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浒传》中108将绰号的转喻研究

2019-03-27谢彦君

关键词:绰号指代水浒传

谢彦君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引言

《水浒传》中108位好汉的绰号,颇具研究价值。刘宏[1]、彭璐[2]和杨芙蓉[3]从翻译角度研究了《水浒传》的人物绰号。刘方超[4]和班海东、宁静[5]从文化美学角度分析了《水浒传》人物绰号。束定芳[6]、高龑[7]和艾静宇[8]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水浒传》人物绰号进行过探讨。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中,前人多从隐喻视角对这些绰号的生成机制给予解释,鲜有单独从转喻视角进行分类解读。束定芳[6]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对《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进行了分类讨论,认为这些绰号的形成主要是隐喻、转喻和隐转喻。高龑[7]在范畴理论框架下分析了《水浒传》人物绰号的指称转喻机制,但未基于认知称谓词特点对绰号的语用功能、构词方式和能产性进行比较分析。该文只把绰号分为整体代部分,部分代部分两类。因此,本文基于概念转喻理论,在人类这一认知领域内,对108位好汉的绰号的语用功能、构词方式和能产性进行探讨,旨在给汉语转喻研究带来新的启迪。

一、汉语认知称谓词及概念转喻理论简介

(一)汉语认知称谓词

称谓是鉴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身份及其关系,如亲属关系、职业身份等建立起来的名称。广义上,我们可以把所有表示人的名称的名词看作称谓名词,把指代人的名词和指代事物的名词统称为普通名词。而社会语言学中,人们对自身的命名和对事物的命名,存在着不同的认知方式及动因。因此这两类名词应被分开探究。我们在这里讨论的称谓名词是专指指称人的这部分名词。认知称谓名词是带有明显认知思维过程(如转喻)的,具有两个以上词义的,带有说话人主观评价的对他人的背称。本文将《水浒传》中108位好汉的绰号视为认知称谓名词。

(二)概念转喻理论

Lackoff&Turner认为,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转喻是指“同一个认知域内的概念映射关系。主要用于指称。它涉及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替代关系”[9]103。比如:新学年伊始,我看见了很多新面孔。此处用脸指代人,属于部分替代整体类型的指称转喻,是概念转喻中的一类。

Croft把转喻定义为一个域凸显的过程。因为转喻过程凸显了在字面义上作为背景的认知域[10]348。如The Times has not arrived yet.此句凸显的是用机构名称指人。Ruizde Mendoza认为,转喻映射通常被视为整体-部分、部分-整体和部分-部分的映射。Panther&Thornburg认为,“我们可将转喻视作一个认知加工过程。在此过程中,概念实体A(原域)为概念实体B(目标域)提供心理可及。原域和目标域属于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型[11]60”。心理可及是指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人们对实体B的理解需以实评A为参照点。认知域是人们对于某一个概念的知识结构或经验集合。下文对《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的讨论,是基于人类这个认知域,用与人物相关的典型特性来转指该小说人物。

二、《水浒传》108位好汉绰号的转喻分析

Jãkel对转喻在人物命名中的应用进行了开拓性研究,认为转喻是重要的命名策略。转喻命名主要包括三种类型:(1)工具转喻。(2)地点转喻和(3)属性转喻[12]211-229。张辉、卢卫忠认为,对于人物命名的转喻还可以加上职业转指人的转喻,并可将职业类转喻归入属性转喻这一类型[13]179中,有许多绰号正是借助概念转喻认知机制形成的,如:

(1)工具类转喻:双鞭、金枪手、双枪将、大刀;

(2)地点类转喻:史家庄少庄主、少华山大寨主、少华山二寨主、少华山三寨主;

(3)属性类转喻(含职业类转喻);

A矮脚虎、白面郎君、火眼狻猊、金眼彪、青面兽、鬼脸儿

B神算子、智多星、神机军师、打虎将、百胜将军、铁叫子、神行太保、神火将、没遮拦、混江龙

C神医、花和尚、菜园子、船火儿、操刀鬼

D小霸王、混世魔王、小旋风、及时雨、黑旋风、急先锋、拼命三郎、笑面虎、母夜叉、霹雳火

以上语料出自《水浒传》108位好汉的绰号。按照 Jãkel对人物命名转喻的分类[12]211-229,分别选取符合条件的典型称谓词列举如上。经分析发现,在(1)工具类转喻的绰号分别以凸显好汉们擅长的兵器来转指作者欲指称的人物,其中双鞭指代呼延灼,金枪手指代徐宁,双枪将指代董平,大刀指代关胜。这些称谓词均属于以重要工具替代人的转喻模式。(2)地点转喻中,分别用人物的居住地点来指代其本人,“史家庄少庄主”、“少华山大寨主”、“少华山二寨主”和“少华山三寨主”分别用于转指史进、朱武、陈达和杨春等小说人物。(3)属性类的转喻可分为四个子类:A类中的称谓词,分别通过强化小说人物的外貌来指称小说中的人物。如外貌特征“矮脚虎”、“白面郎君”、“火眼狻猊”、“金眼彪”、“青面兽”和“鬼脸儿”来分别转指王英、郑天涛、邓飞、施恩、杨志和杜兴等小说人物。B类用才能转指小说人物。例如,下列才能特征:神算子、智多星、神机军师、打虎将、百胜将军、铁叫子、神行太保、神火将、没遮拦、和混江龙分别转指小说人物:蒋敬、吴用、朱武;李忠(形容他高大英勇、机智英明如同“打虎将”)、韩滔、乐和(乐和擅长音律和唱曲)、戴宗(他有神行之术,每天可走很长的路而得名);魏定国(此人因精通火器而得名);穆弘(此人武艺高强,无人可挡,故得名);李俊(一身功夫,水性极好,被视作“混江龙”)。C类则以人物职业替代该人物,神医(太医)、花和尚、菜园子(菜农)、船火儿(船夫)、操刀鬼(屠夫)分别转指安道全、鲁智深、张青、张横和曹正等小说人物。D类则用人物的行为或性格特征来转指该人物,如小霸王(横行霸道)、混世魔王(混得开)、小旋风(行事利落,十分仗义)、及时雨(雪中送炭),分别转指周通、樊瑞、柴进和宋江;黑旋风(脾气暴躁,性格刚烈)、急先锋、拼命三郎、笑面虎(脸上带笑,勇猛似老虎)、母夜叉(心狠手辣的女人)、霹雳火(脾气暴跳如雷之人被冠以霹雳之特性)分别转指李逵、索超、石秀、朱富、孙二娘及秦明。

