用途英语(ESP)角度切入。ESP的教学目的是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或社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1],如电子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笔者曾针对ESP英语教学从教师职业发展、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课堂教学模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过研究,但是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职场沟通能力,职场语言能力低下,就会造成“思辩缺席”。思辩缺席导致因循守旧,创新意识不够,直致管理能力欠缺,无法满足国家急需的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的专业人才增加的需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强调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教育部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从根源出发外语应当以具有特殊技能的载体形式呈现,只有和其他载体相互结合后才能够被称之为专业。这就要求外语教育从传统的“经院式”逐步向更加多元化、复合型培养模式发展、创新。纵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知网上与“英语教学”及“论辩”有关的文献仅有4篇,且均未从思辩理论视角讨论大学生英语课程设计及能力培养。而“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搜索结果是208篇,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还未成体系。
“十三五”规划提出,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线教育无疑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14年, 在Coursera所提供的诸多课程中,英语授课占整体课程的89%,因此,在线资源为该研究在师资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可能。首先,以网络作为教学媒介,促成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进行相互交流与合作,整合本专业学生的慕课资源;同时,英语教师通过该资源进行专业提升,完成了转型培训的环节。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教研,为双语教学打下了基础,从而促进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其次,世界各大院校慕课课程为高等教育提供的优秀网络学习资源涉及多学科、多领域。通过在线资源,英语教师、专业教师、企业业内人士共同针对学生专业设置选取教学资源,并形成语料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网络教学环境很好地实现了教学自由性和自主性,学生可以通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等优享在线慕课资源,通过超星学习通等进行互动讨论,通过易企秀平台等接触企业真实案例,通过喜马拉雅APP改善听说环境,通过批改网在线批阅作文。学习者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水平、能力和时间做出选择,并对自己的未来进行重新构建。
基于上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本研究将针对不同专业学生从思辩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技能的培养出发提出对策建议。
二、“英语+思辩式”教学模式
从思辨理论的视角看,国内目前的思辨教学对通过使用论辩来激发学生思考达成了基本共识,但对如何引导学生推理分析却缺乏有效手段。Bailin与Battersby将思辨等同于“思辨探究”,即仔细审视议题以便达成合理判断的过程。[2]他们认为,作为探究的思辨教学法有着如下的内涵:首先,探究要求关注一个议题,该议题是由一些挑战、争议或是需要解决的观点分歧所引起的;其次,探究包含了对证据、论据和观点的批判性审视,它不只是一种信息收集活动,而是主要包含了依据相关标准对证据的批判性评估;最后,探究旨在达成一个合理的判断,这不仅仅是评估单个论辩,还要求权衡相互竞争的论辩和观点。由此可见,一个系统的思辨教学流程应先通过争议驱动学生思辨,进而引导其对证据和论证进行审视并作出合理判断。在传统的英语任务教学中,一些思辨能力和语言基础弱的学生趋向于不加思考简单照搬教学材料中的观点和论据;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趋向于将阅读材料置之一旁,用自己熟悉的论据自说自话,而此时往往忽略了语言形式。教学实践表明,通过任务型教学设置情景模式,以问题为驱动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继而以思维互动引发师生、生生间交流,有助于学生生成思辨能力。
(一)教学材料的论辩化设计
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修辞学认为,所有的知识都由修辞活动创造,知识由论辩产生,话语必须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产生修辞力量。“修辞批评就是使个人的意义重构、认识过程公共化的过程,是对话语的社会功能的批判性操作,体现了主体间的对话特性。”[3]思辨培养理念的情感特征首推好奇和自信,因此,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及其重要。“英语+主题”的教学模式,设计从教学材料的使用上打破原来的单元授课计划,将读写课整体论辩化,将课文按话题内容重新划分。这种同课异构式或是同课重构式的教学设计,就是采用相同文本不同教学目标或不同教学切入点组织课堂授课,所依托的语言素材不再是完整的课文,而是以主题为单位的语言块。这种独特的教学模式可以驱动学习者的猎奇心理,全方位灵活地组织论点必然调动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达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以《读写教程2》第五单元“The money game”为例,设计将课文按照论点分为“节俭是美德”“购物能推动内需”“虚假广告是不道德的”“政客论辩的可信度”等部分,师生或者各个小组各持一个观点,并就相应论点展开论辩,随后评估交流效果,课后则就各个论辩主题进行书面写作训练。
(二)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导向
