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利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
2019-03-26周媛
周媛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开启学生思维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成功地上好一堂课。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电教媒体 导入新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139-02
一、以旧联新
在投影片设计上找准新旧知识联结点,因情而异采用不同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计算出两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学生无法做到。趁热打铁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以上既温故而知新,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对知识的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趣导学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状态,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如教《循环小数》时,为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老师制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将此片映出后让学生观察。学生找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变化的规律。老师顺水推舟:按一定顺序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现象叫循环。日常生活中有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这样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具体的实物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
思维都从问题开始。导入新课时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学生1: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学生2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肯定了同学后又提出新问题:“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学生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学生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的探求。
四、引导探究
悬念具有强烈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设置悬念应精、新、奇,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如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提问:“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老师没有把现成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個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令人耳目一新,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五、引导观察
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如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形状是三角形。然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颜色、材料各不相同。但形状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诚然,导入形式远不止这些。关键是要掌握因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南美静.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2):53.
[2]李国娥.利用电教媒体做好新课导入[J].江西教育,2007,(12):27.
[3]胡胜宇.利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的好处[J].教育与管理,2014,(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