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的探究
2019-03-27王晓华王强
王晓华,王强
(河北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40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超现实主义在法国出现,当时经历过残酷战争的法国民众开始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对旧的思想观念失去信心,需要有一种新的理念代替。超现实主义的出现就是他们对新理念的尝试。超现实主义起初并不单纯的只是一种艺术流派,它还包括文学、音乐在内的多种文化形式,但就其在后来的影响力来看,超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疯狂的表现形式对艺术领域的冲击较大,以至后来被许多人认为是一种艺术流派特有名词。超现实主义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在它存在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了很多的现代派并促进了这些流派的发展壮大。超现实主义致力于突破我们固有的理性思维和现实世界存在的范围,在超出人类经验的层次中探究,将现实世界、人的潜意识、本能、梦等拼凑组合。超现实主义标榜的是要达到一种绝对的、超然的真实。这就要求艺术家们摆脱我们固有的理性思维以及经验的局限,将最原始的心灵与冲动用画面诠释出来。在这里要特别说一下达达主义,因为超现实主义是由达达主义衍生而来。1916年,特里斯唐·查拉在瑞士创立了达达主义。“达达”这个词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它本质上是想以革命人的思维表达方式,主张忽略一切传统的创作技巧,试图将毫无关联的不同种元素相互拼凑组合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达达主义没有系统的理论,只存在了短短的几年。超现实主义虽然在“达达”主义的影响下产生,但是它的艺术贡献远高于“达达”主义。两者理论上都对传统的艺术形式进行批判,同样具有反叛精神。不同的是达达主义者主张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甚至否定一切,观点过于消极,而超现实主义者认为自己是有理论、有奋斗目标的,相比而言,超现实主义者对生活的态度积极了很多。超现实主义又分为有机的超现实主义以及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有机的超现实主义指以胡安米罗为代表,追求幻想的、与生命力相关的抽象画面。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以雷尼·马格利特为代表,致力于将现有的、可以识别的元素变形,营造出魔幻般的梦境的画面。
一、超现实主义与精神分析学
超现实主义的产生在于探索人类的心智,进而关注人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那部分,比如梦境、无意识的精神状态。在超现实主义者看来人的思想运作是神圣的,人在无意识下的产生的思想活动有着让人惊喜的创造力。由此超现实主义者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下意识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弗洛依德认为,梦是在人类完全依靠本能,潜意识甚至无意识状态下,不受我们大脑理性所控制的一种状态,将我们日常清醒状态下受理性所控制的隐秘的本质挖掘出来。这和超现实主义的理念不谋而合,超现实主义强调艺术创作同梦一样,都是将人们内心深处的隐匿的潜意识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超现实主义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都注重对梦的研究,在人们幻想、潜意识的领域加以诱导,忽视人的理性与客观世界的各种规则,仅仅凭借着下意识、本能来构想一幅比客观世界更加真实,更具有其隐晦的意义的画面,这就是超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因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作为理论支持对超现实主义绘画产生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深远。
二、有机的超现实主义——胡安米罗
在超现实主义艺术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位极具自发性最自由的艺术家,他就是胡安·米罗。米罗的出现将超现实主义带入新的发展阶段,即有机超现实主义。米罗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从小性格安静敏感,对自然事物充满着好奇。米罗在绘画之初尝试过不同的绘画风格,最终在不断地探索过后形成一套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画面以点、线、面为基本符号进行艺术创作,画面配合鲜艳明快的色彩,活泼而充满纯真幻想,即使没有生命力的物体在米罗笔下也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米罗善用有机的符号形式传达内心的精神幻想,带给观赏者一种主观世界的纯粹体验。米罗绘画的灵感来源是自由的无规律可循,他和许多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一样,以潜意识为诉求,追寻梦境中的精神幻想。他曾经为了感受这种精神幻想将自己置于极度饥饿的状态,记录饥饿带来的幻想,然后进行艺术创作。
> 图1 《哈里昆的狂欢》
> 图2 《颂》
> 图3 《心弦》
> 图4 《光之国度》
