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19世纪的中美贸易
——以陶瓷贸易为例

2019-03-27景德镇学院

景德镇陶瓷 2019年1期
关键词:航行瓷器贸易

/童 心(景德镇学院)

一、1783年以前的中美陶瓷贸易

中国瓷器最早被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时间可追溯到西班牙在美洲建立殖民地之后。此后,英国和荷兰的移民也带了很多中国瓷器去美洲。根据早期美国弗吉尼亚州詹姆斯河畔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记载,美洲的殖民地诸多的商品交易中心、西班牙传教区和英国移民聚集地等地区,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就被带入了很多中国瓷器,因为在这些遗址中发现有大量残留的中国瓷片。在美国一些名人的财产清单和遗嘱中,也可以看到中国瓷器在这些原殖民地地区出现的踪影。16世纪后期,在旧金山北部的德雷克湾,美国印第安人从一艘失事的西班牙帆船上购买了一批中国瓷器。根据德雷克湾印第安人遗址出土的物品可知,这批瓷器主要是青花瓷,这些青花瓷被认定为是明朝时期大约1585年前后生产的。青花装饰在明朝时占据了中国外销瓷器的主导地位,在此后的美国市场中,青花瓷也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从1 5 8 5年到1 7 8 4年的2 0 0年间,中国瓷器在美国已经逐渐从贵族的专享向普通民众家庭普及,到18世纪中期,美国各地的瓷器类型和装饰都已基本相似了。例如,1760年弗吉尼亚州的威廉斯堡,曾展出了中国茶叶罐、残渣盆、杯子、茶托和咖啡壶,在威廉斯堡的韦瑟伯恩酒馆还曾挖掘出了一个大约1750~1775年间的用釉下蓝色装饰的酒碗,这些陶瓷茶具、咖啡具、酒具,在大约同一时期的加利福尼亚州也出现过。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社会山”和从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到加拿大路易斯堡的一些地方,先后都出土了18世纪的青花瓷器碎片。弗吉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些网站出示的陶瓷图片有不少品种相同或相似。①

中国瓷器最早被带到美国的准确时间已难以确考,因为在早期的历史文献中往往使用“中国”(China)作为陶瓷(china)的代名词,从而导致文献中所指的“瓷器”到底是产自中国还是欧洲很难准确区分。例如,根据《China for America, Export Porcelain of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一书记载,1730年左右,美国人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曾提到他家里收藏的“瓷器”情况,但是并没有说明他家收藏的瓷器是中国的还是欧洲的。

一般认为,美国在1 8世纪中后期也开始了自己的瓷器生产。1769年,在费城南部的白色粘土河床边发现了制瓷的高岭土,随后博尼(Bonnin)和莫里斯(Morris)在费城设立了瓷器制造厂,并成功地生产出了瓷器,这是美国有历史记载最早的有关瓷器生产的记录,只是这样的生产并没有维持太久就消声匿迹,原因何在,众说纷纭,因与本文所论无关,笔者无意考证。

在美国独立战争发生以前,也就是美国历史上的殖民地时期,中国和北美就已经有了间接的贸易联系。1620年9月6日,著名的“五月花号”轮船搭载了一批分离派清教徒移民从英格兰出发,前往位于美洲新大陆的马萨诸塞洲的普利茅斯殖民地。1626年作为港口的塞勒姆城开始建设发展,后来塞勒姆成为了北美对外贸易尤其是与中国进行贸易的一处重要港口。但是根据英国政府1651年颁布的“航海条例”及其以后的立法条款中规定,不允许在英国的北美商人乘坐自己的船只前往东亚,因此他们只能被迫在伦敦市场购买中国商品,而这些中国的商品都是由英国东印度公司负责销售,这样的霸王条款使得英国政府可以不断地从北美殖民地获得财富,这些北美殖民地的商人也不得不向英国政府支付他们极不愿意支付的中间人利益,这样的贸易方式一直延续到他们能够直接与中国通航进行贸易。1750年前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商人就已经掌握了航海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筹集到了必要的资本,他们自己也试图进行这种直接航行。

1 7 5 1年、1 7 5 3年和1 7 5 4年,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和威廉姆·艾伦(William Allen)分别派出他们的“Argo”号商船执行了三次独立的航行尝试,试图寻找可以直达中国的航线。这样的尝试激怒了英国当局,并对他们这种行为进行了残酷的打压,因为英国政府知道,如果这样的航线一旦被北美的殖民打通并开展了直接的贸易,那英国当局的中间利润就将归于零,这对英国政府来说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只是因为三次航行的尝试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双方的矛盾才没有完全激化,因为这些美国人既没有找到可直达中国的西北通道,也没有建立起可与中国进行直接贸易的方式。直到30年后美国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并完全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美国才有了与中国进行直接贸易的条件。②

