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区度假酒店建筑景观室内一体化设计方法初探

2019-03-27肖永全惠民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3期
关键词:内部空间景区景观

肖永,全惠民

(北京工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124)

一、景区度假酒店概述

(一)景区度假酒店发展

景区度假酒店最早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7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结合自身特色兴起了许多温泉酒店、观光酒店;80年代中期,我国也开始发展景区度假酒店,如黄山景区的黄山云谷山庄,北京西山的香山饭店。景区度假酒店的飞速增长,也带来了其设计质量的参差不齐。有些酒店只为满足消费者多样性消费需求,却缺乏对酒店自身区域文化、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的考虑。

(二)景区度假酒店基本特征

景区度假酒店一般选址在传统景区周边或内部,如山坡、海边、湖畔等景色优美处,或者是城镇中的某个风景街区。近年来在山野村落里设计度假酒店成为一种热潮,且一般规模不大,整体氛围有时尚的,有古朴的,在兼顾传统景区度假酒店功能的基础上,提供精致的设施和独特的服务。从建筑景观室内一体化设计的角度看,主要有如下特点:1、整体空间与环境结合紧密;2、强调空间流动性和丰富的变化;3、重视景观环境的室内引入;4、建筑及室内设计使用当地材料,应用当地文化符号装饰。

(三)景区度假酒店设计新挑战

随着旅游消费升级,当今的消费群体开始重视精神消费需求,出行体验以更多地关注和了解当地文化特征、生态环境为主,这些消费意识决定着一个度假酒店的设计内容,如区域文化、地形地貌、环境景观、建筑体验等。作为设计者,必须对这一切因素有所察觉并合理运用,从建筑景观室内多维度的角度了解设计要点、功能需求、类型特点,使项目以建筑设计为基础由内而外地让室内和景观产生有机联系,创造出有生命力的有地域特点的景区度假酒店。

二、景区度假酒店建筑景观室内一体化设计要素

(一)建筑空间网络与景观环境

在东西方的哲学体系中,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自古信奉“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古代中国不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建筑,还是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的设计创作都秉持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观念;西方古典建筑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力推崇人造景观,对待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正好与东方观念相反。

当今世界,西方的建筑设计更多应用“环境认同”“场所特性”等理念,但是近代中国建筑师研习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时候疏忽了这一点。在我看来,当代景区度假酒店的建筑与景观的空间关系既不适于传统“师法自然”的关系,也不适于现代主义建筑与景观割裂的理念,而适于改造自然的同时强调建筑空间网络与景观环境的融合,形成融入历史文化的地域个性的建筑与景观的环境。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整体建筑布局高低错落,凭借山势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态各异的人造庭院景观与建筑内外形成视觉上的借景、对景等关系,达到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是建筑空间网络与景观环境结合的很好典范。(图1)

> 图1 北京香山饭店

> 图2 北京和平饭店体块图

> 图3 MIST花满地温泉酒店

> 图4 (作者自绘)

(二)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形体

最初的西方建筑没有形体的概念。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开始推崇那些看起来形象非常明晰、确定的基本形体,认为形体的产生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其内部空间决定的。因此,形体应该是建筑由内而外的一种反映,什么样的内部空间决定着什么样的外部形体,这种内外的关系是互动的。现代主义大师密斯·凡·德·罗,在《关于建筑形式的一封信》中也曾反复强调:“把形式当作目的不可避免地只会产生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只会努力搞建筑外部,可是只有当内部充满活力,外部才会有生命”①,对于形体的产生是由其内部空间决定的这一理论加以说明。两者的关系在近代建筑北京和平宾馆(图2)的设计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根据内部空间需求,将建筑主体依据客房功能需要,外部形体表现为长方体;其次位于主体建筑前方的餐厅和厨房,形体表现为八角形和矩形,这种关系最终强调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表现思想。

(三)室内空间的“实”与“虚”

建筑内部空间即室内空间,室内空间设计中有空间界面“实”的部分,也有界面围合而形成“虚”的部分。对“实”的设计通常会在一个大基调下进行创作,如现代主义、乡土文化与传统文化、东西方古典主义等等。实体空间的营造范围还包括室内的光环境、色彩环境、绿化环境。光环境包括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色彩环境中的要素“色调、明度、饱和度”的应用对于整体空间而言是通过协调对比等方式营造整体的色彩环境;绿化环境常常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形成景观互补,是空间实体设计的点睛之笔。同时,“实”的设计还包括家具、陈设,如家居的样式、材料、布置以及陈设的选型等软装设计,进而营造出“虚”的意境与氛围。

