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儿童哲学教育的基本条件与多重价值
2019-03-27张荣伟教授
特约主持人:张荣伟教授
主持人语:就一所学校而言,有效开展儿童哲学教育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批热爱哲学、善于思考的哲思型教师。没有哲思型教师或教师的哲学素养不足,儿童哲学教育的价值追求必然虚化或落空。就我国现行教育制度而言,没有哲思型教师,就没有哲思型学校,而没有哲思型学校,也就没有哲思型教育;哲思型教师是哲思型学校和哲思型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我们看来,所谓哲思型教师,就是那些具有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的批判反思型教师;所谓哲思型学校,就是那些具有独立意识和人文精神的自由开放型学校;所谓哲思型教育,就是那种具有主体意识和科学精神的民主对话型教育。毋庸置疑,哲思型教师必然会自觉地学哲学、讲哲学、用哲学;哲思型学校必然会自觉地研发哲学课程、打造哲学教室、创新哲学教学;哲思型教育必然会自觉地呵护儿童的哲学天性、训练儿童的哲学思维、为儿童的哲学人生奠基。但目前面临的现实难题是,哲思型教师和哲思型学校的数量极其稀少,整体哲思水平也亟待提高。必须承认,不论是在幼儿园、中小学阶段,还是在大学、研究生阶段,哲思型教育依然举步维艰、差强人意。不难发现,围绕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展的各类哲学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至今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实际工作者也没有真正放开手脚、打开思路,以致于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各个环节,依然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正是基于以上见识,我们五年多来一直致力于“多(全)学科渗透哲学教育”的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不仅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自觉地担负起了学科教学的哲学使命,逐步建立起了更加可靠的儿童观、知识观、学习观,改变了课堂景象和学校风貌,而且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儿童哲学教育的行动研究中来,在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与师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善了个人的哲学认知框架和哲学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