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
2019-03-26
“张书记您好,我叫曹思肖,是清河村新来的大学生村干部。”“欢迎你,以后工作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找我。”这是我和张希良书记的初次见面。那时候的我怎么也没想到,这个皮肤黝黑、身材胖胖的村支书竟会给我的人生带来如此重大的影响。
朴素如他,只有几件衣服,不论什么季节,他都能换来换去穿一年;脚上,始终是那双沾满泥土的胶鞋;平日里的他,最喜欢吃的就是米汤泡饭和咸菜;他家里那台电脑,是我记忆里最老式的那种,已经卡顿得很难用了……听周围乡亲说,张书记早年家庭条件不好,吃饭都成问题,如今生活好了,书记却仍然保持简朴的生活习惯,吃穿用度都是能省就省。
好学如他,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在发展清河村这件事上,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和创新。我到清河村一年,见证了张书记奋力发展集体水稻种植、成立清农建筑公司和专业合作社的全过程。他看到莲花白行情好,就向外地的莲花白大户虚心请教,积极引进种植;听到同事提议栽种桑树发展果桑产业,在了解情况后,他二话不说就拿出自己的钱购买了树苗,支持村里发展这个项目。
面对什么都不懂的我,张书记一直很有耐心。工作上,他不厌其烦地教我处理各种事务,一遍一遍地带我下村熟悉道路,一次一次地给我介绍农作物的品种……我工作上碰到问题,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帮我解围。生活上,他就像一个亲切的长辈。我平时回镇里不方便,他就主动邀请我到家里吃中午饭;担心我没有住的地方,他还专门单独留了一间自家的卧室给我;夏天每次巡河,他都会叮嘱我换上长裤子,防蚊子叮咬。
“书记,您好好保重身体,我们都等着您回来呢!”“要得,我现在感觉好多了,过几天肯定就能出院了”……张书记这次生病,没有一个同事知道真实情况——就连他到重庆主城动手术,我都以为只是小手术,最多一个月就能再见到他。不曾想,在荣昌区人民医院那次探望,竟是我和他见的最后一面。2018年12月22日,冬至,晚上8点,我接到他去世的消息。那一刻,我以为我听错了,以为是在做梦——我们的领头雁、顶梁柱,我每次工作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人,他怎么会离开?那个坐在我对面办公桌、不停接打电话和安排工作的人,他怎么会离开?那个即便嘴上喊累,但一遇到事情就立即冲上去的人,他怎么会离开?一个,两个,三个……电话接踵而至,总是那句话“张书记走了”。最后我终于意识到,那位爱开玩笑、待我如师如父的张书记,真的永远离开了!
我眼前仿佛还能看见修建新办公室时,他忙前忙后指揮施工的样子,能看见大夏天他骑着三轮车拉来一车又一车秧苗挥汗如雨的样子,能看见一起巡河时他一步一步踏在泥土里的脚印,能看见谈到清河村发展时,他眼中充满希望和斗志的样子,还有他每次午饭后躺在椅子上鼾声如雷的样子,拜访村民时他满脸亲切笑容的样子……还记得,有一次和张书记站在田里,望着满眼成片刚引进种下的莲花白,张书记激动地说道:“今年如果收成好,明年就带领大家一起种!”那一天,我们共同憧憬着清河村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的时候。
张书记,您知道吗,今年莲花白收获了近万斤,最大的一个就有8斤;张书记,您知道吗,您提议修建的残疾人厕所已经修好了;张书记,您知道吗,我们一起动手栽下的桑树苗已经发芽了……
张书记,可是您怎么缺席了啊!
我知道,您是一个很乐观的人。如果我哭,您肯定会说“哭啥子嘛,没什么大不了的”。张书记,这份坚强是您教我的。请您放心,清河村还有我,还有我们!那些您未实现的梦想、未做完的事情,我们都会一一达成。您累了一辈子、忙了一辈子,这次就好好休息吧,“接力棒”我们接下了,也会把这份初心一直传递下去,把这份使命一直接续下去,不负您,更不负清河村的百姓!