如由擅长度假酒店建筑室内一体化设计的建筑师A mat a Luphaiboon担任设计的花满地温泉酒店,借用当地花木盛开的环境特色,通过室内界面、陈设、家具等色彩空间实体元素的运用,营造出如梦如幻的室内空间意境。(图3)

三、景区度假酒店建筑景观室内一体化设计方法

(一)整体方法

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②将建筑空间分为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内外空间的整体性理念,为建筑景观室内的一体化设计提供了一个基础的空间网络结构设计思路。通过各个空间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空间在表现上既具整体性又具自身特点,同时内外空间可作为相互转换的有机体。例如有一个极简单的空间(图4-A),其内部空间功能布局分为1、2、3、4、5,这个空间的整体性由其内部空间I和外部空间E组成,当原I空间进行空间的细胞分裂时(图4-B),形成离心的若干个内部空间单元与外部空间,原先部分E空间转化变成了I空间,原先部分I空间也有部分转化成了E空间,此时,无论哪个单体空间的缺失都会破坏空间的整体性,都不能称之为成功的设计。

(二)围合方法

老子说:“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核心意义在于“无”,“无”即为“空”,“空”即是通过对无界的自然界环境的限定所形成的特定场所,因此围合的过程是让无界的空间变成有限定性的单元空间,空间单元进一步的围合成具有整体意义的空间结构网络。

西方古典主义的建筑因为其承重墙的结构形式限定了其空间发展的自由。因此,空间的表达完全变成了空间元素“面”的表现,从而忽略了空间的真正内涵:“空”。现代主义建筑结构形式从墙承重变为了柱承重,同中国古典建筑具有相似框架体系,墙被完全解放了出来,墙成了空间围合的自由面,对空间而言它是一种很弱的物质手段。从面的围合到体的围合再到空间群的围合,空间不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有序组合,是经过多个阶段围合而成的空间结构网络。如崔凯设计的曲阜JW万豪酒店(图5),通过对孔庙空间结构的分析,单体建筑通过在地域中生长的设计手法,形成层层递进的院落空间布局,围合的院落通过轴线的关系使空间在更大的网络中形成围合,是表现“空”的高级手法。

> 图5 曲阜JW万豪酒店设计方案

> 图6 雁栖湖会都酒店设计概念

> 图7 圣詹姆士旅馆

(三)渗透方法

空间的渗透是空间与空间之间的有机联系。人的视角与体验在空间渗透中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人游走的方式,步移景异将各个空间单元连接成网络。因此,这是一种四维空间的呈现,与人的意识在空间中所产生的动态识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以人为主体识别空间的一种设计方法。现代建筑大师赖特提倡的“流动空间”“全面空间”和中国园林的流通空间都可以看到对这种方法的应用,两种理论在空间营造方面虽然存在着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差异性,但都以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使空间产生流通、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互为一体,形成时空交融的空间观。

以崔凯设计的雁栖湖会都酒店为例,首层的室内外融合成一个没有边界的整体,形成一个连续开放的模糊空间。二层客房打破常规单调走廊式的布局,以灵活的组团形式悬于共享空间上方。每个组团空间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的空间群,这种空间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渗透的方法实现的。(图6)

(四)质感方法

空间的质感的表现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材料、比例、尺度。建筑学者凯文·林奇与加里·海客在《总体设计》③一书中主要谈及了空间的比例与尺度,空间特征随着空间的比例和尺度的变化而改变。

对于空间质感的表现,尺度、比例和材料是动态联系的。对于空间网络来讲,通过对建筑物与视点的距离/建筑高度的比例调节可以使空间产生压迫或远离的感受,也会影响界面的形状大小材料等。我们以让·努维尔设计的圣詹姆士旅馆(Hotel St. James)为例(图7),建筑的立面材料是金属格栅,窗户同样用灰色金属框来覆盖。站在近处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格栅后面的墙面以及室内的材料质感。一旦将距离拉开,由于近实远虚的关系立面格栅的细节就会变得模糊,细节会随着距离的拉开被淹没,这个时候的建筑呈现的是一种雕塑般的质感。

四、结语

总之,笔者通过对当前景区度假酒店的设计案例研究,分析一体化设计要素,总结一体化设计方法。从而构建出建筑景观室内一体化设计的设计思想,这种思想在本质上还是强调人、建筑空间、自然景观的关系。笔者以经典设计案例和自己参与的实际项目为研究基点,希望能在前人空间艺术研究的基础上,对景区度假酒店内外空间设计的一致性、整体性方面作出一些初步的探讨。■

注释:

①“密斯·凡·德·罗给莱斯勒博士的一封信”,吴焕加译。

②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5.

③凯文·林奇,加里·海客.总体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1.

猜你喜欢

内部空间景区景观
景观别墅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公共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形象探讨 以河南省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为例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无人驾驶电动汽车内部空间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