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在三门峡烟区的应用效果

2019-03-27张兆扬王松岭仝建华杨晋燕董宁禹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烟蚜传毒放蜂

王 俊,张兆扬,王松岭,仝建华,杨晋燕,董宁禹*

(1.三门峡市烟草公司灵宝市分公司,河南灵宝472500;2.三门峡市烟草公司渑池县分公司,河南渑池 472400;3.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郑州 450001;4.河南省烟草公司三门峡市公司,河南三门峡 472000)

蚜虫传毒是烟草病毒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1-2],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不但使蚜虫产生强的抗药性,杀伤大量天敌,而且由于受到阳光及雨水的影响,药效期短,烟叶农药残留增加,影响烟叶安全可持续发展[3-5]。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能够有效控制蚜虫数量,从而减少病毒病的传播,且蚜虫不会产生抗药性,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6],为河南豫西烟区生态烟叶的开发提供新方法。笔者通过烟蚜茧蜂技术在三门峡烟区的推广,探索其对烟田蚜虫及蚜传病毒病的防治效果,旨在为新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试验地选在灵宝市五亩乡辛店烟田示范区。供试品种为云烟87,供试烟蚜茧蜂由辛店烟蚜茧蜂繁蜂基地提供。常规化学防治农药为5%啶虫脒乳油。

1.2试验方法试验设置2个处理:放蜂区和常规对照区。放蜂区面积20 hm2,设置3次重复,1 hm2放蜂7 500头烟蚜茧蜂;放蜂2次,分别在5月31日和6月20日,第一次放蜂后3、7、14、21、28、35 d各调查一次,5点调查,每点调查15株,统计每株蚜虫量、僵蚜量、烟蚜虫减退率,待病毒病发病稳定后调查病情,计算平均值。不再单独设置对照区,除放蜂区外其他未放蜂区烟田作为对照,从放蜂日开始,根据田间蚜虫量增加施药次数。统计整个生育期内防治蚜虫农药的施用量和次数。

虫口减退率=(处理前虫口数-处理后虫口数)/处理前虫口数×100%

病情指数=100×∑(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代表值)

2 结果与分析

2.1烟蚜茧蜂对烟田蚜虫虫口减退率的影响由表1可知,对照区烟田在6月7日前虫口减退率出现指数负增长,说明在未使用任何防治措施情况下,蚜虫会在田间大量、快速繁殖,6月7日、6月14日、6月21日、6月28日分别施1次药,施药4次后防治效果达80.08%。放蜂区烟田虫口减退率在放蜂后28 d内出现负增长,说明放蜂后,短时期内蚜虫的繁殖速度快于烟蚜茧蜂的繁殖速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负增长率逐渐降低,28 d后,放蜂区蚜虫数量较5月31日减少。且随后7 d,虫口减退率明显增加,7月5日达75.65%,蚜虫数量得到有效控制。放蜂后7 d与对照区相比,蚜虫虫口数量增加,明显受到抑制,说明释放蚜茧蜂后,蚜虫被寄生,其繁殖效率降低。

2.2烟蚜茧蜂对蚜虫的防治效果从表1可以看出,与5月31日相比,对照区烟田在前7 d蚜虫数量呈指数增加,6月3日、6月7日蚜虫数量分别增加82.14%,147.23%。从6月10日第一次施药后,每7 d施药一次,用药4次后,蚜虫数量得到有效控制。放蜂区蚜虫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整个时期僵蚜数量一直增加,表明烟蚜茧蜂对蚜虫的防治具有特效性和持久性。在放蜂后7 d内,烟蚜的繁殖倍数由放蜂前平均每3 d增长1.5~2.5倍,下降至每3 d增长0.5~1.5倍,抑制了烟蚜的繁殖速度。放蜂后15 d左右,蚜虫数量不再增加,出现拐点,开始下降;放蜂后25 d,烟蚜数量与僵蚜数量接近1∶1;随后蚜虫数量急速消减,防效显著。

表1 放蜂后田间虫口减退率变化

2.3烟蚜茧蜂对烟田病毒病的防治效果放蜂35 d后,通过对田间病毒病调查,结果表明,放蜂区病株率及病情指数明显低于对照区,病株率相对防效、病情指数相对防效分别为54.41%、62.4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差异显著,说明烟蚜茧蜂能够减少烟田蚜虫数量及降低传毒效率,从而减轻烟田病毒病的发生(表2)。

2.4烟蚜茧蜂经济效益分析由表3可知,放蜂区比对照区防治费用低,且减少了人工投入,可节省174~354元/hm2。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是一项生物防治技术,不仅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和人工费用,而且可以有效降低烟叶农药残留的风险,保障烟叶安全。

表2 病毒病病情指数和防效

表3 防治费用

注:农药费用为当地实际平均费用(不包含人工费)

