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C6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联性研究
2019-03-27秦金东马立聪刘得利李晶晶贾彦彬
高 芳,秦金东,马立聪,2,刘得利,李晶晶,贾彦彬,2△
(1.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40;2.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消化病研究所,内蒙古包头 014030;3.包钢第三职工医院检验科,内蒙古包头 014010)
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是一革兰阴性菌,选择性地寄居在胃黏膜层,引起浅表性胃炎,增加人体发生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胃癌的风险[1]。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把H.pylori定为胃的Ⅰ类致癌原。大量的研究表明:H.pylori感染引发的慢性炎症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2-3]。
黏蛋白是一种在黏膜黏液层分布的高度糖基化的蛋白,覆盖于上皮组织表面[4],对正常的胃黏膜起润滑和保护作用。研究表明,正常胃黏膜的胃体颈黏液细胞和腺体主要表达黏蛋白MUC6[5]。同时研究显示:H.pylori感染还能够改变MUC6基因表达[6]。而且,在胃癌的发生过程中MUC6基因异常表达[7]。然而,这一相关性是否是MUC6基因多态性通过影响H.pylori感染引起的未见报道。本研究主要采用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tag-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Tag-SNP)途径,研究在内蒙古包头地区汉族人群中,MUC6基因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的关联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者281例,其中女61例,男220例,年龄26~85岁,平均(59.10±11.57)岁。所有研究样本情况:在包头生活5年以上,汉族,互无血缘关系。排除高血压、糖尿病、萎缩性胃炎、不完全肠转化、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均无癌症病史。未做过H.pylori清除治疗及胃部手术。所有样本均提供2 mL血和知情同意书,经包头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H.pylori感染检测 采用ELISA检测血清抗HP-CSAs IgG抗体(H.pyloriIgG试剂盒购自芬兰BIOHIT公司)。H.pylori感染阳性:血清H.pyloriIgG抗体滴度大于或等于30 EIU。
1.2.2SNP的选择 根据HapMap数据库(http://hapmap.ncbi.nlm.nih.gov)中中国人的数据,使用Agorithm-Tagger-pairwise Tagging软件筛选Tag-SNP,其中参数MAF>5%、r2>0.8用于选择。
1.2.3基因分型 基因组DNA从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蛋白酶K起消化作用,酚/氯仿提取,最后用乙醇沉淀。采用TaqMan法对筛选到的6个SNP进行基因分型,基因分型在北京诺赛基因组有限公司完成,操作按照生产厂商的说明进行(美国Applied Biosystems公司)。6个SNP的基因分型的成功率达到90%以上,实验设阴性和阳性对照,并随机抽取5%DNA结果好的样本进行重复检测基因型,结果100%一致。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同一染色体上的不同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时,使用Haploview软件;单体型块的划分采用D′置信区间法。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评价各等位基因、基因型及单体型与H.pylori感染的关联性。
2 结 果
2.1MUC6各SNP位点等位基因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 在281例样本中,SNP rs10794282、rs10794279、rs11246386、rs10751638、rs11826309、rs10794359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检测SNP位点的等位基因在H.pylori感染阳性和阴性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由于有缺失的数据,因此列之和不及样本的等位基因总数。
2.2MUC6各SNP位点基因型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 SNP rs10794282、rs10794279、rs11246386、rs10751638、rs11826309、rs10794359位点的基因型与H.pylori感染无关联,见表2。
表1 各SNP位点等位基因与H.pylori感染的关联分析
#:平衡性别和年龄因素
表2 各SNP位点基因型与H.pylori感染的关联分析
续表2 各SNP位点基因型与H.pylori感染的关联分析
#:平衡了性别和年龄因素
2.3MUC6单体型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 对MUC6基因不同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rs10794359-rs11826309(Block 1)之间存在强连锁不平衡,构成单体型区域。分析结果显示各单体型在H.pylori感染阳性和阴性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MUC6基因单体型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
3 讨 论
目前,H.pylori感染是全球范围内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8]。孙文峰等[9]的研究发现,丹东地区H.pylori感染率为68.61%,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可有效地预防。值得关注的是,绝大多数人感染了H.pylori,都不会出现恶心、胃胀、胃疼等不适症状,也不会发展成胃溃疡和胃癌。归其原因,主要从不同菌株的特异性、环境因素和宿主易感性三方面来解释[10]。BLASER[11]的研究表明:在胃癌的发生过程中,宿主遗传因素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但个体从感染H.pylori到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经过了萎缩性胃炎,肠化生,胃十二指肠溃疡等阶段;人一旦发生了萎缩性胃炎,H.pylori就失去了定植的土壤,其感染率反而降低,肠化生、胃十二指肠溃疡亦之。除此之外,人们一旦有萎缩性胃炎等胃部炎症时,就滥用抗生素,间接使H.pylori感染率下降。为了避免结果的偏移,因此把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排除在研究外。
黏蛋白是一组高分子量的糖蛋白,形成天然的保护屏障:“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可有效地保护胃黏膜。在生理条件下,黏蛋白存在组织特异性表达,其中MUC2、MUC3和MUC4主要在肠道中占优势,而MUC1、MUC5AC和MUC6主要在胃中表达。MUC6是正常胃黏液中的一种分泌性黏蛋白,H.pylori感染可改变胃黏膜上皮黏液的分泌,直接决定胃黏液屏障的保护效果。H.pylori定植宿主后,可产生许多有害物质如细胞毒素、黏附素、尿素酶等损害正常胃黏膜细胞,同时MUC6表达增加并伴随MUC5AC的水平下调,减弱了胃黏液蛋白的保护作用,加重了胃部炎性反应[12]。
H.pylori感染与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关联性增加,值得关注[13-14]。大量的研究表明,在胃癌变的过程中,H.pylori感染后可导致MUC1、MUC5AC和MUC6等基因发生变异[15-17]。
MUC6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短臂15区5带[18],共33个外显子,是胃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候选基因之一。REIS等[19]研究显示在胃癌发生过程中MUC6基因表达异常,可能与胃癌有关。此外,汪荣泉等[20]的研究发现,胃癌患者H.pylori感染可导致胃黏膜组织中MUC6 黏蛋白表达下调,提示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因此,在本研究中采用TaqMan法探讨了MUC6基因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结果显示:包头地区汉族人群中MUC6 SNP rs10794282、rs10794279、rs11246386、rs10751638、rs11826309、rs10794359与H.pylori感染无显著关联。同时,各单体型在H.pylori感染阳性和阴性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JIA等[21]的研究中,没有数据表明MUC6常见SNP与H.pylori感染相关,这与本研究是一致的。当然,还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