这期间,在中美海上贸易航线的探险中,有几件值得一提的事件。1776年,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多次试图通过在北美太平洋沿岸航行寻找西北航道。库克的航行探险,引起了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浓厚兴趣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因为富兰克林非常清楚,这样的航行探险对美国的商业贸易有着非凡的意义。

在1782年,曾与库克一起探险的美国海员约翰·雷亚德(John Ledyard)返回北美之后,写了《Journal of Captain Cook "s Last Voyage》一书,该书一出版,便成为当时波士顿和纽约商人广为流传的读物。在这本航行日志的记载中有两点特别引人关注:第一,西北航道并没有在太平洋沿岸航行探险中找到,如果要通过水路与东亚进行贸易,就只有利用好望角或好望角周边的传统航线。第二,从美洲西北海岸的印第安人那里用6便士的价格就可以购得毛皮,将这毛皮转手卖给广州的中国商人却能得到相当于100便士的收益,而中国的茶叶、生丝、瓷器在当地采购价钱也非常便宜。该经营链以皮毛作为起始,以茶叶、瓷器等作为终端,可为西方市场提供成本极低而需求量又极大的中国商品,因此这是一项有着巨额利润的贸易,非常值得开展。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面向世界的开放思维、精准细致的成本核算、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现代商业文化和运作模式的诸多要素在18世纪末就已经被西方人所掌握。③

约翰·雷亚德(John Ledyard)是库克船上少数几个美国人之一。他返回美国之后,主动与美国的多位商人联系,试图寻找合作伙伴,并主张用毛皮等当地土特产去换取中国的茶叶、生丝和瓷器。雷亚德还曾给美国时任外交部长约翰·杰伊(John Jay)写信,建议派船前往中国,大胆地去寻求两国的贸易商机,从而帮助美国摆脱经济困境,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约翰·杰伊的赞同。1783年5月,美国最高财政监督官兼商人罗伯特·莫里斯(Roberto Morris)表示对这项贸易策划非常感兴趣,并积极地寻找志同道合者,最终罗伯特·莫里斯凭借自己亦官亦商的特殊身份,和威廉姆·杜尔(William Duer)、纽约的丹尼尔·帕克(Daniel Parker)以及约翰·霍克(John Holker)一起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并共同筹资12万美元,购置了一艘载重量约360吨的大型木质帆船,取名“中国皇后”号(The Empress of China),携带了当地大量的海獭毛皮以及人参等物品,于次年开始了驶往中国开展贸易的征程。这批货物中之所以还有人参,是因为英国人已经与中国成功地交易过这种草药。之前,在奥尔巴尼的荷兰人曾经和印度人交易“五金件、小饰品和朗姆酒”,并在马萨诸塞州的斯托克布里奇附近的小山丘上种植人参,他们以赚取5 0%利润的价格卖给英国东印度公司销往中国。因为中国人高度认可这种草药不仅可以大补身体,还是一种壮阳药,因此在中国也很有市场。

在“中国皇后”号为首航中国正紧锣密鼓作准备的时候,美国另一艘商船——波士顿的“哈里特”号(Harriet)已于1 7 8 3年12月携带着大量的人参启航前往中国了。然而,“哈里特”号的这次航行并没有到达中国,因为路途的遥远、海航的艰辛,以及对中国市场商机的莫测,使包括船长在内的“哈里特”号全体船员的意志产生了动摇。当这艘商船满载货物绕过好望角时,遇到了一艘正从中国返航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听了英国船员渲染的近乎恐怖的海航介绍,“哈里特”号船员们再也不想继续坚持了,于是他们以1磅人参换取2磅茶叶的价格和英国人做了一笔买卖,从而失去了首航中国的机会。

二、1784年以后的中美陶瓷贸易

1783年9月3日,英国与美国签订了《巴黎合约》,正式承认美国独立。此时的美国作为一个刚刚独立的国家,在庆祝胜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国内所面临的各方面困境。美国正式独立后,英国为了展开报复,对美国开始实行贸易禁运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不仅使得英国对原北美的十三个殖民地禁止了一切贸易,而且要挟其它的英殖民地国家禁止美国船只驶入。为避免与强大的英国发生冲突,面对英国的淫威,包括欧洲在内的不少殖民地国家都选择了屈从,对美国避而远之。因此,在独立战争结束的第二年(1784年),为了摆脱困境,美国政府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独立开辟中美贸易航线。

