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渤海湾畔滨州北海脊岭岛祭海仪式考察

2019-03-26曹爱迪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19年0期
关键词:龙王庙龙王

曹爱迪

(济南大学美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

脊岭岛龙王庙位于滨州市北海经济开发区脊岭岛上,东临渤海湾,距离套尔河约五千米。

俗语道:“二月二,龙抬头。”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代表龙角的角宿在仲春时分出现在地平线上,“九二,见龙在田”,仲春的龙星崭露头角,龙德显扬;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后来,这天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了“龙抬头节”“春龙节”。《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即是不同时间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这一天对于渤海湾畔滨州沿海地区的北海盐民、渔民们来说,是个大日子。他们要到脊岭岛龙王庙参加盛大的祭海仪式祭祀龙王,祈祷新的一年得神护佑,风调雨顺,河清海晏。众人舞龙、扭秧歌、锣鼓队、鞭炮列阵齐鸣,以这样欢快热烈的气氛,来迎接这个祥和隆重的民俗节日。

一、脊岭岛龙王庙祭海的历史背景

滨州市无棣县位于山东最北部,毗邻渤海湾,而无棣县最靠海的镇,即为马山子镇,2012年此地挂牌成立北海经济开发区。这里地广人稀,草木不旺,靠天吃饭,依海晒盐捕捞,有成片的盐碱地和滩涂,史称“苦海盐边”之地。叫“马山子”的土台子本是周边渔民打渔暂居的土丘,人口大多是明代自河北迁移过来的,历史上滨海地区气象无常,民不聊生。

《无棣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版)记载有清代沾化李呈祥所作《饥民谣》:“旱既甚,不得雨。上是天,下是土。榆树皮,杜树叶。棉花籽,和糠屑,有一顿,没一顿。喉正疼,头又晕。怀中儿无乳,哺掷道旁犹回顾。男为佣女为婢,数升糠半张纸。拆却屋露天宿,几架梁一餐粥。牛倒栏猪倒圈,鸡犬亡烟火断。东村出西村入,井泉干井旁泣。饿且死敢一言,闻救荒荷新恩。米价贱已屡年,完公税急办钱。贱时粜贵时籴,自家粮他人吃,晚纳粮有赦免,早纳粮没饭碗,民之哀,民之灾。民之活,甘雨来。”农业社会对雨水甘霖的渴望使人们无可奈何中,情不自禁祈求上苍拯救。《无棣县志》之详异志册中记载了无棣县在历史上经常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大旱、淫雨、风雹、海溢是造成民众流离失所的自然因素。其中天时方面,异象频出,自汉、魏、隋、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国(特别是清代)灾害连番不断,从清世祖始至民国,久旱、地震、决堤是常有的事。

仅清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的天象异常就数不胜数:“清德宗光绪元年大旱;二年旱;三年旱;七年夏五月彗星见;九年冬十一月太白书见;十五年秋东南方蚩尤旗见;二十一年春二月雨雪;二十四年秋八月妖风拔木;二十七年夏六月淫雨七日;三十四年春正月有九晕如环绕日;宣统元年春三月月晕,二环西南缺一角。二年夏四月彗星见;三年春二月有火球大如斗,自西北至东南隐隐有雷声;冬十二月,有大星自西南陨于东北有雷声;民国二年夏历秋九月,有白晕如城在西方;四年冬十二月夜有火光,光灭有声如雷;六年冬十月五日双珥有数晕如日相荡;秋七月妖风坏屋拔木;九年夏旱焦禾稼,至秋八月始雨;十年春正月朔数晕如日相斗;秋淫雨害稼;冬十月五星联珠;十二年夏旱,秋淫雨伤稼;十三年夏四月雨雹;秋大旱;七月雨雹。”

