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工匠精神挖出光闪闪的检察新闻来

2019-03-26

法治新闻传播 2019年3期
关键词:新闻宣传检察官检察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提出的两个关键词都引起媒体人的极大兴趣:一是检察产品,二是检察新闻“富矿”。前者体现了用户思维,后者体现了媒介素养。作为地方法治媒体的记者,重点谈一下对检察新闻“富矿”的理解和感受。

检察新闻这座“矿”含金量多大

当前,媒体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传播既廉价又昂贵,技术发展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成本,但是真正独创有价值的信息获取成本却越来越高;新闻传播工作者的地位既中心又边缘,新闻记者发布的信息经常湮没在信息流里,影响弱化。如果我们的记者只对杀人放火的社会新闻感兴趣,只对夺人眼球的娱乐八卦深挖掘,那么,只会在信息的洪流里随波逐流,泯然众人矣。

面对新变化,检察新闻宣传工作必须有效回答这些问题: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如何更有效地被受众获知?检察新闻宣传的目标受众是谁?如何通过合适的传播平台讲好检察故事?如何借助热点事件扩大检察新闻影响力?

既如此,那么检察新闻这座“富矿”含金量到底有多大?能对我们的胃口吗?

没有转隶之前,反贪办案是检察新闻富矿中的“金矿”。转隶之后,检察新闻依然极有社会意义,极具传播价值,尤其是对提升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有极大促进作用。有句话说:你看见或不见,它都在那里。检察新闻也是如此,你挖或不挖,它都在那里。

从近年来检察司法改革的内容来看,每一项动作都关乎公平正义的推进和方法、社会治理的缺陷和反思,以及改革的可能和限度。这些话题具体到每一个检察案件、检察故事、检察人物,都是很好的新闻素材和新闻热点。公益诉讼、纠正冤假错案、正当防卫,等等,每一项都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有关。而这就要求我们媒体工作者,不能枕着金山去讨饭,而要放弃浮于表面的做法,眼光向下挖潜,笔力向深思索,文字向精打磨,用工匠精神挖出光闪闪的检察新闻来。

注重“五个着力” 讲好检察故事

江苏法制报社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历年来和江苏政法机关互动融洽,关系密切。根据我们做的一项统计,在本报刊登的政法新闻宣传中,江苏检察新闻占比极大,在一版上的见报率超过了公安和法院。检察新闻为何能独放异彩,这一方面得益于检察院领导高度重视检察宣传工作,对新闻媒体抱持开放善意的态度;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对江苏检察新闻这座“富矿”的长期跟踪、深度挖掘、重点爆破有关。

在2016年召开的江苏法制报社举行的新闻专家咨询座谈会上,江苏省检察院检察长刘华谈到,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检察新闻宣传工作,注重“五个着力”,讲好检察故事。而这五个着力,也正是江苏法制报检察新闻宣传报道的着重点。

一是着力塑造好检察官群体形象,展示新时期检察官职业精神、专业素养和独特风采。社会公众了解检察院是什么?检察院干什么?检察工作为了什么?检察机关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做了什么?这一切都是通过检察官个体工作、通过检察官群体形象展示出来的。不管司法改革如何推进和发展,检察职能定位和检察官职业特点不会改变,所以说,要更多地聚焦在检察官身上,聚焦在这一群体的独特性上,生动准确地展示出他们的勇气情怀、司法担当和职业尊严。

二是着力检察案件发布和案例故事讲述,通过以案说法、案例警示,向群众提供生动典型案例,表达正义主张,澄清案件真相。

三是着力关注热点焦点事件,依法及时回应群众司法期待,坦诚有效服务公众信息需求。

四是着力大数据开发利用,借助检察大数据深度分析新闻报道,为检察工作提供决策判断思路。

五是着力关注法律前沿问题,对一些可能引起社会关注的新类型案件、新热点问题,新发展动向,多组织媒体讨论,多听取各方意见,切实做到帮助检察机关与社会公众有效沟通、良性互动,从而更好地提升办案质量,更有效地提升司法公信力。

