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病情况分析

2019-03-27何俐莹陶雪莹

重庆医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胎龄早产儿发病率

何俐莹,岑 超,陶雪莹,刘 娅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眼科 400001)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类发生于早产儿、低体质量儿的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其特征为新生血管的局部生成导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还可引起斜视、弱视等并发症[1-3]。有学者于1942年首先将其报道为晶状体后纤维增殖症,1984年后该病正式命名为ROP。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早产儿存活的概率大大提高,这也使得ROP的发病率相应上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ROP已成为儿童失明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占6%~18%[4-5]。由于ROP致病因素复杂,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前期研究表明,ROP的发生与新生儿的胎龄、低出生体质量、呼吸暂停等密切相关[6],只有对早产儿适时规范的眼底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减少该病致盲的主要方法。

本研究选择2014年10月至2017年3月于本院出生的胎龄小于或等于37周,或出生体质量小于或等于2 000 g的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究ROP形成的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7年3月于本院出生的胎龄小于或等于37周,或出生体质量小于或等于2 000 g的新生儿764例,其中男420例,女344例,出生体质量880~3 900 g,胎龄25+6~37+1周。

1.2主要设备 RetCamⅢ婴幼儿广域眼底照相系统(美国 Clarity公司);小儿开睑器。

1.3方法

1.3.1筛查标准 所有新生儿的筛查均参照《全国儿童保健及0~6岁儿童残疾工作规范及技术规范》和《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

1.3.2检查方法 受检婴幼儿于检查前1 h使用复方托吡卡胺眼液散瞳,每5分钟1次,共4次。最后1次滴眼液后20 min进行检查。检查前半小时不进食、水,避免检查过程中呕吐引起窒息。调试好RetCamⅢ婴幼儿广域眼底照相系统焦距与亮度,用乙醇擦拭镜头。充分固定婴幼儿头部和躯干四肢。检查者坐在婴幼儿头侧,用盐酸奥布卡因眼液滴入结膜囊内1~2滴,开睑器撑开婴幼儿眼睑角膜表面涂氧氟沙星凝胶,检查者将检查镜头轻置于角膜表面,先右眼后左眼,依次检查眼前段、后极部、视乳头、黄斑、鼻侧及颞侧。拍摄视网膜照片,记录、保存及打印结果。检查完毕滴抗生素眼液。

2 结 果

2.1基本情况 764例均顺利完成筛查,ROP 44例(5.76%),其中男23例,女21例;胎龄27+3~36+5周,平均(30.98±2.51)周,出生体质量1 040~2 950 g,平均(1 596.47±507.90)g;ROP 1期29例,2期12例,3期3例,见表1。

2.2出生胎龄与ROP检出率的关系 随着出生胎龄的增加,ROP的检出率呈明显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出生体质量与ROP检出率的关系 随着出生体质量的增加,ROP的检出率呈明显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2 不同胎龄组ROP检出情况