从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转喻认知称谓词及其在作品《水浒传》中的表现可以看出:以人物外貌、拥有的才能或其行为及性格转指小说人物的例子比以工具、地点或职业转指人物的例子要多(即能产性更高)。这反映了越本质的、为我们熟知的人体特征越会被我们用来指称或评价某个人。由于人的相貌、才能、行为及其性格特征,相对于我们的心理距离较近,更容易被识别和感知,这些特征是我们可以直接以视觉或其他方式体验观察到的。而工具、职业或地点类转喻认知称谓词则无法直接感知,相对于我们的心理距离较远。这类信息只能通过更间接的方式获得。因此这些类型的转喻被应用于人物命名的频率会相对较低(即能产性较弱)。另一方面,从实例中可以看出:绰号类认知称谓词的构词方式可归纳为:Adj+Noun=Compound Noun。当然,其中有一些认知称谓词的构词方式,看似为(1)Noun1+Noun 2=Compound Noun,例如“船火儿”、“笑面虎”;或(2)Verb+Noun=Compound Noun,例如“操刀鬼”。但这些组合里面的Noun1和Verb,用法上是将Noun活用作Adj,例如:笑面虎——表面上陪着笑脸的老虎,船火儿——撑船的年轻人,古时候,人们把年轻人叫作“火儿”大致相当于“小伙子”;或者是将Verb转化为Adj(操刀鬼——操刀的人。即汉语可借由“的字结构”使得Compound Noun中的Noun1/Verb转变为可以充当修饰成分的Adj,从而让认知称谓词中的这些特例仍符合认知称谓词的构词规则,即Adj+Noun=Compound Noun。认知称谓词通常由两个以上的词义构成。此处小说作者所使用的是这些认知称谓词的转喻义而非字面义。

《水浒传》中的认知称谓词之所以能以凸显该人物的擅长工具、居住地点、从事的职业或拥有的才能或行使的行为转指人,是因为这些方面均与人物的生活和社会活动紧密相连。虽然这些特征离人体本身有一定的距离,但都属于人类这一认知域的范畴,能够激活读者或听众心智中关于“人”的百科知识储备。这是我们评价和认识自己以外的人一些常见的维度。无论是工具转喻、地点转喻还是属性转喻(包含外貌类转喻、才能类转喻、职业类转喻以及行为与性格类转喻),它们都属于以部分替代整体的转喻。《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转喻机制所体现的是幽默、讽刺的修辞效果。它们将关于人的认知称谓词从人自身的器官、外貌或性格拓展到了关于人的社会活动及其行为,从而使关于人类这一认知域体得以拓展,转喻的映射范围得以扩大,丰富了我们对自身及同类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显示了概念转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的指称性本质和语用修辞功能。需要补充的是,生活中还有一部分在转喻机制下形成的认知称谓词,其基本义上存在贬义,仍可通过转喻的表达方式将其以委婉的方式呈现,如“绿衣天使”转指邮递员;“蓝领”转指干体力活的人。这些认知称谓词在被使用时,就能减少对被命名人的冒犯。同时让听众或读者更易于识别和记住说话人/作者所指称(背称)的人物,让所呈现的故事或谈话内容既深刻又富有趣味性。

三、结语

本文运用概念转喻理论,基于工具类转喻、地点类转喻和属性类转喻的分类,对《水浒传》中108位好汉的绰号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通过对人的某一显著特征的凸显,说话者更容易使听话人从话语中识别与指认所谈论的人。若将亲属称谓词(奶奶、姑姑)和社会称谓词(总统、秘书)作为一种面称,主要行使礼貌功能,运用了转喻思维的关于“人”这个理想认知模型内的认知称谓词作为一种背称,行使的是指称功能。概念转喻指称性的本质特征在认知称谓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认知称谓词的运用更能反映说话者对其指称的某类人所持的不同态度及感情色彩。此外,通过语料分析我们还发现,不同类型的称谓词在构词方式、能产性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别。认知称谓词由于涉及了更复杂的认知思维过程,理解起来难度更大,但这恰好体现了人类具有很强的认知能力。绰号类认知称谓词在文学作品中行使幽默、讽刺的语用功能,体现了语言的最佳关联和经济原则。认知语言学作为以哲学体验为基础的一套研究方法,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其中,概念转喻这一帮助人们对其经验世界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具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猜你喜欢

绰号指代水浒传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与绰号握手言和
奥卡姆和柏力对简单指代划分的比较*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名字在左,绰号在右
基于深度学习的维吾尔语名词短语指代消解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起绰号”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