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语境下的平面实验与社会关注
——来自于埃里克·伯赖克布的设计思考
2019-03-27辛艺华刘稼骏
辛艺华,刘稼骏
(华中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武汉 430079)
埃里克·伯赖克布(Erich Brechbühl)是当代瑞士海报设计的代表人物,他的海报设计作品曾获得多项国际设计荣誉。1977年他出生于瑞士森帕赫(Sempach),2007年加入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并在2009年创建了瑞士卢塞恩Weltformat海报节。他的海报设计作品表现出基于数字技术的设计实验,和作为一个设计师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态度,透过他的作品,我们能感受到数字化语境下平面设计的发展方向,以及平面设计中图形的力量。
一、海报设计的数字化实验
(一)设计语言转向①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认为“媒介即讯息”②,他认为媒介的形式变化会比其传播内容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都是人体感官的延伸,并创造出新的文化环境。“艺术与科学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互为的关系,在不同的领域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③,历史中每一次新媒介、新技术的革新都“给人的审美生活与艺术形态带来革命性的影响”④。艺术与科学、媒介在历史中不断渗透、沟通并重新综合,就现代艺术而言,它的产生就建立在摄影和光学等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表现在自立体派绘画以来,现代艺术家对科学技术的开放性姿态,接纳科技发展的成果和思想,从而引发艺术自身的变革。就现代设计而言,设计作为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现代设计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科学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历史”⑤。
瑞士的平面设计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便一直以高质量闻名全球,其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影响世界平面设计发展的步伐,呈现出“简明而准确的视觉特点”⑥212。二战结束后的20世纪60年代,国际主义设计风格过于程式化的特点显现,由于商业活动的参与,使其从原本为了满足大众需要的民主性设计风格转变为一种单纯的商业风格,设计追求多元化的努力消失了,平面设计变得单调,甚至出现减少主义的趋势,缺乏个性与人情味,至此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开始走向僵化。在这同时,“传播媒介、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个依附于传播、信息技术的新时代”⑥299,这个新时代造就了如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所说“娱乐至死”的文化语境,审美追求出现了享乐化、快感化趋势,平面设计需要比国际主义更富有视觉欢娱的视觉传达方式,世界平面设计开始走入后现代时期,出现了多种设计探索,它们在现代主义设计重视理性和功能的基础上,对设计形式进行大胆突破,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瑞士的平面设计不再是一味的追求功能和简明,而是力求在功能与艺术的结合上寻求新的平衡点,对国际主义风格进行“反叛”。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数字媒介进一步扩展延伸了人类生存的空间,人类拥有了两个世界:物质意义上的世界与虚拟的信息世界,信息的传递开始不受限制并且具有交互性,时间和空间被进一步打破,麦克卢汉的“内爆⑦”预言得以实现,同时数字媒介整合了人类的感官,多种媒体的优势被融合了起来。在数字化语境下,设计语言也开始发生“转向”,并不断与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发生整合,设计对象从原本静态、单一的印刷品转变为动态、多元的数字图像,视觉信息的传播开始走向交互;受众的视觉感知也不再单一,而是整体的、集合性的感知;而VR、MR等新技术的发展还在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载体和形式。
> 图1 仲夏夜之梦
> 图2 深海之梦
> 图3 给宇宙的一些信息
> 图4 欢迎来到卢塞恩
> 图5 卢塞恩的城市发展
> 图6 试水
正是成长在后现代时期的平面设计和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两次设计语言“转向”之下,埃里克·伯赖克布继承了瑞士平面设计注重功能和简洁的特点,借助三维动态的数字媒体技术丰富图形的表现力,同时还利用VR交互来丰富作品的展现形式。这种数字化设计实验,一方面适应了媒介与技术的变化,另一方面又利用变化加强了其作品中图形的表现力。
(二)媒介介入平面
从埃里克·伯赖克布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数字媒介介入平面设计,它一方面介入到设计师的设计实践之中,另一方面也介入到设计作品的“观看”之中。前者具有媒介属性,成为传播资讯中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影响到图形的建构与传播;后者具有开放性,可视化设计改变了受众的观看方式和接收信息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设计师与受众之间的交流方式,使观看更具公共性和社会性。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美国科学家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前言中提出:“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⑧。