——龙集镇清河村大学生村干部 曹思肖
我的记忆,仍停留在我即将休产假前。张书记提醒我,7月生产一定要注意不要中暑。我本想上班后告诉张书记:我一切顺利。如今,却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得知张书记因病去世,我简直不敢相信,再三确认之后,才接受了这个现实,脑海里张书记工作的身影就像播放幻灯片似的浮现。张书记是好书记呀!担任书记的十余年里,张书记的好都呈现在了村民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里;张书记是好党员呀!入党16年,张书记的好体现在了清河村日新月异的变化里;张书记是好干部呀!十数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张书记的好都深深刻在了龙集干部群众的心里。
——龙集镇机关干部 谭晓娟
张希良走了,就这样两袖清风地离开了他钟爱了一辈子、服务了一辈子的工作岗位,离开了他关心和牵挂的群众。他对自己“抠”,对群众却很大方,他永远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新时代优秀村干部、什么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地基上的“钢筋”!我们缅怀张希良,是为了从他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去完成张希良未完成的事业,让张希良“钢筋”精神开花结果!
——龙集镇机关干部 何熙
张书记是一个“心中有党、心中有责、心中有民、心中有戒”的好书记。他做到了在政治上讲忠诚、在组织上讲服从、在作风上讲纪律,沉下身子,脚踏实地,让广大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他们村“两委”班子不懈奋斗的目标。
——龙集镇机关干部 王勇
回想张书记种种过往,他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停留在我的心间。我初到龙集就被安排到清河村驻组,第一个接触的村干部就是张书记。个子不高,皮肤很黑,有点胖,看着挺严肃但是笑起来却特别亲切——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作为一个才毕业的大学生,我突然从“象牙塔”来到田间地头同老百姓打交道,本来就有些“本领恐慌”。而且我还不是本地人,有些老人讲的话我也听不明白。幸亏有张书记带着我去熟悉村情,教我如何同老百姓打交道,是他让我认识了基层干部到底是如何开展工作的。每次看到他总能将群众纠纷顺利化解,我就觉得他特别厉害,他是我工作中的第一个榜样。突闻张书记去世的消息,我是非常吃惊的,这样一个平时看起来总是充满干劲的人,突然就离开了我们。清河村的集体经济才刚起步,他对清河村还有很多计划没有实现,我想他离开的时候应该是充满牵挂的。但是,我想对他说,张书记您放心吧,现在清河村有了更多的年轻人,大家都会继续挑起村里发展的担子,用您教授给我们的品德、知识和能力继续前行,清河一定会越来越好。
——龙集镇清河村书记助理 刘嘉琳
“张书记,你的健康证还有十多天就要到期了,要记得去换哟。”“要得,我最近搞不赢,这几天天气可以,我要忙到收再生稻,忙完了就去办健康证。”谁曾想,这次对话,竟成了我和张书记的最后一次对话,他是真的累了……
——龙集镇机关干部 陈静
忙碌的张书记就这样停下了脚步?听闻张希良书记病故的消息,我简直不敢相信,怎么可能!那么开朗、敬业的一个人,怎么说走就走了?不就是去看个病、住个院吗?但这却已是无情的事实。回忆张书记,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忙。跟他交流工作,要先“预约”,不然就找不到人。一次,我跟他开玩笑说:“张书记,你可以配个秘书了,我们也好联系你。”到镇党委、政府开会以后,让他在机关食堂吃个便饭,他总说“太忙了,有人等起的”,就匆匆而去。是啊,他确实太忙了,党务村务他要忙,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他要忙,解决土地撂荒问题他要忙,哪里发生纠纷、需要调解了他要忙……他经常是忙了大家,忘了小家,他自己的工程队很少有时间去打理。张希良书记被评为市劳动模范,本可以每年参加旅游考察和健康体检,但他总说“哪有时间去哟”。没想到,忙碌的张书记以这样的方式停下了脚步,我十分感伤。想念您,我们的张书记!
