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传纸条:提升学生班级归属感的方法
2019-03-26虞舒情
虞舒情
摘 要 “师生互传纸条”是老师和学生在纸条上写下想要向对方说的话,并进行传递的非面对面交流方式。活动运行之前,要在科任老师支持、活动规则与原则、意见征求和活动宣传等方面做充足的前期准备;而后选取一节班会课进行启动仪式;正式运行过程中,视情况由教师或学生主动发起“纸条互传”。实践表明,“师生互传纸条”能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提升学生学业成就感,实现班级民主管理,从而增强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其优势和不足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改善。
关 键 词 师生互传纸条;师生关系;归属感;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3-00-04
陶行知说:“真的集体生活,必须有共同目的,共同认识,共同参加。”[1]对于班集体生活而言,表现为每位学生有较强的班级归属感。班级归属感,指学生将自己与班级联结起来,感觉自己被班级接受和认可,是学生与班级之间关系密切的反映。[2]提升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可遵循“3C”(connect, capable, contribute)原则,即让学生积极与他人建立联系,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让学生为班级做贡献。[3]在班级管理中“师生互传纸条”,主要是老师和学生在纸条上写下想要向对方说的话,在课前或课后将纸条直接交给对方或采用更加隐秘的方式(如将纸条夹在每日上交或发放的作业本中)进行传递。这种非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能够落实“3C”原则,改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学业成就感,并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从而提升学生的班级归属感。
一、“师生互传纸条”的实施背景
“师生互传纸条”的实施,以马斯洛(Maslow,A.H.)需要层次理论为理论基础,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并致力于满足、提升学生班级归属感的现实需要。
(一)需要层次理论的驱动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归属感属于人类动机生活组织中的基本需要。[4]归属感等基本需要的满足,能进一步推动仁慈、慷慨、无私、宽宏以及其他诸如此类品质的形成。[5]这为“师生互传纸条”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本方向。
(二)国家现行政策的号召
提升归属感,是国家对小学低年级教育提出的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6]因此,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帮助学生提升班级归属感,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三)教育现实需要的满足
不可否认,在当今学校教育中仍有部分教师仅重视班级学生的学习,未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没有意识到班级归属感对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班级归属感的缺失,会使部分同学成为沉默寡言的“隐形人”、对人对事漠不关心的“局外人”、自暴自棄的“可怜人”以及沉迷网络的“虚拟人”。[7]因此,提升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势在必行。
二、“师生互传纸条”的实施过程
在以往的实践中,不乏教师通过纸条与学生交流的案例。例如,有教师利用纸条鼓励考场上情绪崩溃的学生[8],教导调皮捣蛋的后进生[9]等,多是教师给学生递纸条而未涉及学生给教师传纸条。同时,这些案例往往是叙事型表达而未涉及对“师生互传纸条”活动的结构化规划。它们虽然“为教师理解相应的方法和效果提供了生动的资源,但理论意蕴则显单薄”[10]。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师生互传纸条”进行系统设计,进一步规范和推广此类行之有效的活动。
(一)前期准备
“师生互传纸条”活动的步骤虽较为简单,但需做好充足准备。前期准备包括获得科任老师的支持、明确活动原则与规则、意见征求和活动宣传等。活动要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整个教师共同体的协作参与。班主任要提前向每一位科任老师传达“师生互传纸条”的初衷及操作要求,力争获得他们的认可与支持。
“师生互传纸条”活动承载着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这一过程要遵守简便性、及时性和保密性原则。简便,即纸条传递过程要方便、快捷,没有固定的传递形式,只需确保交到对方手中;及时,即要求老师或学生收到纸条后及时回复,保证交流的时效性;保密,则要求纸条上的内容只有写纸条和接收纸条的人知道,是仅属于两个人的“秘密”,且传递过程尽量不引人注意。规则则是原则的具体化(具体见下文),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师生互传纸条”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师生都是平等的个体。因而,在活动正式开展之前,教师要广泛征求学生意见,使其参与到活动的准备过程中来。互传纸条在学生之间很流行,但是“师生互传纸条”还少有应用,学生可能存在一定戒备心理。为消除学生顾虑,活动前期可以在班级宣传角张贴宣传海报,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启动仪式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并积极参与这一活动,教师可选择一节班会课开展启动仪式,向学生正式介绍活动的参与方法和规则。“师生互传纸条”活动的规则见图1。
(三)正式运行
启动仪式之后,班主任给每位学生发一张便签纸,鼓励学生给班主任和各课任老师主动传递纸条。师生互传纸条可以由学生或老师主动发起,视具体情况而定。实验中,一两个月内教师就收到了近百张纸条。学生从小心翼翼到逐渐敞开心扉,开始积极参与活动。