地害方面也非常可怕:“文宗太和二年河水溢;宋真宗乾元元年无棣海潮溢坏公私庐舍,溺死者甚众;元世祖至元元年滨棣大水;成宗大德五年夏六月,棣州大水;仁宗延祐七年,夏六月棣州大水;泰定帝泰定三年春正月棣州大水;顺帝至正六年春二月山东地震七日;七年春二月棣州地震,有声如雷;十六年秋八月,山东大水;冬十一月地震;十八年夏五月,山东地震;二十六年秋八月,大清河决滨棣,居民漂溺几尽;二十七年夏五月山东地震;明宪宗成化七年秋九月海溢;武宗正德六年冬十一月地震,汛溢邑东境至十二年屡溢,浸没室庐,田禾无算;十四年夏五月,四日地震,裂黑水涌出,大觉寺塔圯其半,数日屡震;夏六月,黄河水溢浸入境;十五年秋七月,横水大至淹没室庐无算;十六年夏六月,大水围城坏室庐;十八年大水;民国六年夏历秋八月,鬲津河水溢;十年秋九月十三日地震十四日又震;十一年夏六月,黄河水溢浸入东境。”

多灾多难的旧时代,沿海人民在遭受天灾地害侵害的同时,还经受着蝗灾、瘟疫、流寇、赋税等多重苦难与压迫。《无棣县志》有言:“天时河海漫溢,山川动摇之害则系之地异;夫役与作盗贼,兵火饥馑,疠疫赈救捐除之等,则系之人事;草木禽兽鱼虫之变,则系之物征”。清张克家所撰文《拟上以山东大旱全蠲本年租税随发银六万两,量六万石遣官分赈被灾州县谢表》中提到大旱之年,民生之艰难,政府免租税并发银粮之事。“丹陛轸民艰,大布云雷均海岱,青郊迓帝惠移来,珠玉出蓬瀛民生,与国用相需损上,乃以益下大号与王居,并涣挹彼,可以注兹恩沾有本之仁,戴切无疆之恤。”

齐鲁之地受孔孟儒学及阳明心学之滋养深重,骨子里有仁义礼智信的观念存在。山东无棣地域一方面受儒家礼教思想的影响,同时民间佛教、道教思想又成为民众摆脱苦难、修道成仙的心灵寄托。道家思想转向出世,希望通过修行成仙得道,“道家崇尚自在自为的‘道’的境界,在工艺技巧上主张‘技近乎道’。”“对长生不老的神秘主义的探索,却偏偏引发了一系列的发明和技术的进步。借助道家思想内核而诞生的道教,很快演变成具有政治取向的组织,为笼络教众,而故意神化道家神秘主义探索成果,画符念咒,斋忏蘸仪,宣称具有降妖伏魔的能力。”“在奇异现象不能得到科学解释的古代社会,万物有灵的意识始终占据着人们的意识空间。福瑞与灾祸、长寿与夭折、疾病与健硕等都与神灵鬼怪附会在一起,与儒教采取的回避态度相比,道教往往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试图在驱灾避难上有所作为,这就决定其在法器的创造和使用上不断拓展,种类趋于丰富。”(1)韩波:《中国民俗造物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130页。寺庙、道观的建造,香火绵延,也说明了人们对佛道信仰的虔诚皈依。

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楮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龙王是自然崇拜的产物,龙王主管兴云布雨,为人消灭旱涝和灾难,龙王治水自然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龙是海中生物的化身,拥“九似”而非人间的存在,众鳞虫之长,隐现自如,有通天入海之能。道教典籍《太上元始天尊说大雨龙王经》中有关于龙的来历描述:“龙是现今宇宙生成时,智慧元气凝聚的精神,因为太极(以地球智慧为中心的太阳系)建立,受玉皇之令成为保护太极生灵的神明。龙神的另一使命是保护太极生灵存在的环境不至于毁灭。具有孕育阴阳,转化运用五行的能力。”每当天旱不雨,庄稼歉收时,或海浪翻滚,无法出海,或连降大雨,冲垮大坝,当人们面对天灾无能力面对的时候,他们信仰的救赎就是龙王。当年笔者父母因工作分配到此地,在笔者未出生前,父亲每年都会去潮河大坝上“抗潮抢险”。据父亲回忆,1989、1990两年间因为大雨冲垮潮河大坝,整个岔尖村民全部迁出来了。如此紧张的情况让笔者在若干年后回忆时尚且惊慌,当时手足无措的人们对龙王的需求就更加迫切了。