实现上述的目标,实际上就是理解传播规律、辨别信息洪流,利用媒体手段,不断提升扩大检察新闻宣传效果的能力和水平的一个实践过程。

地方媒体检察新闻报道大有可为

2018年到2019年,江苏法制报做了三个重点策划,第一个是新时代检察官系列报道,第二个是重点案例挖掘,第三个是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和重大主题报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报道就是人物的活报剧。我们专门在一版开辟了新时代检察官系列人物报道专栏,每期推一个有特点的检察官,并配发彩图,目前已经刊发了近40人。他们中有全国模范检察官“功夫熊猫”王勇,有办得了案子拍得好抖音的女检察官,有擅长手绘的办案组长,有假扮微商自行侦查取证的检察官,等等。这些检察官的特点一是业务强,二是格调高,三是懂生活,四是有意思。我们在选择人物报道的时候尽量做到了三个防止:有个性但不能怪异,爱工作但不无情,扮萌酷防止幼稚。人物刊登后受到了全省检察官的欢迎,大家表示这些检察官可学习、风格实、有特点、细节化、亲历性。

这个栏目与江苏省检察院的网站、微信公号联动刊发,形成了极好的传播效果。今年底,我们还将根据这个系列报道,评选出最受读者喜爱的检察官来,进一步扩大报道的社会影响。

案例报道是检察新闻中的重头戏,也是读者喜欢的一类内容。对于案件的选择,我们一般考虑7个相关点:关键人物、法律前沿、合适节点、人文伦理、民生民利、拍案惊奇、凡人暖事。我们尽量跳出案件看世界,不猎奇不炒作,而是在报道案情的同时,深度开掘其法律前沿、社会意义和人文情怀。

如南京检察官聂广来,18年前办过一个无名杀人案,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后,却因为两名女性死者身份不明,难以起诉。这件事让他耿耿于怀,始终忘记不了两名死者的面容。只要看到想到一点线索,他就拼尽全力力图去弄清这起迷案,为死者昭雪。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央视《等着我》的寻亲节目,立刻带着当年的办案民警去北京找寻线索,最终辗转找到了死者的亲人,由此带破了这起18年无名尸案。江苏法制报第一时间独家刊发了这个报道,尤其展示了聂广来为了捍卫正义不屈不挠的办案精神和人文情怀,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再比如昆山反杀案,案情一出,舆情汹汹,在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发布正当防卫认定的5分钟之后,江苏法制报就以评论员的名义发表社论《民之所盼 法之所向》,江苏省检察院微信公众号迅速转发,当天阅读量即破50万,对于匡正人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全国首例英烈保护公益诉讼案、全国首例海洋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事实孤儿司法救助等等,都出在检察机关,首发于江苏法制报的记者。报道这些案例的记者其实早已提前介入,甚至参与了报道策划。刊发出的报道篇篇是佳作,获得了各级新闻奖。

作为一家专业的法治媒体,工作报道是绕不过去的存在。江苏检察机关一向出成效,出经验,如何把这些经验或做法报道好,报道得鲜活生动,读者爱看,领导认可,江苏法制报也动了很多脑筋。在主题报道上,我们找准看点、切入点和落点,力图做到主题重大但落点很巧,看点很多但攻其一点。具体地说,就是重大主题要产生厚重感,单一主题要有深度开掘,一般主题突出力度冲击。

比如公益诉讼是检察新闻的热点和增长点,我们在报道个案和各地做法的同时,尤其突出宏观观察和深度透视,连发了近十篇综述性的报道。如《追讨环境债,还是法厉害——评江苏开展公益诉讼》《数据大幅上升,案例此起彼伏——三问公益诉讼》《公益诉讼怎么诉——江苏检察详解》《首例频出意味着什么?江苏检察拉直三问号》等等。既有信息量,又体现了专业性,发挥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新媒体时代需要多样化的服务,个体新闻放在群体中彰显归属感,法治新闻归纳公益性质,部门工作放大社会效应,这或许是我们在深挖检察新闻这座“富矿”时候比较有效的做法。因此,我们要能提供订制化、多样化、人性化和稀缺性的新闻产品,从一般性的新闻宣传、创意策划,发展到新闻协作、全媒体联动融合,这或许才是极致的服务,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检察新闻宣传。

猜你喜欢

新闻宣传检察官检察
“检察官让我重获自由”
检察版(五)
检察版(四)
检察版(十)
检察版(九)
新媒体背景下的人大新闻宣传
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方法的创新实践
企业电视新闻宣传的思考
双十一,单身检察官是怎样炼成的
新闻宣传工作的“四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