——龙集镇机关干部 杨礼福
张书记住院以后,我见过他两次。第一次是在2018年11月19日,在荣昌区人民医院,那时他刚刚住院。当时,他的精气神都很好,还说住院最多一个星期,没啥子事了就回来,党员冬训就要开始了。第二次在12月8日,一个周末。那天我值班,下午巡逻途中,我发现张书记的车刚好准备出他家院子。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他还是守信用嘛。于是我马上前去查看。他坐在车上,摇下车窗。我问:“好久回来的?再休养一段时间嘛,村里面有郭主任和何熙在。”他说:“我马上走重庆主城去,做个复查。”然后,他就和家人一起匆匆离去。没想到,这一眼竟成为了诀别。张书记的离去是全镇党员干部的遗憾,是我们事业的损失。他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朴素的为民情怀、无私的高尚情操。他就是一段钢筋、一截钻头、一颗钉子,卯足了劲,一头扎进群众中去。共事5年来,他的力量、精神、为人处事一直在感染我、教育我,我很感激他。张书记,您放心,清河的事业还有我们,清河的党员群众永远和您在一起。
——龙集镇党委组织委员 周浩
张希良书记个子不高,身材有些胖,脸黑黑的,对村民时常笑呵呵的。记得去年夏天里的一天,我和几个同事到清河村找他商量農村卫生厕所改造工作。只见他挽着裤脚,好像刚从田里回到村办公室。当他听了我们在农村卫生厕所改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后,思索一会儿说道:“这个事情好办,也不好办——关键是农户家里缺人手,不好组织。可是为了改善环境,按时完成镇里安排的工作,只有我这个支部书记来承担了。”随后,张书记召开村民农村卫生厕所改造院坝会,联系施工队伍,协调土地……很快,清河村的村民就开始积极参与农村卫生厕所改造。你看,张书记敬业守信、承诺践诺的优秀品质,是不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龙集镇党委宣传委员 黄昌新
清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希良给我的印象就是忠诚老实,注重实干,干得多,说得少。可以说,他把自己的毕身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给村民带来的都是实惠。他自己组建的工程队,给村民建房总是低价格,而质量却是最好的,还经常给家庭比较困难的村民垫钱赊账;他流转村民的撂荒地种上水稻、莲花白,不论收成如何,流转费总是分文不少;他考虑得最多的是解决村民剩余劳动力问题,就地就能挣钱……记得和张书记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去年12月初,就在镇文化中心会议室外面。我问他,最近工作如何?他叹息说,压力太大,干起身体也吃力。哪知就是这次见面,竟成了和张书记最后的诀别。他去世时,元旦和春节即将来临,而我们的张书记还未赶上过个闹热年就走了,他走得那样从容,那样无声无息,但他那憨厚朴实的神情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张书记在天有灵,一定会看到清河全面建成小康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那天!
——龙集镇机关干部 张久明
和张书记一起工作了这么多年,感觉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在。他承包了村里很多撂荒地,每年栽秧子、打谷子的时候,他自己都要同工人一起干活;我们村修人行便道,他也总是在一线,同大家一起肩挑背扛,保证工程质量;村上老百姓难免有产生纠纷的时候,就算是晚上了,别人找到他,他也马上过去调解,从来没得半点怨言。大家都喊他注意休息,注意身体,他总说没得事,他的担子还是挑得太重了啊。
——清河村村主任 郭宗军
初到清河村,我总是听到村民说起张书记,问:“张书记什么时候回来?”那时张书记已经住院。听到这些话,我就很好奇:张书记是一位怎样的人,为什么能让这么多人牵挂?后来村民再说起张书记的时候,我便认真听了听——有困难找张书记,不管自己再忙他总是停下来想办法给解决;有纠纷找张书记,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他都会积极为村民协调;修房子、承包土地都可以找张书记……很遗憾我没能跟随张书记一起工作,但从大家的口中,我了解到了张书记的为人、品质、工作态度,这些都是基层工作中最需要的东西,也是我需要时间来学习、消化、应用的。
