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破题,后进“逆袭”
2019-03-26王耀东
王耀东
2018年12月5日,江津区石门镇李家村。
晚熟柑橘种植园内,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橘林里,棵棵果树挂满了柑橘,一派丰收景象。
看到这番景象,你很难想象,李家村在三年前还是一个班子不强、产业不振、人心不齐、治理不顺的典型后进村。
“李家坝两头滑,中间剩些干刷刷”,是李家村曾经的写照。
短短几年,李家村何以旧貌换新颜?
答案其实很简单:以党建工作为突破口,激发乡村振兴“红色动力”。
“强班子”激活“两委”领导力
提起李家村的成功“逆袭”,就不得不提两个年轻人——村党委书记莫型森和村委會主任黄长秋。
莫型森是李家村本地人。大学毕业后,他本在石门派出所从事文职工作。后来,组织上希望像他这样有能力的年轻人回村担任村党委书记。为此,他也进行了很久的思想斗争:“毕竟还年轻,缺乏经验,怕自己干不好,同时又很想为村子做些事情。”
同为“85后”的黄长秋,和莫型森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两人初中在同一个年级、睡同一个寝室,高中也在同一所学校,关系情同手足。
大学毕业后,他们分开了几年,却又乘着江津区大力培养和发展“本土人才”的政策东风回了村。在2016年换届时,一个当上了村党委书记,一个被选为村委会主任。
彼时,摆在这对年轻搭档面前的,是一个沉珂颇深的“烂摊子”——有过万户籍人口的李家村,面临着“两委”服务群众能力弱、集体经济弱、农村经济发展弱三大挑战,由此衍生的党群矛盾、社会治理压力异常巨大,不能担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面对李家村这块“硬骨头”,江津区委组织部和石门镇党委决定从基层班子建设入手,分两步激发党建对农村发展的引领作用。
第一步:配强“两委”班子。
“上级党委任命有能力、懂法律、有情怀的莫型森担任村党委书记;同时严格按照选举程序,推荐黄长秋参加村主任选举,并成功当选。”江津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余现兵说。
第二步: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
“在上级党委指导下,李家村依法进行了换届选举,李家村海选又配齐了其他‘两委班子成员、村下属党支部书记、村民组长、网格长等,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6岁下降到38岁,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占比提到高55.6%。”余现兵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莫型森和黄长秋“临危受命”,来到李家村走马上任。
就像一颗投入池塘的小石子——这场对村级基层党组织的变革,很快就在李家村激起了一圈圈不断扩散的“涟漪”。
“建队伍”凝聚党员先锋力
在李家村8组采访过程中,一阵“叮叮当当”的响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循声望去,只见村民莫泽明正在自家顶楼拆除彩钢棚。
好好的彩钢棚,为什么要拆掉?
面对记者的疑问,莫泽明只是笑了笑,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一旁的莫型森接过了话茬:“莫泽明老人不讲条件,带头支持村里的工作。”
原来,在2018年9月初召开的一场院坝会上,村“两委”提出,为改善李家村人居环境,为以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夯实基础,希望部分村民能主动拆除违章搭建的彩钢棚。
消息一出,大家七嘴八舌、反对声迭起。
这时,一句音量不大却异常铿锵的话音响起:“我来带头拆除彩钢棚!”
院坝里瞬间安静下来。
说话的正是莫泽明——为支持李家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有着47年党龄的他主动带头。
这次会议过后,李家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得以顺利实施。
在李家村,像莫泽明这样以身示范、攻坚克难的党员还有很多。
这,正是李家村以党建促发展催生的第二圈“涟漪”——抓住党员这个关键群体,通过激发党员队伍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繁荣、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村党委下设9个党支部,共175名党员。在区委组织部和镇党委指导下,村党委通过推行夯实党员队伍建设‘一个基础,强化服务经济发展、服务村民生活‘两个服务,狠抓院坝会、群工系统、党员民主评议‘三个载体的‘123党建工作法,灵活运用积分管理、党员志愿服务、主题党日等平台,切实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莫型森说。
在“123”党建工作法助推下,原本一盘散沙的党员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开始不断团结在村党委周围、聚合在乡村振兴大旗下,先锋模范作用日益凸显。
“兴产业”蓄积发展突破力
原本偏僻萧条的李家村,如今已经连续成功举办9届晚熟柑橘采果节,可谓蜚声市内外。
每逢采果节,村里的淋鑫果园就会大放异彩。
徜徉在淋鑫果园,近看,累累的柑橘把树枝都压弯了腰;远看,片片绿色中点缀着密集的金果,好一派丰收盛景!