表3 不同出生体重组ROP检出例数

3 讨 论

ROP是造成儿童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占儿童盲的6%~18%,对儿童的生活及其家庭造成巨大影响。随着NICU技术的不断提高,低体质量早产儿的存活率也逐年增加,但与此同时ROP发病率却在不断上升,世界卫生组织“视觉2020行动”已将该疾病列为高收入国家儿童防盲治盲的主要目标之一[7-11]。ROP的确切发病机制仍未阐明,目前的研究表明新生血管的形成是ROP的主要因素。视网膜血管化开始于胚胎16周时,视网膜血管从视盘开始向赤道部生长,在孕32周(8个月)时到达鼻侧视网膜锯齿缘。足月时,视网膜血管生长至颞侧视网膜锯齿缘,最终视网膜血管化。如果早产,婴儿周边视网膜尚未完全血管化,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存在原始梭形细胞。原始梭形细胞是视网膜毛细血管前身。此细胞在子宫腔低氧环境中,可以增殖形成条索状,进一步管状化形成毛细血管。一直以来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长时间吸氧、PaO2的波动等因素均被认为是ROP发生的高危因素。ROP的易感性随着出生时视网膜无血管区范围的增加而增加。早产儿的出生体质量越低,胎龄越小,视网膜无血管区范围就会越大,视网膜在缺氧条件下产生血管生长因子,刺激新生血管生长形成ROP,从而导致出生体质量越低,胎龄越小,ROP发生率越高[12-13]。本研究表明在出生体质量小于1 500 g组,ROP 26例,发病率为30.95%,远高于其他组。证实了出生体质量越低,ROP的发生率越高。本研究结果同时也显示胎龄越小,ROP的发生率越高。在胎龄小于28周的5例早产儿中,2例为ROP患者,发病率高达40%,远高于其他胎龄组,可见小胎龄是发生ROP的高危因素之一。目前各国ROP筛查范围差异较大,由于围生医学的水平较高,发达国家筛查范围普遍较窄[14-15]。绝大多数国家的主要筛查标准同时考虑到出生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同时,筛查范围较窄的国家多数设立了次要筛查标准,对有临床高危因素的早产儿筛查指针适当扩大。从国内报道的阈值ROP分布情况看,大胎龄、高体质量早产儿仍有发生。2004年颁布的《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中只对胎龄小于32周,出生体质量小于2 000 g的新生儿进行筛查,容易漏诊。2014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颁布了《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新指南将筛查范围确定为出生胎龄小于或等于34周的早产儿和出生体质量小于或等于2 000 g的新生儿,同时筛查标准加上了对患有严重疾病史或有明确较长时间吸氧史,儿科医生认为比较高危的患儿可适当扩大筛查范围。可见吸氧情况与ROP的密切相关性。随着近年来新生儿眼病筛查的普及,发现出生胎龄在34~37周伴有高危因素的患儿也可能患有ROP。因此本研究中筛查标准范围确定为出生胎龄小于或等于37周的早产儿,或出生体质量小于或等于2 000 g的新生儿。本研究在出生胎龄34~37周组533例,ROP 7例,检出率1.31%,出生体质量在2 000~<2 500 g组186例,ROP 4例,检出率2.15%;出生体质量在2 500~<3 000 g组230例,ROP 4例,检出率1.74%。此患病率高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患病率,证实了胎龄在34~37周伴有高危因素的患儿亦有患ROP的可能性。在各种高危因素中,吸氧、出生低体质量儿、早产是诱发ROP发病的最重要的因素。出生胎龄34~37周的早产儿,鼻侧的视网膜血管发育完全,颞侧的视网膜血管未能完全发育。不成熟的视网膜对高氧环境很敏感,供氧时间、浓度和压力等都会影响颞侧视网膜血管发育。因此在本研究中,出生胎龄34~37周的533例新生儿亦有7例患儿发生ROP,均为1期病变,程度最轻。进一步论证了新生儿伴有高危因素需要进行眼病筛查的重要性,更大程度减少漏诊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在早产儿胎龄的选择上,对胎龄小于或等于37周的早产儿进行眼底筛查是很有必要的。这一阶段发生ROP 1期病变会不会对远期视力发育造成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各地报道由于筛查范围差异较大,ROP发病率不同,欧洲国家报道其患病率为10%~34%,中国台湾患病率为19.79%[12]。本次筛查ROP的发病率为5.76%,与之前国内其他医院报道的发病率相比偏低,其差异主要与本研究统计的年限,尤其是筛选早产儿的胎龄标准等不同相关。同时本试验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对于ROP发生的高危因素中,只研究了出生胎龄和出生体质量与ROP发病的相关性,其他相关因素未做研究导致该试验存在局限性。本次筛查病例数量较少,时间较短,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积累更多的临床资料对ROP的发病因素做进一步研究。目前ROP防治的目标有两方面:(1)降低发病率,主要措施是预防早产,减少小胎龄、低体质量新生儿的出生率;(2)降低致盲率,主要措施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虽然预防是最理想的目标,但现阶段不能完全消除,有一部分因为特殊原因早产,只有通过对早产儿和高危儿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来降低致盲率。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ROP最好的方法,我国的ROP筛查、治疗工作起步较晚[16]。但通过媒体的不断宣教,家长的配合,医师整体防治水平的提高,ROP筛查系统的建立及完善,ROP的致盲率将逐步降低。

猜你喜欢

胎龄早产儿发病率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宫内节育器与宫颈糜烂发病率的临床研究
大连港职工甲状腺结节发病率调查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
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不同胎龄早产儿宫外环境下脑发育的多中心观察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