——清河村村干部 许祯劲
提起张希良,那真的是个好人。2017年,我们组有几家贫困户要修房子,政府补助的钱不够,贫困户自己家又穷,实在是出不起钱。眼看房子就要修不起了,是张希良组织了村上的劳动力帮那些贫困户修房子,钱不够还自己出钱垫付。这家几千、那家一万,加起来也不是个小数目,再加上施工队的工钱伙食,真的是花了不少的钱。那些贫困户每个月只能还个几百一千的,他不在乎;虽然没挣到什么钱,但看着房子逐渐修起来,他还是很高兴。这个事情(张希良去世)来得真的太突然了,有些人修新房子的钱还没有还完,张希良就不在了。
——清河村村民 吕玉润
以前我们村是个“空壳村”,村里有很多撂荒地。张书记觉得不能让我们村就这样继续荒下去。他开始挨家走访、给村民租金,把那些无人耕种的土地承包起来栽谷子。大多数的地都很分散,收割成本就相对要高一些;有些地,土质不好,不适合栽种,但是张书记都承包了起来。我们告诉他:不好的地就不要包嘛。他却说,如果让这些地继续荒下去,那我们村什么时候才能富起来?他认为自己吃点亏没什么,只要老百姓可以增收、腰包可以鼓起来那就是值得的。
——清河村村民 张怀海
2017年我们村开始修“院院通”便道,才开工,施工队就遇到了许多问题:这家要求把自己房子周围都铺上便道,那家又说别人家的便道占了自家的地……张书记就到老百姓家里做工作:这个便道修来是方便村里所有人的,不是专门给哪家修的,便道修好了大家出行才方便。修便道是了解了大家的情况,征求了大家意见,做好了计划的,今年没有修到的地方,来年我们再修……他经常跑到施工一线,看大家干得辛苦,他还同大家一起挑土,挑预制板铺路,他告诉大家要保质保量地修好路,老百姓走得才踏实。
——清河村村民 张宗玖
张书记总是在想办法,努力增加村民特别是困难家庭的收入。他把村里一些没有工作的人和困难家庭的农户组织到一起,组建了一支建筑队。哪家要修房子了、哪里有什么工程了,只要找到张书记,他就马上安排建筑队干活。很多时候,张书记都是自己垫着材料钱、工程款干工程,他觉得既然他们选择自己,跟着自己干活,那就是相信自己,所以既不能耽误工程进度,也不能拖欠工人工资。他真是一位好书记呀!
——清河村村民 李学文
我爸爸那年痔疮大出血需要转院,老公在外打工,我一个人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去找张书记帮忙。当时他正在开村委会。我找到张书记说了情况,他连会都没开了,二话没说马上拿钱借给我,又陪我一起给我爸爸转院,帮我办住院手续。张书记还是一个实干的人,他并不因为自己是书记就不做事、少做事,而是以身作则带领大家多干事、干好事。每年插秧时,他总是同大家一起走在田间地头,跟着大家一起插秧。虽然他患有风湿,但他却从来不“梭边边”。
——清河村村民 唐孝清
栽秧子、种莲花白,张书记都雇村里的人,给大家增加了收入,为老百姓找了这么多钱。我屋头条件差,张书记就记到心头,栽秧子、打谷子的时候就主动把我叫到,雇我去干活,一天的工钱给得比其他的还要高一点。我老公以前在外打工,离家远照看不到屋头,去年回来找张书记想办法,张书记就说在他那里干活。现在好了,我们一家都团聚到一起,工资给得不低,真的是谢谢张书记。
——清河村村民 王德菊
我们村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对张书记评价都是比较好的,因为他首先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比如说,在修房子这方面,他帮村民们修了不少房子,而且经常给家里比较困难的農户垫钱,质量也很好,大家都比较满意。他从来没拖欠过工人工资,都是干完活当面就把工人工资发了。村上每家办红白喜事,他都把问候送到,但从来都不去吃饭,既跟群众打成一片,又不违反上级对党员干部的要求。现在张书记去世了,大家都很悲痛,失去了一位这么好的书记,这是村里的一大损失。
——清河村村民 张大玉
张书记对老百姓态度很好,我们有事找到张书记,他都是耐心地给我们讲政策,能帮忙绝对没有二话,从来没有跟老百姓说过大话,对大家都很公平,不嫌贫爱富。像我们这种年纪的,出去打工还不一定有人要,也亏得他承包了我们的田土,又组织起建筑队,平时雇大家干点活,还能赚点钱。我们都舍不得张书记啊!
——清河村村民 杜贤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