针对不同专业群体学生,从不同角度开展思辩活动,以内容为依托设计围绕学科知识展开ESP教学。以《读写教程2》第五单元“The money game”课文为例,针对法律与经贸专业拟定思辩主题为“金钱与犯罪”“金钱与贸易”等,针对金融专业拟定思辩主题为“金钱与信用”“理财能力”“价值观念”等。教学过程注重法律、金融、外贸等专业术语表达,用专业案例为支撑,以多媒体视频为辅助,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辩论、影视配音、角色扮演等来拓宽认知的维度和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三)思辨技能的培养设计
思辨技能包括创造、评价、推理、分析、理解、记忆六大要素。课堂教学的重点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围绕某一课文论点进行论辩,其本身就是创造性的体现。论辩过程对论点的分析以及对论据的推理都建立在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基础上。课后可创设“主题式研究型阅读经典”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首先,“主题式”是指围绕教学主题展开,为研读思考提供立足点和聚焦点,提示了学习的重点和方向。其次,“研究型”是面对阅读中真实的问题分析互动、质疑推理、形成新思想的过程。主题式阅读中注释是研究,讨论是研究,做海报是研究,写大作文也是研究。最后,“阅读经典”以英文原著为基本阅读材料和教学载体,继而开展读写活动,通过与书本对话,与自己对话,通过阅读研究实现高认知。以《大学英语3》第6单元为例,主题是“战争与和平”,教师指定阅读胡赛尼的《灿烂千阳》、戈尔丁的《蝇王》、苏萨克的《偷书贼》,戴维斯的《梅尔的战争》、麦考密克的《永不坠落》等战争文学。通过阅读经典培养读写能力、认知能力和辩证能力,形成多元价值观。
(四)逻辑性表达能力的提升
在课堂思辩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写作训练提升表达能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思考,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对照口语与书面语体的差异,促进自我成长。设计方案一是在阅读故事的基础上,根据线索展开分析和推理,对阅读材料进行续写或基于不同角度的改写;方案二是基于课堂思辩主题,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以读促写。写作训练中适时设计与职业相关的应用文写作,如法律文书、外贸函电、法庭辩护词、合同文件等,利用批改网进行主题写作,通过自主学习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效果。
(五)量化思辨能力评价标准
随着大量论辩的研究成果被运用于研究自然科学,大部分科学话语被明确界定为是策略性的和论辩性的,而不是公式化的或三段论式的。这种策略性的思辨标准离不开表达的清晰性、论据的相关性、论证过程的逻辑性、表达内容的深刻性以及态度的公正性。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建立过程性评估机制,改变以往以词汇语法掌握程度衡量学习效果的目标,转变为考查学生对自己论点证成是否有说服力,并设计思辨量化标准来检测表达能力的培养水平。对语言层面的考查设定为论辩说服力的一个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查阅资料,从内容到逻辑再到语言表达,三位一体。
三、“英语+体验式”教学模式
体验式外语教学重在“体验”,是通过各种媒体、实物、挂图、现实的问题、趣味资料、游戏、音乐、生动的语言等手段创设情境,再现建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知识。这是一种以“行”为中心的语言学习的生态环境。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学习的动力和导向特征,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更使学习者在参与中产生共鸣。
(一)专业词汇的情境体验式认知
词汇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传递的概念意义、情感意义、比喻意义、内涵意义、外延意义和象征意义等都会产生差异,尤其是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概念意义也大相径庭。“英语+体验”就是让学习者在仿真职场环境或是原版英语电影中,利用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参与课堂活动;运用职场探究语言理据进行专业词汇及表达教学。例如,Policy是政策也是保单,那么,Open policy在保险业中就是“预约保单”而非“公开的政策”,通过课堂体验保单填写达到认知。再如,通过创设化学、医学、数学和机械工程学的不同认知环境教授solution:
Chemistry: dissolution
Medicine: termination or crisis of a disease
Maths: the unique set of values for an equati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he action of fusing, melting, distilling by means of heat[4]
(二)专业语言表述亲历式习得
经历—反思—概括—尝试,被称为学习圈理论,它呈现出循环往复的过程。这种体验式学习尤其适合将特定的学科内容与英语语言学习相结合,兼顾语言输入与输出训练,帮助学生在英语语境下对学科知识进行有效输出和应用。首先,通过在线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及地道的英语表达,规范学生的语音语调,提高口语表达水平。特别是某些可视化训练平台,如微录客移动媒体平台的口语训练。笔者曾设计通过《律政俏佳人》英语系列短片教授《法律英语》,声音、视频、案例式体验英语的魅力,效果显著。其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如影视配音、职场在线以及VR虚拟仿真反复体验,不断反思。
(三)意义建构的实践体验式获得
利用英语微课和商务谈判案例,营造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单元应用小环境。设计课堂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如设计广告词、宣传标语、模拟现场、编演课本剧等。总的来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人物心理的变化。例如,通过对比的方式设置实例认知合作共赢这一概念。
(1)A) We can supply you with a very good selection of furniture.B) You can choose from a very good selection of furniture.