在广袤的渤海湾畔,自古以来就有“二月二”祭祀海神龙王的传统风俗。据《无棣县志》载:大沽河铺,在鬲津河入海口岸上,距城一百五十里,铺东有龙王庙,基高四丈许,建灯台,清光绪二十九年,宁波人参玉峰,邑人吴汝珍捐资重修。即1903年时就有人在埕口镇大口河重修过龙王庙,并留下了一块写有“寰海安澜”的牌匾。可见祭海习俗由来已久。北海在2002年以前叫作马山子镇,与埕口镇毗连同为渤海湾港口重镇。但埕口镇从前主要是商埠码头,集装分销之地,至民国时期,由于津鬲铁路的开通、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把控海防,这个商埠日渐萧条,1949年后恢复过码头航运,滨州传媒网《“寰海安澜”牌匾:古渔港的繁华印痕》曾报道了埕口码头的兴衰:“1956年,由于漳卫新河河道淤浅,船只受阻,无棣海上航线改以傅家堡子为起点,埕口码头的海运业也就此终结。如今,古时埕口码头的踪迹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望无际的盐田、虾池、苇滩。古时繁华,已成往昔。”

而位于马山子镇的北海人自古就有耕海牧渔和祭海活动的传统,来往的商船、出海的渔船也会到龙王庙拜祭龙王,祈求风调雨顺、出海平安。晚清时期,山东频繁遭遇严重旱灾,人们就到脊岭岛求雨,连年应验,于是众人就在老渔民的带领下,集资修建了龙王庙。旧时沿海就有土坯盖成的龙王庙,但随着海潮侵蚀、渔村内迁,纷纷破败损毁。海拔较高的脊岭岛却从未被淹没,飘摇在渤海湾的滨州渔民就将该岛视作回家的方向标。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座龙王庙慢慢地破败了。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为了顺延崇尚龙王、祈福平安的风俗习惯,2007年,龙王庙在脊岭岛这个渔民“圣地”落成。此后每年“龙抬头”的日子,附近各村居民就齐聚脊岭岛,龙王庙重新成为渔民、盐民祭海、拜祀的重要活动场所。脊岭岛龙王庙在今天以焕然一新的面目重新出现在了大家面前。

二、脊岭岛龙王庙祭海风俗

来北海龙王庙祭祀的有渔民,也有盐民,渔民有养虾池,希望天气多下雨;盐民则希望晒盐丰收,祈求天气不下雨,总之,村民祭祀龙王有祈求风调雨顺、平安有福的愿望。

2012年北海新区投资500万元对脊岭岛龙王庙进行扩建工程。龙王庙大殿坐南向北,由大殿、两厢、山门组成。大殿前,建有迎接香客的亭子,重檐叠起,脊兽排立,俨若龙宫前的引道。亭子之后,乃三间龙宫大殿。前后檐圆柱方额,结构精巧。屋顶琉璃脊兽,筒板布瓦装修,古朴雅致。正殿系庙内的一个主体建筑,建于高台之上,广深三间,六架椽屋,四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单檐悬山顶。斗拱为柱高四分之一,柱升起与柱侧角明显。柱头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昂为琴面式,耍头同昂型。明次间各施补间铺作一朵,出四十五度斜拱。整个殿堂气势雄伟,古朴壮观。

庙两侧中部各有一个亭子,内挂有大钟。亭子周围的树木之间挂满了一层一层的各色风车,随风哗哗转动,又有很多面三角大彩旗迎风招展,每面彩旗上的内容都不同,诸如写有角木蛟、觜火猴、昴日鸡等文字的彩旗代表二十八星宿围挂于庙四周。“镇物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借助文化的认同与创造,吸纳一切有灵气或活力的因素,围绕镇辟的功能而筑起一道道心里的屏障。”“镇物的体系,从构成材料看,有自然物、身之物和人工物之分。用作镇物的自然物包括动物、植物、天体、气象,以及其他地物,一般都经过社群的文化选择,充作镇物之自然物都有象征的附会和功能的寄托,也有智慧的表达和情感的投射,使之取自自然,超越自然。这正是此类镇物似静而动、似平而奇、似凡而神、似随而庄的秘密。”(2)陶思炎 :《中国镇物》,东方出版中心2012年版,第18页。像代表二十八星宿的动物就沿袭了物物相克、因物设镇的信仰观念。其中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对应的是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四组,每组又有具体七个对应动物,这些彩旗使得这个庙堂高地被装点得华丽又热闹,渲染了节日气氛。