1 7 8 4年2月2 2日,暨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生日当天,“中国皇后”号商船(如图)从纽约启航,美国对这次远航十分重视,船长由具有丰富航海经验的专家,独立战争时期曾任海军上尉的约翰·格林(John Green)担任,货物管理员则是由精通经贸业务的专家,独立战争时期曾受到华盛顿嘉奖的山茂召(Samuel Shaw)担任。“中国皇后”号承载着美国政府的重托,远涉重洋,历时6个月,于8月23日抵达澳门,并于8月28日抵达广州黄埔港,成功地完成了从美国到中国的首次直航。全船43人共同见证了此次航行,山茂召在“中国皇后”号商船抵达广州黄埔港时,在港口鸣炮13响,并升起了一面美国国旗,该举动代表着由13个州组成的美国向华夏帝国致以敬意。此次航行,使得中美两国打开了通途,开始了中美之间的直接联系,开启了中美贸易交流的先河,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中美两国之间只能间接通商的历史。④

18世纪晚期,欧洲各国的制瓷业逐渐发展起来,大部分国家生产的瓷器基本能够满足本国老百姓的日常需求,而此时中国瓷器的质量和工艺都不见明显提高,已经不足以吸引欧洲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欧洲国家来华采购瓷器的数量逐年减少。而随着美国的独立,这时广州十三行的瓷商正好将瓷器贸易转向了美国。

根据“中国皇后”号商船船员莫里纽克兹(Molineux)航海日志记载,“中国皇后”号的首次航行,运入中国的货物有:人参473担、棉花361担、毛皮2600张、胡椒26担、铅476担、羽纱1270匹(总价值大约为白银13644两)。该商船在广州逗留的4个月期间,美国人将运来的所有货物销售一空,1784年12月27日又将从中国商行购买来的2460担红茶、562担绿茶、962担瓷器、21担肉桂、24担棉布、490匹丝织品(总价值大约为白银71767两,为原成本的5倍多)装船启程返回美国。⑤除此之外,广州官吏为了感谢美国政府并祝贺新航线的开通,还特意赠送了两匹绸缎给美国政府。据莫里纽克兹核算,此次越洋航行总投资大约为12万两白银,除去包括人力成本、海上往返及在广州的各项直接和间接费用,获得纯利润为30727两白银,超过投资总额的25%。

1785年5月15日,载满中国货的“中国皇后”号商船返回到纽约。当时码头上站满了前来欢迎的人,船长格林再次鸣响了13响礼炮,以此向13个州组成的美国政府报告并纪念这次长达15个月的伟大航行顺利结束。由于美国的贸易长期受控于英国,美国人一直很难直接买到海外的货物,这其中就包括仰慕已久的中国瓷器和茶叶、丝绸,因此“中国皇后”号抵达港口之后,船上的中国货物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参与此次首航贸易的商人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从而导致更多的美国商人把目光转向中国,并在全美掀起了一阵“中国热”。在巨大利润的吸引下,美国几十吨、上百吨直至数百吨的木制商船纷纷扬帆驶向中国广州,甚至就连只能搭载5人的小帆船都跃跃欲试想到中国来进行贸易。1786年“中国皇后”号再次驶往广州,并运走了包括青花、广彩在内的大批中国瓷器,同年塞勒姆的“Great Turkey”号和费城的“Canton”号也驶达广州,1787年费城的“Arons”号和“Asia”号又相继抵达广州。根据当时的资料来看,从1786年至1833年,美国共有1104艘船只抵达中国,平均下来一年就有20多艘,这数量占到了英国来华船只总量的4 4%,这比其它欧洲国家来华船只总数的4倍还多。到了1 9世纪中期,美国的对华贸易总额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排名仅次于英国。⑥

虽然欧洲各国与中国开展贸易比美国早,但是中美开始直接通航进行贸易之后,贸易量很快就超过了除英国之外的其它欧洲国家。根据罗伯特·沃恩(Robert Waln)的记载,1798末至1799年初,先后就有5艘商船从广州共载运瓷器1 1 8 7箱驶回美国。1 8 1 5年以后,中美的瓷器贸易再次达到高峰。其中在1 8 1 6年约翰·雅各布·阿斯特(John Jacob Astor)的一张瓷器订单中就可以看到,列出的仅青花茶具、咖啡具套装就有265箱、加上可自由组合的单件茶具600箱、各种类型混合的瓷器102箱,总价值达数万美元。1817~1818年,美国“Caledonia”号商船从广州运回大批量的瓷器,仅仅罗伯特·沃恩(Robert Waln)、约翰·雅各布·阿斯特(John Jacob Astor)和威廉姆·史密斯(William Smith)3位商人就从这批船货中购买的瓷器就超过了3000箱。⑦

19世纪初期,纽约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商品在美国的集散地,一些从美国其它港口出发驶往中国的船只,在返回美国时都会驶往纽约,将带回的中国商品在此卸下,然后经陆路分销到美州各地,因此纽约也变成了中国商品的最大销售市场。纽约当地的报纸也会定期发布商业信息,以配合这些商品的销售。

猜你喜欢

航行瓷器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到慧骃国的航行
海洋美景
第六章 邂逅“胖胖号”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潜艇
贸易统计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