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印育一方人
2019-03-26崔景刚
崔景刚
摘 要 篆刻艺术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深度挖掘篆刻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教材;立足课堂普及篆刻艺术文化,走访篆刻名家和博物馆藏等,拓展篆刻学习空间,开展篆刻学习实践;通过作品展示、现场表演等,开展丰富的篆刻艺术文化活动。以篆刻艺术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师生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实现更好的成长。
关 键 词 校本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篆刻艺术;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3-00-03
宁波市第七中学创办于1947年,始名“鄞县私立大中中学”。70余年栉风沐雨,学校秉承“大中”之教育追求,践行“德正志远,敏学慎思”的校训,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师生成长。伴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贯彻落实,学校依托地方篆刻艺术文化资源,探索构建篆刻艺术文化课程,走出了特色文化兴校之路。
一、印承古今:开发篆刻艺术文化教材
“小小一方印,千年中华情。”追溯百年篆刻史,宁波拥有无数篆刻名家,赵叔孺、马衡、潘天寿、秦康祥、张鲁庵、朱复戡、沙孟海、周节之……其作品以高超精湛的艺术造诣流芳百世。篆刻艺术自古便深刻影响着宁波人的生活,融入了宁波人的血脉,这些都成为学校篆刻艺术课程的文化宝藏。
学校依托宁波当地深厚的篆刻艺术资源,成功申报“中国印”专项课题,吸引了众多教师的研究兴趣。老师们一起深入了解宁波篆刻文化资源,追溯篆刻艺术发展史。篆刻艺术,即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质材之上雕刻的艺术,作为始于殷商的国粹之一,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厚重的文化传统。它集中国书法、印学学理等诸多元素于一身,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博大精深的审美精神与审美情感,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质。
基于对篆刻艺术文化的理解和思考,学校开发了《中国印》校本教材。教材由八个章节组成,包括篆刻概述、篆刻的文字与篆法、印章的材质与印钮、篆刻艺术的技法、篆刻的边款、肖形印的欣赏和刻制、印屏的设计、数字篆刻作品设计解析等。教材设计坚持作品赏析与技法知识并重,主要以图例形式展开。
教材开篇先介绍印章的分类和篆刻流派,而后从篆刻作品欣赏开始,介绍篆刻的文字与印化、书写,印章的材质、形制和雕刻,以及篆刻的工具、用刀和步骤、章法、临摹和创作,边款的欣赏、刻制与拓制。由此,直观展现篆刻的印稿设计、上石、镌刻、修改等过程,再现篆刻技法的真实状态。教材在最后介绍了在古代玺印中别具一格的肖形印的欣赏与刻制,以及印屏的设计制作。教材在内容选编上,回应信息化时代特点,呈现了印钮雕刻、印屏制作、数字雕刻等篆刻艺术的新发展。这一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尝试活用数字技术创作篆刻作品,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了解篆刻艺术、爱上篆刻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希望通过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篆刻艺术及其基本技法,感悟“中国印”所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真切感受篆刻艺术的创造过程,从这一传统艺术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中,感悟篆刻名家的创造精神和传统美德,从而获得精神滋养,在传承与弘扬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增强文化自信。
二、印刻乾坤:创新篆刻艺术文化课堂
小小一方印承载着千年中华情,方寸之间汇聚了中国人的精气神和生活追求。篆刻艺术文化课程追求以篆刻艺术的平正严谨,蒙养学生博大气象和平和高雅的气质,提高其审美眼界,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恪勤弘毅、修养道德、达己至善的品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走进广阔的艺术空间展开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其技法创作,不断感悟和理解这一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瑰宝的价值,并将其融入自身的生活世界。
1.立足课堂普及篆刻艺术文化
学校制定了先普及后提高的创建思路,在课程实施的初级阶段主要以班级为授课单位,重在普及篆刻艺术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篆刻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基于此,学校立足教材,设计了常规篆刻艺术教学流程:即创设情景、展示作品——交流分析、鉴赏评价——主体参与、探究体验——作品评析、总结提高。
每次教学前,教师都会根据课题精选篆刻作品,以直观展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印的线条特色时,教师用大屏幕呈现了三幅典型作品“日庚都萃车马”“东郡守丞”及陈巨来的元朱文印,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爆炸式、铸造式、枯藤条式、润泽式、棉里裹铁式线条,以及颗粒状态式线条的线形、线质,由此营造了强烈的美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课堂学习则注重通过交流分析、鉴赏评价,鼓励学生主体参与、探究体验,通过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力。中国印章艺术有着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古印可谓汗牛充栋。我们选择了不同年代、风格的代表性印章展示给学生,如先秦时期的古玺大开大合、秦印多界格印文自然、汉印的平实浑穆、唐宋官印的蟠曲,引导其从篆法、章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学生认真赏析,区分不同时期的印章风格,鉴别不同时代的印章特征,鉴赏审美能力自然得到了提升。在教学中,学生对“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据此,教师在直观演示和精讲技法之后,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尝试,体验篆刻刀与石碰撞的乐趣,在实践中深刻感悟传统艺术的魅力。