(2)A) We allow 2 percent discount for order more than 500 pcs.B) You can obtain 2 percent discount for an order more than 500 pcs.
通过实践式体验使学生意识话语角度的重要性。A,B两句传达的概念意义相同,但B句从对方角度出发,礼貌地强调了对方即将获得的利益,让对方感觉到好意和受到尊重,从一定意义上推动了谈判顺利进行。再如:
A: Our prices for the goods of the same quality are the lowest in the world market.
B: Our prices for the goods of the same quality are sort of the lowest in the world market.
C: I think our prices for the goods of the same quality are the lowest in the world market.
通过对比式体验,使学生体会到沟通中使用“sort of”“I think” 这样的模糊语言,不仅没有影响概念意义的表达,也避免了信息的错误,同时,轻而易举地使得语气变轻松,并留下了商讨的空间。通过体验使学生领悟,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模糊限制语可以把一些很可能正确但又不能或不便明确的话语说得不那么确定。因此,在缩小话语命题真值范围、提高话语真值承诺程度的条件下,模糊限制语具有使话语更加精确的功能。
(四)语用能力的情景式体验
教学过程把课堂作为语言生态场,激发生态因子各组成部分的动态组合,多维交互是认知的基本特征,也是体验产生的重要法则。笔者曾以《刮痧》电影片段中因为中国的刮痧疗法在美国引发的民事诉讼情节,组织学生针对影片庭审中的四个情节:第一个证人举证幼小孩子在家中独处,违背美国法律;第二个证人举证妻子分娩时丈夫不在场,并说过“保大人舍孩子”的话;第三个证人证明许大同当众打过孩子;第四庭审中控辩双方对《西游记》中孙悟空性格的不同解读,展开中西文化差异、对道德和价值观的不同理解及民事法律问题的讨论。通过电影中演绎的案例让学生体验到了中西文化的不同。[5]
尽管语言是ESP课程的基础,但通过技能法可以完成“任务”,通过过程法能够习得学习策略。笔者主编的《实用法律英语》教材中,针对每个单元的部门法导入相关的原版电影片段,取材实际,语言地道,案例生动有趣,律师取证和庭审控辩又贴近生活。在课程设计中加入角色模拟扮演、配音等,“英语+体验+专业”在情景式的授课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提升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原版英语电影体验的另一用处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语际差异。Lettuce汉译为“莴苣”、leek为“韭菜”。但Lettuce与“莴苣”实际上大相径庭,Lettuce类似小卷心菜的植物;而leek则更像我们的“大葱”。没有英美旅居体验的人是无法体会的,而英语电影这种间接体验就能起到补短板的作用。
因此,基于“互联网+”的多媒体、多模态的体验式外语学习资源,信息传递更具有效性。声音、图像和光学效果的高仿真学习资源,极大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与职场相关的音频、视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能力,营造身临其境的语言环境,身体力行能激发心理体验,这种刺激反应能增强语言记忆。
四、“英语+技能”培养模式
语篇意识的培养,在听力和阅读教学中价值重大。语域的基本功能可以用以预测语篇。我们既可以根据语境来预测语篇, 即预测在特定语境中供交流的意义和语篇的结构, 以及所用词汇和语法的类型, 又可根据语篇来预测可产生这个语篇的语境。[6]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来说, 预测是语言产生和理解过程相互作用的媒介, 是运用语言和学习语言的基本技巧。
(一)通过语域研究推测语体
Reid在1965年研究双语现象时,提出语域是系统功能语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情景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韩礼德将其界定为“语言的功能变体”。韩礼德认为,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决定了语域的三个语境因素。话语范围包括话题内容及场所等情景因素,它对词汇选择具有很大的制约性。英语中表达“清扫”单词很多,但cleanse主要用在广告里;“探查”也有很多词语,但Probe主要用在报纸上,特别是报纸的标题上。话语基调涉及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关系的亲疏以及正式和非正式之分。谈话基调还具备修辞性特征,例如,有指导性的使用说明书,或描述性的外貌特征。话语方式有口头和书面语之分。这三个因素相辅相成构成对话双方的语域。在听说读写中融入语域内容,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推断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均进行了一定的培养, 激发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认知各种语体并解决问题,这对于听力理解中解决场景问题意义重大。