1.教师主动给学生写纸条
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因不善于与他人交流,比较封闭自我,在班级中逐渐边缘化,严重缺失班级归属感。这些学生可能不会主动给教师写纸条,需要教师“主动出击”。如此,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意识到自己在班集体中并非不受人关注,提升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具体案例见表1。
2.学生主动向教师传纸条
在活动过程中,有不少学生主动向老师传纸条。学生或是向老师请教学业上的问题,或是倾诉最近遇到的开心或烦心的事情,或是提出自己对班级管理的意见或建议。这说明只要有一定契机,学生会主动参与到和谐班级建设中来。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对提升其班级归属感尤为重要。从表2的案例可见,学生归属感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内心想法得不到充分表达,在学校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得不到疏解。师生互传纸条活动能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界进行互动,从而逐渐对自己的班级角色产生认同,提升班级归属感。
三、“师生互传纸条”的实施效果
从目前的实施效果来看,“师生互传纸条”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很好地体现了“3C”原则,提升了学生的班级归属感。
(一)connect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真诚与学生沟通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活动中,各课任老师都给予“师生互传纸条”高度赞赏。语文老师反映,活动实施后,许多同学都非常积极地与她交流,使她了解到许多课堂教学情境中无法体现的情况。而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一活动创造了与老师平等交流的平台,给他们写纸条的老师就像是有经验的“老朋友”,这有助于学生学会积极与他人建立联系。
(二)capable提升学生学业成就感
对学生来说,学习是在一定条件支持和环境影响下,不断体验新知识,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同伴互助,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取得进步。上文中,小文同学通过纸条向陈老师承认错误后,又积极求教。根据陈老师的建议,小文举一反三,掌握了该类型题目的解答方法并分享给其他同学,在帮助他人同时,提升了自己的学业成就感。
(三)contribute参与班级的民主管理
有效的班级管理不应只由教师扮演权威的角色,学生只充当配角,而应由师生共同营造民主氛围 ,让学生有机会为班级做贡献。通过“师生互传纸条”,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对班集体的发展提出看法,这是实施民主班级管理的必然要求。比如,有学生通过纸条向班主任表达了在班级空白墙壁上开辟“古诗园”的建议。在“古诗园”试行的一周时间内,该同学每天都积极在“古诗园”分享一首古诗,借此陶冶班级同学的性情,体现了较强的班级归属感。
虽然“师生互传纸条”活动获得了师生的高度评价,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对老师而言,“师生互传纸条”增加了工作量。尤其是活动推行后期,学生放下心理戒备后,有的老师每天都会收到十张左右的紙条。这不仅增加了老师的负担,还影响了回复纸条的及时性。同时,师生互传纸条可能会引发学生之间的“攀比之风”,使学生以收到老师的纸条为“荣”,未收到纸条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老师对自己不够重视的想法。
目前,“师生互传纸条”活动主要是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以此提升学生的班级归属感。但在小雨同学的案例中可见,“师生互传纸条”也能帮助学生改变不良习惯,据此可以进一步深化该活动在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方面的作用。“师生互传纸条”的多重功能,有待今后继续拓展和深化。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育才学校创办旨趣[M]//陶行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69.
[2]阳泽.论学校归属感的教育意蕴[J].中国教育学刊,2009,(7):31-34.
[3]Albert,L.Cooperative Discipline Teacher's Handbook[M].Minnesota: American Guidance Service, 2003:13.
[4][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程朝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69.
[5][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程朝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7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212/t20121211_145679.html,2012-12-11/2018-10-18.
[7]王秋芳,王鹏.关注"班级边缘人"——初中生班级归属感的缺失与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0):55-57.
[8]邓公明.我给学生递纸条[J].中小学德育,2016(6):75-75.
[9]陈敏.神奇的纸条[J].班主任之友,2009(3):45-45.
[10]曾文婕,卢婷婷,周婷.新世纪我国小学班级管理方法开发的现状与展望——基于2001—2010年《班主任》杂志的文献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1(10):40-45.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