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育人研究述评及展望
2019-03-26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0)
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知识经济社会,人才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曾指出:“现代世界的进步不再依赖人的数量,而主要依赖人的知识水平,依赖高度专业化的人才”。20世纪50年代硅谷模式的诞生,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热潮。2010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创立高职院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创新机制,以弥补高校人才培养功能的不足。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国务院出台的文件中强调“产教融合”已从过去的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推动,对新时代下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产学研合作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具有浓厚的职业教育色彩,其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方式与普通教育有明显不同。而高职院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育人模式属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种,美国教授Herman Schneider(1906)最早提出了“合作教育”概念,目的在于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工程师;20世纪60年代开始,产学研合作教育逐渐推广到全世界。学者Joseph.A.Raelin(1992)提出了采取“三重螺旋”理论来研究学校—产业界—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后学界关于产学研合作文献主要包括: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倾向及产学研合作对企业的影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及产学研合作对高职院校的影响、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三个方面。
1.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方面。Rudi(2008)研究了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倾向问题,认为“有价值”的产学研合作关键驱动力是企业的知识基础;Janet等人(2007)发现探索精神及企业以研发创新为发展战略是企业发展产学研合作重要条件,企业的研究机构越多,其产学研合作中探索性研究的投资也越多;而Josep-Maria(2008)则认为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倾向由企业所属行业的特征及自身的特征决定;Eom和Lee(2010)认为学研机构与企业的创新几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在帮助企业选择研发项目或确定研发方向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以高职院校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方面。Freel和Harrison(2006)指出高职院校的研究不仅对企业产品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也是产业研究的重要贡献者,对产业技术流程创新发挥作用。Giuliania和Arzab(2009)提出研究质量高和研究质量低的大学均有较强产学研合作倾向的假设,并采用智利和意大利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智利大学的产学研合作倾向随研究质量的提高而增强,而意大利的情况则正好相反。Malik(2011)认为产学研合作中心为管理产学研合作关系提供了一种机制。Ahrweiler(2011)分析了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增加企业知识多样性、创新数量及创新质量。
3.在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方面。Abramo(2010)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提出了一个比较公共研究机构与国内私有企业合作的绩效模型。Ramos(2010)确定了产学研合作的指标及产学研合作关系的综合地图。从文献分析可知,国外的研究重点在于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和绩效产出的实证研究,产学研合作研究成果摘要。
4.在产学研合作实践方面。1997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将会员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类型分为七类:一般性研究支持、非正式合作研究、契约型研究、知识转移与训练计划、参与政府资助的共同研究计划、研发联盟和共同研究中心。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为了提高工业竞争实力和促进经济增长,纷纷推动高职院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联合,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并取得了较好成效,给我国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的产学研合作实践起步较早,在建国初期成功组织了一些重大的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项目,如“两弹一星”研发、大庆油田开发等。改革开放后,受西方文化、技术影响,一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逐渐自发地进行合作。1992年经贸委、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工程”,正式推行产学研合作。
在理论研究方面。傅家骥(1998)教授指出,产学研合作主要有三种机制,即由政府倡导企业自有合作的机制(FCS)、在政府引导下企业自主合作的机制(ECS)、有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的机制(GCS)。李元元、邱学青、李正(2010)全面梳理了合作教育在美国的发展历史,分析了世界合作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我国合作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建议意见。王正青(2011)介绍了欧盟各国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的现状并分析了其共同点。赵冬梅与赵黎明(2013)从行业优势的角度介绍了华北电力大学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长效机制的实践措施。仲伟俊(2009)等人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在实证研究方面。李志强和李凌己(2005)从产学研结合的主体地位、具体合作模式等几个方面总结了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新趋势。侯媛彬与郭凡(2010)结合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综述了中央和地方共建的两所大学学校合作,在承担“校企联合、地方院校电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的做法与体会。也有学者从人才培养角度将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人才联合培养与人才交流等模式以及如科技园式的类平台模式。
三、展望及启示
国内以往的研究大都是在宏观层面探讨产学研合作的制度设计与模式特点,少有文献从微观层面针对某一行业或地区特征来研究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研究机构之间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即便出现了相关文献,也仅是泛泛而谈,没有提出具体建议和可操作方案,特别是对于合作过程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平台搭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问题缺乏探讨研究。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较为松散;高职院校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较多地局限于科研方面;片面强调将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缺乏适应社会的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因此,为培养出高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必须加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构建开放式教育与行业企业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与科研院所、产业界的紧密合作,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劲动力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