(二)通过逻辑推理预测问题
预测是指利用已知的书面信息,如文章的标题、反复出现的单词和短语、练习中的问题和选项等,结合已知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生活常识,尤其是逻辑推理能力,对听力或阅读材料的内容以及问题的答案作出较为合理的猜测。Nunan指出:“预测有助于听者预料将要发生的事情, 并帮助听者对即将听到的材料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而促成更有效的听力理解。”预测作为一种技能,贯穿整个听力和阅读理解的过程, 即前测、中测和后测。利用语域功能进行预测,从根源上也是思辩能力培养的一部分。下面以听力选项预测为例:
1.A)He doesn't feel like doing it.B)He thinks it doesn't suit him.C)It will take too much time.D) It is not funny at all
2.A) go hill walking B) go swimming C)go cycling D) dine out
3.A) It has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B) It enjoys very good business C) The owner of the restaurant is an Italian D) It is located on a busy street
4.A) He cannot get the meal ready so early B) He didn't want to get a table himself C) He thinks it's too early to have lunch D)He has to go and see a relative before then.
从第2题的四个选项可以推理出这是一个讨论“行动计划”的题;从第1题的四个选项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其问题可能是“他不打算执行该计划的理由”;很明显第3题的主语有三项为“It”,而第三项提到“restaurant”,可以大胆推测,这道题的“It”都指代“restaurant”,这又与第2题的“dine out”产生思维链;第四题选项又都与吃饭正相关。可见,思辩能力的培养能从一定意义上提升解题的能力。
(三)通过语篇学习实现从知识获取到能力提升
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获取问题信息,即在听读教学前搭起语篇学习支架,通过宏观结构分析语篇体裁和篇章模式,设置理解型、回忆型问题, 挖掘文本内涵;设置一些创新型、评价型以及探究型的问题, 把语篇教学和文本价值的提升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型思维,综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微观结构的语篇衔接和连贯,把握篇章的推进模式,帮助学生在语篇解读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语篇意义进行探究。在听力和阅读理解试题中,常常会涉及“why”的提问,而答案所在的原句中并未出现“because或so”等因果关系的显性关联词,语篇中多样化的语言形式能够展现句与句之间的隐性因果关系。从认知词汇链到理解语义场,提升深层次阅读技能是帮助学生生成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关键。
结语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其目标是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教学模式,正是着眼这一指导性目标,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学过程的“私人定制”。笔者在《ESP教学评价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中,通过“英语+专业”教学实践的探索,发现不论从个人需求还是社会需求的角度,它都满足学习英语目的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的现实需要。[7]在《构建ESP听说生态课堂的教学任务设计研究》一文中,笔者阐述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英语教学模式具备交互性、多样性特征,教学材料来源广泛且最具前沿特色。[5]同时,英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合作解决了师资培训的问题,又促进了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发展,符合应用型高校适应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辩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实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运用和交流双赢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