淋鑫果园占地200亩,年产37万斤柑橘,柑橘上市期为次年的3-5月,且于4月中下旬开花,并呈现花果同株的奇观。因此,每逢石门镇晚熟柑橘采果节举办,就会有大量游客涌进果园。
靠种植“金果”致富之后,果园业主苟贤述还雇请了十几个乡亲当工人,每人每月能获得2000多元收入。
“村‘两委和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对果园帮助很大。果园里的生产便道、高位蓄水池以及喷滴灌系统都是村里帮我们争取到的——村里这么支持,我们当然也要为村民脱贫致富出一份力。” 苟贤述说。
不仅仅是柑橘种植——李家村还发展了花卉苗木、优质粮油等效益产业,初步实现了产业发展从“小散乱”到“小而精、大而强”的华丽转身。
而李家村产业振兴的发端,缘起于苟贤述所说的“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催生的“破冰效应”。
“村级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的确功不可没。”莫型森说。
在理顺党组织运行后,李家村“两委”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产业发展。
可是,彼时的李家村百业不振,产业振兴又从何入手?
经过调研分析,村“两委”制定了行动方略:以村级集体经济为“杠杆”,夯实村域经济发展基础、撬动产业振兴基本面。
随后,这一方略完全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了实践——村里筹资75万元,由村委会出资30万元和9个股份合作社各认缴5万元,注册成立了李家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主要管理李家村集体资产(包括资金、资源和资产),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发展农村经济。村公司积极参与农民新村、便民服务中心、综合农贸市场、山坪塘整治等村级公益设施项目和旅游项目建设,增强了市场活力和竞争力,实现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以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为主体,李家村大力发展晚熟柑橘、花卉苗木、优质粮油等主导产业,现已建成优质粮油基地3000余亩、特色水产养殖基地1000余亩、花卉苗木(红叶石楠)基地670亩,以及优质晚熟柑橘采摘基地4500亩,正打造互联网服务中心、种植250余亩“投桃报李”林、积极参与李家片区乡村振兴规划,打造佛花谷、快乐湖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目前,村集体固定(可经营性)资产由268万元增加到1000多万元,可支配现金收入50多万元。在村级集体经济推动下,李家村产业项目遍地开花,村民年均纯收入也从14000元涨到了17000元。
“善治理”彰显振兴向心力
2018年6月1日,李家村7组,村民吴世清养的狗不小心将邻居李梳瑜咬伤。
事情发生后,两人互不相让,在家门口吵了起来,吵着吵着还准备动手。
眼看口角就要升级成斗殴,村民杨九如及时赶到,将两人请到了村调解室。
了解事情原委后,杨九如心里有了底。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熟练地展开斡旋,终于让剑拔弩张的双方冷静下来。最终,吴世清拿出300元医药费并向对方赔礼道歉,事情得以圆满解决。
能够在短时间内将纠纷化解于无形的杨九如,有一个在村里很“吃得开”的头衔——“首席调解员”。
原来,在提升产业发展“硬实力”的同时,李家村“两委”也注重提振和谐村风“软实力”。
为此,李家村投入4万余元,在村便民服务中心创新设置调解室,聘请有一定法律知识、身体健康、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的村民担任首席调解员。
首席调解员制度推行以来,调解程序规范,解决问题及时,工作成效显著,为群众解决困难,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仅2017年,首席调解员就调解纠纷327件,调解成功率达99.08%。2018年1月至今,又调解纠纷104件,调解成功率达100%,真正做到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
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创新乡村治理。面对乡村治理难题,李家村除了建立首席调解员制度外,还打出了另外三张“好牌”——
一是建立义务巡逻队。为提高群众见警率,增强安全感,村党委争取派出所的专职社区民警、专职辅警、村社干部和部分党员共同组成了义务巡逻队。社区民警和辅警赶场天到警务室值班,义务巡逻队和镇治安巡逻队员每天巡逻,使群众见到警察的机率大幅提高,村民安全感由不足90%提高到96.8%。
二是开展“四星评比”。为引导老百姓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李家村“两委”组织评选好公婆、好儿媳、最美家庭,以及 “幸福之星”“卫生之星”“孝顺之星”“创业之星”四星评比,推送一批普通百姓中的典型人物,塑造社会新典型,传播正能量,营造了“孝、善、仁、和”的社会氛围,把文明“种”进村民心里,孝敬长辈、创业致富、和谐邻里逐渐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
三是制定村规民约,并监督村民遵守执行。石门镇党委、政府结合李家村实际情况,创新提出了 “三清十治五提倡”要求,党员、干部齐带头,以村规民约的形式规范村民行为,维护整洁舒适的生存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淳朴乡风。
四招一出,李家村海晏河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激活党建这个“源头”,李家村鄉村振兴工作逐渐呈现出“水到渠成”“活水自来”的喜人局面。这个昔日的后进村也因此获得“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重庆市文明单位”“江津区乡村振兴示范片”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