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什么都不给孩子学?
2019-03-27张昕
文/张昕
我的岳母大人曾经不止一次批评我:“你们怎么什么都不让孩子学啊!亏你还是个心理学家呢!你看那个小谁,比我家还小两个月,一个礼拜要学5门课,美术、数学、英语、逻辑、社交……”
我想了想,是啊,学心理学有什么用呢?可能是,省钱吧……
相比于泰然的佛系老母亲,我发现市面上更多的还是积极入世的儒系老母亲和强势干预的法系老母亲。
为了孩子学不好一个单词而着急,拼不好一块拼图而上火。
这种心情,我能理解。其实我并不是一个纯正的“快乐成长”派家长,我也不是号召大家别让孩子参加任何兴趣班早教班。
只是在让孩子学这学那之前,有一些大前提应该弄明白,不必因为孩子暂时“输在了起跑线上”而让自己陷入没有必要的焦虑。
牛娃的幻象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牛娃批量出现的阶段,往往集中在幼升小时期。因为小孩子学习能力、模仿能力、记忆力强,这个时候是最容易产生“牛娃幻象”的阶段。说白了,这就是把一些并不复杂的知识提前学了而已。
早在1942年,Strayer就用一对双胞胎做过实验。他让双胞胎1号从7岁时开始学习词汇,而2号则在一边放飞自我,直到七岁半时才加入学习。
一开始1号学习突飞猛进,比2号快多了。但三个月过后,两个人的词汇水平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很多知识和技能,早学晚学,最后结果都一样。但早学的作用大概就是能造成“智力被开发了”的假象,量贩式生产“伪神童”。
幼儿园学微积分?
不知从何时起,家长中开始流行一种新思路——让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左右)的儿童学习代码类编程、学习微积分、学习逻辑思维。
从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来看,前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会通过语言、模仿、想象、符号游戏和符号绘画来认识世界,但对事物之间发生因果联系的逻辑基础其实是不太能理解的。
而7-12岁的孩子虽然已经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但也还处在似懂非懂的阶段,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不会像成年人那样充分理解。
培养专注精神?
我的妻子有一位常怀悲愤的小姐妹,常抱怨说孩子没耐性,让他好好坐下拼个拼图,拼不到5分钟就要到处跑。
早教机构提醒她:“你家孩子注意力不太集中,得及时干预和调整。”
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连哄带骗,讲经说法,熊孩子就跟屁股上长了钉子一样坐不下。
她气得一天都没吃饭,跟wo吐槽孩子不省心。我问了一句:“她家孩子多大了?”答:“2岁半……”
“我觉得你们家孩子如果真能老老实实坐那超过半个小时,你才真要稍微担心一下。”
儿童的注意持续时间也是随着年龄增长的,一般5-7岁儿童注意稳定时间大约15分钟,而5岁前儿童能保持10分钟就算很好了。
你说你就为这么个事儿跟孩子较劲,跟自己较劲,气得吃不下饭,何必呢……
锻炼社交能力?
而我的一位哥们给他不到两岁的孩子报名参加了一个早教班。我一听他的描述,这哪是去早教的,根本就是去累傻小子的。爹妈弯着腰扶着一个个蹒跚学步的小奶娃一通乱爬,据说能边爬边社交。
机构老师说,因为他的儿子属于社交能力比较差的,所以需要尽早锻炼社交能力。
你过来告诉我,两岁孩子社交能力差不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为什么小孩子不是一学会说话走路就能上幼儿园,而是要等到三岁左右?
因为人的社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小宝宝可能2岁才刚刚能够分辨自我和他人,3岁前仅仅能共处于一个物理空间内各自活动,绝对不会拥有复杂的社交技能。
老哥说,“可是我们这大半年学下来,孩子的社交能力确实有进步啊。”
“那是因为你家孩子在不断长大啊,社交功能本来就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快速发展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的学习班、兴趣班、早教机构都没有存在的必要。
按照儿童发展规律去设置的课程,当然是可以开发出孩子更多潜能的,毕竟幼学如漆,童年是学习和吸收知识最快的阶段。
只是现在的市场鱼龙混杂,很多机构只是把部分科学结论断章取义,加以歪曲和夸大,再拿一些唬人的术语加个亦真亦幻的个例包装一下,贩卖一下焦虑,制造一下恐慌,然后就开始骗钱了。
曾经有一个中学校友特意加了微信说有事咨询。
她问我:“那些早教促进社交能力、锻炼注意力、开发右脑,还有什么脑电技术扫脑子,哪里不会扫哪里,都是真的吗?”
我:“不是真的。”
她:“太好了,那我准备去做这一块了。”
我:“Excuse me?”
她:“我以为那些机构多牛呢,原来也是唬人的,也就是说,我做肯定不会比他们做更差,对不对?”
我拉黑了她。
不过妻子的闺蜜反驳了我,开启了一个我以前没有想到过的思路。
她说:“我当然知道花钱把孩子拢到早教班一起玩,和几个朋友带着各自孩子聚在一起免费玩,效果是一样的。但我就是钱多,不行吗?”
比起知识的灌输,窃以为培养孩子对知识的热爱更重要。
有一次我和妻子带着孩子在山中过周末,大晚上趁着月色泡山野温泉。
她对孩子说:“你看那棵松树的叶子中间,挂着一颗大月亮,这叫‘明月松间照’。”
“你看咱们脚下的泉水,把山林间的石头都冲刷得亮晶晶的,这叫‘清泉石上流’。”
孩子似懂非懂地跟着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我说他才三岁多,你现在教这么复杂的诗句,他学不会的。
她却说,我不要他会背,我只想着也许有一天,他也能体会到我现在所体会到的,就是这两句诗,和此刻的风景一样,是美的。
我并不是说这种教育方式才对,因为按照这种方式是肯定教不出牛娃的,而每个家长在育儿中的诉求是不同的。
但我认为这种“热爱”的心情对生活是有裨益的。因为这种心情曾指引着小时候的我们偷偷去看了很多与学习、考试无关的“无用之书”。
长大后才明白,所有的“无用之书”,终究都会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