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2019-03-26
主持人:CQDK全媒体报道组
寻找张希良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河南兰考多名乡村干部座谈交流时强调,乡村处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末端,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乡村干部是地基中的钢筋,位子不高但责任很大。
在这些扎根乡村的“钢筋”中,广大基层党组织书记的角色,无疑就显得更加关键。
对此,习总书记在给宁夏中卫市汪学忠等30位村党支部书记的回信中这样寄语,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和谐,维护农村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需要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你们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承担着组织的重托、党员的信任和群众的期盼,是村级党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角色,责任重大、岗位光荣。
因此,习总书记发出号召,希望广大村党组织书记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工作热情,坚持学习、增强本领,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在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在重庆市荣昌区龙集镇清河村的田野上,就屹立着这样一根“钢筋”。
他叫张希良,是清河村党支部书记。
对这个黑矮、偏胖的农村汉子,龙集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唐志军的“第一印象”尤其深刻。
那是农业税尚未取消的2004年,唐志军到清河村征收农业税。
对此,唐志军甚感“头大”——彼时的清河村,村“两委”带头能力弱,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农村人居环境更是“脏乱差”……一系列“短板”加剧了干群之间的矛盾,导致乡亲们对村“两委”的工作抵触情绪很大。
工作不好做,也得做。
唐志军来到清河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开始做工作。
走进第一个村民小组,他和村组干部挨家挨户说服动员,累得满头大汗,工作依旧举步维艰。
走进下一个村民小组,艰难依旧。
……
当来到清河村3组时,唐志军请时任3组组长的张希良帮忙开展工作。
听明来意,张希良一拍胸脯:“没问题,我们组给你开‘通票!”
唐志军顿时一愣:“别的组都要挨家挨户做工作,张希良却能打‘批发?”
张希良并不是吹牛——接下来一天,他领着唐志军在组里转了一圈,很快完成了征收工作。
从此,张希良给唐志军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老张在群众中很有威信!”
张希良的这个优点,上级党组织也看到了。
很快,张希良被推荐当了村会计,后来又历任村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
从此,组织和群众的信任,变成了张希良肩头不可推卸的责任;组织交办的工作和乡亲们的需求,成了萦绕在他心头的召唤。
从此,他把自己变成了一根深深扎根在清河村大地上的“钢筋”。
在担任村干部的十余年里,张希良几乎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沾满泥巴的胶鞋成了他的“标配”,“冷饭+咸菜”成了他的主食,他家的厨房和客房成了同事们的“食堂”和“宿舍”,他的電话也成了领导、同事和全村乡亲的“热线”。
在这样的忙碌中,张希良的初心与使命,渐渐落地成为清河村5000多名父老乡亲的福祉——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开山辟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又想方设法引进项目、发展村里的特色产业,还倾情民生、垫钱为家庭困难的乡亲修房造屋……原本贫穷萧条的清河村,终于一点点变成了干群和睦、基础齐备、产业初振、社会和谐的新农村。
2018年,张希良被评为重庆市劳动模范。按照政策,他本来可以享受一次免费体检。
领导、同事都劝他去体检,张希良却摆摆手:“做体检要跑到荣昌城——村里事多,我没空。”
从清河村开车到荣昌城只需20分钟。而就是这20分钟,张希良也舍不得留给自己。
没曾想,命运留给张希良的时间却不多了。
同年12月22日,张希良突发疾病,因医治无效溘然长逝,享年53岁。
2019年春节前夕,CQDK全媒体报道组两度走进清河,在农舍与院坝间、在阡陌与田野上、在当地人的口中与心头,寻找和收集张希良的故事,努力还原这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践行初心与使命的人生轨迹。
希望通过这样的文字和影像,能让广大读者明确一个概念:屹立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地基上的“钢筋”,究竟应该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