因此,在数字化语境的当下,数字媒介必须介入到设计之中,才能完成平面设计的“数字化生存”。作为一名行动的践行者,埃里克在他的图形建构中,数字化的设计思维已根植于心,三维动态技术已成为其图形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浪漫戏剧,白昼与黑夜、理性与想象、清醒与梦境在剧中交替铺陈,展现出一个奇幻的戏剧世界。剧中森林里的精灵“好人罗宾”用花汁滴在他人眼里,这人就能爱上醒来时第一眼看到的生物,可精灵在过程中错点“情水”,让四位年轻人混淆了彼此爱恋的对象,制造出一系列误会和笑话。花汁的设定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形成冲突。在海报创意中,埃里克提取了剧中森林、药物等关键符号元素,建构出一个松果状图形(图1⑨),药片象征着剧情中的花汁,蓝色的背景营造出夏天月明之夜的幻象,松果则直接表明故事发生的森林背景。同时,埃里克并不满足于平面图形,他还运用三维技术制作成动态图形,松果不停地旋转借此象征戏剧中轻快飘逸的浪漫意象世界。
埃里克不仅运用数字媒介尝试自己需要的视觉效果,还利用算法和动画的平面实验来建构随机的图形。Hanreti是瑞士的一个实验性乐队,他们不满足于某种音乐风格,而是广泛汲取朋克、爵士、灵魂乐等进行音乐创作。在为Hanreti乐队制作的《深海之梦》专辑海报中(图2⑩),埃里克用随机的水波效果生成图形,同时用文字与水波产生形与形的重叠关系,生成炫目的视觉效果,传递出乐队的音乐理念:追求不稳定和非常规。当然,埃里克利用算法随机生成的图形进行设计,但他同样认为计算机生成的图形并不是绝对的,“算法本身不能隐藏糟糕的设计”⑪,他认为计算机不能替代人成为设计的主体。
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传播媒介从独立跨向联合,不同媒介的形态、功能、传播手段等要素之间产生“媒介融合⑫”的趋势,使得“观看”应势而变,一方面,“观看”的形式发生了改变,设计从单一的传统二维平面中解放出来,过渡到多维度的动态虚拟空间中,媒介融合使意义的表征变得更明晰,“观看”成了设计师与受众双方进行心灵交流的媒介。另一方面,“观看”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因为这种“观看”已完全不同于原来传统意义的一般观看,媒介融合使受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创造者,即主动确定自己的“观看”立场,呈现出个性化的“观看”品格。
戏剧《给宇宙的一些信息》中两位主角思考何为存在的意义,随后他们发现自己活在一出戏剧之中,他们的生命不被自己掌控,但他们有机会借助一台机器向宇宙空间发送一些信息,戏剧最后,宇宙在角色眼中破碎了。埃里克将戏剧的信息也转换为发送向宇宙的文字(图3⑬),空间在海报中无限延展,复杂多样的字形也将这片空间切割成了碎片。同时,埃里克还将海报制作成动态图形和360°全景图形,在推特、Facebook等社交网站上为戏剧做宣传,受众可以与海报产生交互行为,甚至能在VR眼镜中进入这个由文字组成的破碎世界,在虚拟的空间内,图形与媒介融为一体,形成超现实、超维度的用户体验,极度的视觉冲击力,使“观看”得到深度的加强。
二、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思考
(一)设计的社会责任
艺术不能脱离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而存在,设计作为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一方面与科技关系紧密,另一方面受社会文化、习俗、伦理影响强烈。
从西方设计史来看,工业化革命以后,西方现代设计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责任和民生问题息息相关。面对机器所带来的思想与手工的分离、设计语言人性化的缺失,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倡导“设计应为大众服务,应具有民主特征。”⑭包豪斯也主张通过设计使所有人都能享用有效的现代设计成果。随着设计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设计伦理对设计活动的影响尤为明显和强烈,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起着指导作用,它决定设计的发展方向和性质。正如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多克·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中提出,设计师要具有社会与生态责任感,他认为“设计应为广大人民服务;设计不但为健康人服务,同时还必须考虑为残疾人服务;设计应该认真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设计应该为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资源服务”⑮。换言之,设计必须被人类的道德、伦理与自然生态所约束,任何设计实践都不能“完全脱离了有关伦理的思考和引导(甚至是约束)而孤立产生的”。⑯
正因如此,在设计中,“批评”成为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活动。从设计理论的角度来看,设计批评是指对“以设计产品为中心的一切设计现象、设计问题和设计师所做的理智的分析、思考、评价和总结,并通过口头、书面方式表达出来”⑰。但从设计的角度来看,设计作品本身就是“批评”的一种载体,设计师通过设计表明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倾向和态度。这里,设计批评不仅仅是针对以“设计作品”为中心的一切设计现象进行分析、评价;更重要的是,设计作品也是设计师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的发声,以“负责任的设计”应对社会问题并最终构建一个美丽和谐的社会。
事实上,设计批评早已出现在许多大师的海报作品中,大师们借助海报的图形语言思考社会问题,进行设计批评,展现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如福田繁雄的反战海报、冈特·兰堡的政治海报、尼古拉斯·卓思乐的生态海报等,通过图形的力量传达出一个设计师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思考。
(二)设计批评