作品评析,首先既是一种“自我欣赏”,又是一种“自我检查”。我们鼓励学生在完成作品創作后,先“自我欣赏”“自得其乐”,用这种享受激发艺术情趣,增强学习信心。而后,由教师和同学分别进行评析。教师评析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如“你握刀的姿势很好”“印稿写的不错,这里改动一下是否会更好”,在肯定学生成绩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学生评析通常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同一内容、某一临摹作品或命题创作的作品,让学生做比较分析。借此,让学生不断提高“眼力”,对篆刻技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走访探源拓展篆刻艺术学习空间
宁波本身便拥有众多篆刻大师和丰富的篆刻艺术馆藏资源,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篆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于是,学校带领学生走访篆刻名家故里和宁波当代名家,走进篆刻艺术馆藏,探寻篆刻之渊源。在更加广阔的文化艺术世界中,拓展视野,获得更丰厚的文化滋养。
例如,学校篆刻社团走访赵叔孺、沙孟海等篆刻大家的故居,探究地方文脉渊源与延绵的意义;走进西泠印社,在中国印学博物馆现场篆刻,得到了刘江、吴莹等篆刻名家的指点;走进市篆刻艺术馆,欣赏篆刻家高式熊精劲的浙派印风原作,开阔眼界;走进市博物馆,著名收藏家秦康祥藏品陈列室,以及历代玺印、明清篆刻、竹雕作品及扇骨收藏,让学生深深感受到藏家对祖国和家乡的拳拳之心;走进鄞州印社,学生意外地看到家乡出产的大松印石,对家乡人杰地灵有了亲身感受。
三、印泽流芳:拓展篆刻艺术文化活动
学校将作品展示视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和课程资源,精心策划了多种形式的篆刻艺术文化活动。小小一方印,不仅展示了学生的篆刻文化艺术学习成果,激励着学生自信成长,而且成为了七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1.以作品展示激发传统文化学习热情
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学校积极为学生提供展示作品的平台。如在校园网、校报、校团刊、校宣传窗,开设篆刻作品展示专区;将学生的中国印作品制作成书签,送给师生家长和来访者;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中的作品,先进行校内展览,再送去参赛;篆刻文化长廊更是学生作品的集中展示地。在此基础上,学校建设了300余平方的篆刻艺术馆,展示名家和学生的篆刻作品。在带给师生和家长形美、情美、意美、境美的精神享受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艺术的热情。
同时,学校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各类展出,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例如,学校“组团”参加首届全国课程资源博览会,学生的篆刻作品获得了与会的湘版美术教材编委会专家的肯定。在教材改版时,学生作品还入编湘版美术教材。在篆刻中,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涌现出一批“小篆刻家”,篆刻作品多次在教育部、省教育厅举办的艺术展演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俞秋融同学在英国剑桥大学求学期间,怀着对篆刻艺术的热爱,开办了篆刻课,为中国传统文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2.以篆刻表演增进传统文化理解
篆刻表演是校园艺术节的重头内容。篆刻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用自己的创意,现场为观众展现篆刻艺术的文字美、线条美、构图美、刀法美、意象美。赏心悦目的篆刻艺术表演成为校艺术节上一抹夺目的风景线,在场师生仿佛置身于高雅的艺术文化创造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感悟。
学校鼓励学生走出去,参加各类现场篆刻活动。如中国印学博物馆举办的宁波杭州两地中小学生书法篆刻交流现场创作活动,我校学生俞秋融作为两地学生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刘江、吴莹等专家现场进行了指导、点评,使学生获得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3.以名家引领激发文化传承情怀
名家进校园活动,也是学校篆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这一活动,我们希望能让学生在与名家零距离接触过程中,感受他们高超的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他们为人、治学的精神。
学校先后邀请浙江省多位篆刻名家走进校园,通过篆刻讲座、作品点评、创作示范等活动与学生互动。篆刻名家还讲述了老一辈宁波印人的故事,带给学生一场场精神盛宴。例如,张鲁盫之自制印泥、刻刀的艰苦探索深深感染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真创新精神;他集拓成谱了《秦汉小私印选》《何雪渔印谱》《横云山民印聚》《松窗遗印》等名印佳谱,并无私借给同行或主动送至后辈家中,去世后,他留下遗嘱尽举所藏捐赠西泠印社的事迹,更引发了学生探讨乡贤情怀,向篆刻艺术前辈学习的热情。
“中国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的不仅仅是篆刻艺术本身,更是切身经历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教师而言,也获得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课题“中国印校本課程的建构与实践”荣获宁波市艺术教学成果一等奖,宁波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书法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见证并激励更多教师走上专业发展之路。篆刻艺术文化课程成为了七中的一张靓丽名片。
(作者单位:宁波市第七中学
浙江宁波 315041)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