Note:The cost of pesticides is the average cost in the local

3 结论与讨论

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使烟蚜产生抗药性,而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烟叶农残超标、对非靶标昆虫如天敌昆虫等造成伤害[7]。因此,人们希望通过生物防治的手段替代化学农药,不少专家对生物防治进行了探索。吴江波等[8]通过对几种常用杀虫剂及异色瓢虫的敏感性测定发现,释放异色瓢虫极易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防效难以均衡。藩悦等[7]研究表明植物源杀虫剂对蚜虫的防效良好,但其存在药效缓慢、制剂不稳定等问题,推广困难较大。近年来,云南省利用烟蚜茧蜂专性寄生的特点,在天敌昆虫防治技术上取得了新突破,不仅防效明显,且能够规模化繁育,给生物防蚜带来了新前景[9-12]。该研究结果表明,田间放蜂能够有效减少蚜虫数量,降低蚜传病毒病的传播,与化学农药相比,防效显著。

释放烟蚜茧蜂后,蚜虫增长倍数明显受到抑制,僵蚜数量持续增加,30 d后蚜虫虫口减退率达75.65%,与经过4次化防的对照田效果接近,说明烟蚜茧蜂对蚜虫的控制效果明显。龙宪军等[13]研究表明,释放烟蚜茧蜂35 d,对蚜虫的平均防效达83.0%。谷星慧等[6]研究表明,近些年云南省烟田全部推广,平均防效在80%以上。该研究发现,释放蚜茧蜂后蚜虫数量在28 d内虫口减退率一直处于负增长,多于初始蚜虫基数,这与蚜茧蜂防治“滞后效应”有关[10],但被寄生的蚜虫繁殖速度由1.5~2.5倍/3 d降至0.5~1.5倍/3 d。吴兴富等[14]认为烟蚜茧蜂寄生烟蚜后对烟蚜的产仔量和寿命影响较大,一龄若蚜至成蚜被寄生后的平均产仔量分别下降100.0%、97.3%、95.9%、92.7%、89.5%,平均寿命分别缩短65.6%、58.9%、57.9%、49.4%、38.3%。

黄继梅[15]研究了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散放次数及其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初始蚜量较低的条件下,采用逐次(3次以上)放蜂的方法散放烟蚜茧蜂防治烟蚜,可有效地控制烟蚜种群的增长,放蜂防治田防治效果明显,与常规施药田的防治效果相当,施用杀虫剂的平均次数为1.83次,而常规施药防治区为3.05次,放蜂区的施药次数比常规防治区减少40%。该研究在田间蚜虫量较少的情况下,在5月31日第一次放蜂,6月15日蚜虫量不再增加,6月20日第二次放蜂后蚜虫量明显减少,这可能与增加蜂量基数有关,因此,放蜂时间、放蜂量及放蜂次数对蚜虫有较大影响,需根据本地气候条件及蚜虫消长规律进一步研究。

该研究结果表明,放蜂田病毒病发病株数及病情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可能因为蚜虫被寄生后,虫口密度和取食能力下降,从而减少了传毒时间和传毒次数。赵荣乐等[16]认为蚜虫的传毒时间对烟蚜传毒效率存在明显影响,烟蚜传播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新疆株(ZYMV-XJ)时,传毒时间为0.25、0.50、1.00 h时,供试西葫芦的发病率分别为20%、50%和80%,传毒时间达2 h以上,发病率为100%。当虫口密度为1、5、10头时,烟蚜传毒效率为50%、80%、90%;虫口密度达15头以上时,烟蚜传毒效率达100%。Landis等[17]认为,早期捕食者充分捕食蚜虫能极大地影响蚜虫群体的建立,并能减少病毒病传播。因此,研究放蜂次数和放蜂量对蚜虫虫口密度的控制可能是减少病毒病传播的有效途径。

1999—2013年,该技术在云南省推广面积133万hm2,累计节省防治桃蚜成本5.32亿元,带来综合经济效益44亿元,减少化学杀虫剂使用量1 600万t,提高了烟叶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综合效益明显[6]。2014—2018年,该技术已在全国烟田应用面积超过90%,大农业推广面积在30%以上[18]。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成本较低,不仅能够控制蚜虫数量,避免抗药性产生,还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烟田放蜂后,环境中烟蚜茧蜂基数增加,对周边农田也十分有益。

猜你喜欢

烟蚜传毒放蜂
放蜂
福建烟区不同世代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效应
缨翅目蓟马研究状况的文献计量分析
提高樱桃坐果率措施有哪些
田间不同放蜂量防治玉米螟试验
烟蚜茧蜂对不同龄期烟蚜的寄生选择及其子代发育表现
漂浮烟苗饲养烟蚜及烟蚜茧蜂技术研究
赤眼蜂不同放蜂量对松毛虫防治效果的影响
探讨不同因素对白背飞虱在稻苗间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效率的影响
寄主烟蚜饲养周期与饲养质量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