在埃里克的设计作品中,关注政治、生态等社会问题的海报比比皆是。瑞士作为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只有四万多平方公里和六百多万人口,却拥有四种官方语言、五大宗教信仰,多元文化和民族在这里聚集。作为最富有的发达国家,瑞士用联邦制和直接民主的方式确保国内的统一与公平;外交上用永久中立的原则保证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移民的涌入,瑞士也出现城市拥挤、种族歧视等多种社会问题,政府出台相应的法规进行规范,如针对生态保护的《联邦环境保护法》《联邦水资源保护法》《二氧化碳减排条例》等。面对当下社会问题,埃里克通过作品展现出设计批评的社会价值。
《欢迎来到卢塞恩》是埃里克为一个青年社会主义团体抗议旅游大巴过多的请愿活动所制作的海报(图4⑱)。卢塞恩知名的皮拉图斯山峰被旅游大巴车遮挡吞噬,旅游业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可避免的破坏了卢塞恩的自然生态环境。埃里克将汽车的形进行叠加,用数字化技术制作出汽车左右循环的运动状态,表现山峰前旅游大巴所造成的拥堵,广告语“欢迎来到卢塞恩”增加了旅游的“在场感”,使“观看”变得耐人寻味。海报《卢塞恩的城市发展》(图5)是埃里克对卢塞恩这个小城市交通状况的关注,瑞士道路交通的成倍增长,带来的是道路交通指示的混乱,埃里克提取交通指示牌中的文字与图形符号纳入同一空间中,指示牌相互穿插遮挡,高速路和自行车的指示信息夹杂其间,产生出复杂、对立、不合常规的视觉空间,相信置身于此不会不晕。图形文本将社会问题视觉化,已成为当代设计批评最重要的文化表征。
《试水》是埃里克为“北京独立艺术空间周”制作的海报(图6⑲),埃里克将水与标题字结合,三维动态的水将艺术展的主题概念转换成分离、融合的图形设计,准确捕捉到年轻设计师们对于自由表达、自我平衡的期待,也表达出他对年轻艺术家们关注社会环境的支持态度,即当后现代理论打开了阐释图像的无限可能之后,艺术的标准和人的审美活动变得更加自由与个性,如同流动、灵活以及多变的水一样包容一切,也如同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和实践结果所表现出的不稳定性。观看此件作品,不禁引起我们对设计批评的深思,如何在追求自我突破的过程中找到平衡点?社会问题的设计解决之道是什么?埃里克海报给了我们答案。
结语
在数字化语境的当下,埃里克用他敏锐的设计思维和高超的技术掌控力,向我们展现平面设计在新技术、新媒介面前不断延展的提升方法和多种可能;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埃里克对社会问题的高度敏感,并借助于平面设计的内在力量,对社会、对事物的变化做出批判性思考,承担起作为一个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注释:
①“语言转向”最早由维也纳学派哲学家古斯塔夫·伯格曼(Gustav Bergmann)提出。它包含两重含义,一方面指哲学研究对象的转变,即从以主体为研究对象的认识论转向关注主体与客体中间环节的语言;另一方面指“语言哲学的建立和将哲学的语言基础重新转向自然语言——是意义更加重大的一次转向”(蔡曙山.语言、逻辑与认识//语言逻辑和语言哲学论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9)。此处“设计语言转向”非哲学的“语言转向”概念,而是借助“转向”一词强调“转变”“转换”的概念。
②(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③李砚祖.大趋势 艺术与科学的整合[J].文艺研究,2001(1):98-112.
④张耕云.数字媒介与艺术论析:后媒介文化语境中的艺术理论问题[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96.
⑤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70.
⑥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12.
⑦内爆指意识延伸和消除所有界限的后现代过程。该理论由加拿大传播学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对于人的心理来说,内爆使距离变近甚至消失,地球变为“地球村”。
⑧[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5.
⑨图片来源:https://erichbrechbuhl.ch/midsummer-nights-dream.
⑩图片来源:https://erichbrechbuhl.ch/hanreti-1.
⑪Designbom .interview with graphic designer erich brechbühl[EB/OL] .https://www.designboom.com/design/erich-brechbuhl-interview-09-01-2014/.
⑫狭义的“媒介融合”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 "在一起,产生‘质变 ",形成一种新的媒介状态”,广义的“媒介融合”指“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谭云明,郑坚,主编.新闻编辑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2.)
⑬图片来源:https://erichbrechbuhl.ch/a-few-messages-to-space.
⑭曹晖.现代设计的形成与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J].广西社会科学,2009:110-112.
⑮(美)维克多·巴巴纳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M].周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7.
⑯高兴.设计伦理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39.
⑰章利国.现代设计社会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65.
⑱图片来源:https://erichbrechbuhl.ch/welcome-to-lucerne
⑲图片来源:https://erichbrechbuhl.ch/be-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