米罗的绘画就像是一张白纸充满着无限的可能。虽说创作的灵感来源是感性的自由的,但是米罗对于画面的营造却是异常的理性,他十分重视构图,保持画面的平衡。从米罗一幅超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哈里昆的狂欢》(图1)不难看出其对画面构图的严格要求,画面中对不同的形象分布位置都作了非常理性的考量,画面中描述的是在一个房间里正在进行一场非常热闹的舞会,房间里开着的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夜空,房间里各种奇怪的动物嬉戏玩闹,活泼欢乐。而画面中的一个人却显得有些孤单悲凉,他嘴里叼着长烟斗,长着风趣的小胡子,静静地注视着身边的事物(图1)。人们在欣赏这幅画时虽不能确切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但却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梦幻自由的欢快气氛。米罗的作品中色块比较单纯明快,喜用单色色块,不同的颜色表达的意义不同,红色代表火焰,黄色象征太阳,蓝色表示大地,黑色寓意着融汇,以《颂》为例(图2),画面中用色单纯,以华丽的色彩和简单大胆的图案表达了一个人欢乐歌颂的画面。米罗对自由的追求对天真的思考创造了一幅又一幅令人惊叹的作品,他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不止在绘画领域,他在雕塑、陶艺、版画等领域的影响也是无人可以取代的。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其他艺术家给不了的童真趣味。米罗一生中的绘画从不拘泥于一种风格流派,在他的艺术创作生涯中总是不停地追寻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真正对艺术热爱的人才能做到。
三、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雷尼·马格利特
作为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代表的雷尼·马格利特来自比利时,是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的杰出代表,创作出一系列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画作。作为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的代表,其作品风格与其他超现实主义画家截然不同,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马格利特关于哲学的思考,在他的作品下,元素的存在方式虽然超越物体本身的真实形态,打破了人们的传统审美经验,但是他们之间又彼此联系,有着其存在的意义以及隐秘的逻辑性。例如我们在雷尼·马格利特的代表作《心弦》(图3)中可以看到,一只放大很多倍的高脚杯上呈现着缩小版的云彩,画面中两种物体的比例极其不对称,让观察者们在这种不协调中体会它的意义它的美,让人叹为观止。马格利特将人们在客观世界中现有的对事物的经验、逻辑,有指向性地颠倒错置,忽略人们对事物的常规经验,打破传统的理性的逻辑思维的局限,在人们的视觉上产生极大的震撼感。运用撞击的手法,将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元素进行变大、变小、重叠、拆分等重新组合,对人们造成视觉冲击的同时也使人们能重新审视这些日常的东西,体会其中的奥妙。
马格利特从10岁时就开始接触绘画,在其一生的创作生涯中有一件事对其绘画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马格利特14岁时,他的母亲跳河自尽,原因不详。而马格利特亲眼目睹了母亲的尸体从河道里被打捞出来,而母亲的尸体被打捞出来时面部被衣物所遮盖,这个画面在马格利特的脑海中像梦魇一样挥之不去,这也直接导致了他在1927至1928年间所创作的人物都是被衣物遮盖着面部。不幸的童年阴影并没有使马格利特放弃对绘画的热爱,凭借超高的天赋以及自身的努力,马格利特考入布鲁塞尔美术学院。我们观察马格利特的作品不难看出他的作品总是简洁清晰,具有一种理性美、平衡美,这源于他在布鲁塞尔美术学院毕业后在一家公司为其设计广告、壁纸等,这些经历使马格利特的绘画风格趋向平和、朴实、精确。在他的代表作《光之国度》(图4)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画的上半部分,蓝天白云、晴空万里,自然光下明确象征着热闹的白天。而画的下半部分,黑漆漆的路边只有一盏路灯照明,池塘中的水仅仅反射着路灯的灯光,一种安静静谧的感觉扑面而来。白天的热闹和夜晚的宁静矛盾地组合在一起,让原本冲突的事物相撞人们却感觉不到有任何突兀之处,充满了神奇的平衡感。马格利特的作品不是简单的利用人们的视觉错觉来创作,而是将相互冲突的、客观真实存在的东西组合,用矛盾的画面刺激人们的视觉,干扰人的自身的理性逻辑,让人们重新审视世界的复杂、玄奥,震撼人们的心灵。他不受当时所流行的各种新技巧的影响,没有歪曲、没有变形,只是将普通真实的日常的事件与细节相组合,专心创作其充满各种奇妙构想,颠覆人类固有思维的作品,这就是马格利特常用的创作手法,也是他独有的创作风格。这种创作风格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马格利特的绘画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既可以说是写实的现实主义,但又具有着魔幻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在马格利特看似荒诞、毫无逻辑的作品背后实际上是他内心对这个世界最真实的写照,这也促使他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画风。
四、总结
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一些作品虽然在表现形式上让人难以理解,有些时候甚至让人对其表达的内容充满怀疑,但不可否认超现实主义的出现是对传统艺术流派的一次强有力的冲击,它不再纯粹地模仿自然,而是关注人类无意识的情感,对梦境的追寻,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发掘被人们忽视的艺术美。简洁有力的线条下隐喻生活的智慧。通过胡安米罗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中久违的纯真与童趣,通过马格利特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现实中事物的扭曲表达,从而感受到他疯狂的内心世界,而两者都是超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但生活经历与思想追求不同所表现的画面感也就有所差异,所以,在对艺术流派进行研究时不能同一而论,抓住各自的绘画特点才能研究得更深入,掌握得更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