龙王是道教的神仙。渤海湾畔这片海域由东海龙王主管。所以有条件的大户人家通常会通过上庙进香虔诚祈祷,以求得心灵上的慰藉、生活上的平安顺遂。龙王庙里供奉着三座龙王:“西海龙王,东海龙王,北海龙王”,其中主神是东海龙王,是主管此地的龙王。东海龙王位于其他二位龙王中间,塑像高大威武,头面俨然是权威帝君形象,左右侧的龙王面部则是龙的形态,龙王膝下都有道教的“道法自然”和太极图相生相伴。祭品有三牲:牛、羊、猪。其中牛头一个置于龙王庙门口贡桌上,贡桌下有十一头猪,头戴红花,面朝庙门,整齐趴摆,侧边树旁拴着五只羊,羊脖子上系着红花。牛头案板上置酒,外门口有祭坛上贡着观音像,像前插有两道黄色天师符咒,两根高高的点燃着的红烛,西瓜、香蕉、菠萝、苹果、桃子、火龙果,盘子里盛寿桃花馍等祭品。贡品都是单数的。香炉炊烟袅袅,感觉仙气缭绕,香炉下压着“道气常存”的锦缎。

龙王庙大殿门口的对联写着:“出龙宫风调雨顺,入海藏物埠民昌”。屋檐下还有一福对联:“风和日丽盐成山,人杰地灵土生金”。龙王庙外门梁上有三个金色大字“龙王庙”,屋檐上雕梁画栋,彩漆金描得精致喜庆,外庙门楣上还刻有一副对联:“神灵默佑舳舻稳,圣德维持海浪平”。民众的心愿被对联以工整对仗、雅韵和鸣的篆刻文字展露出来。祭坛就设于龙王庙外门口中央,外铺三个四方垫子,两侧有两排长席,均铺上红绒布,以待跪拜之礼用。

祭海仪式道场中央一位大道长,戴华冠,穿紫衣。有道士八人分列长桌两排,桌子铺有红布,上有大木鱼、小木鱼、大铜锣、小铜锣、大鼓、铃铛等法器;侧边还有吹笙、吹笛子、拉二胡、弹三弦道士四人,着蓝褂。男女道士遍着黑衣袍、黑裤子、白绑腿、黑靴子。女士挽高发髻,穿过帽顶探出,插一根简单发簪,男士帽子顶部无开口,但见有男道士扎马尾在颈后,有的胡子比较浓密,不知有无规定。在祭海仪式开始前,道士们才穿上法衣,大都穿红色法衣,只有主持道士穿紫色花衣。这种道袍是先披在身上,再系扣的,金丝银线,华丽吉祥,据查,这种法衣叫作“天仙洞衣”,只有举行大型斋醮科仪的道场法事的高功身着此衣。传言道祖老子骑牛出关时“紫气东来”,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来的皇帝,亦多赐给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大香炉遍身金色,里面插满了一米多的粗长香和密密麻麻的细长香,香炉前摆着大批的纸钱、元宝、金砖、纸花篮等烧祭用品,前来跪拜的香客投纸钱于铁炉中,香火旺盛,连绵不断。

九点十八分祭海仪式开始。龙王庙的投资建设者——汇泰集团董事长张荣强与妻子付瑞巧跪在贡桌前,道士齐集祈福祭祀龙王。主持大道长紫衣华冠,手持笏板,口中吟唱祈福文,有道士点燃祈福香,插在香炉上,香气袅袅,仪式开始,诸乐齐发,道长与道士共同诵经祈福,用吟唱的方式,道长吟唱《龙王朝科》,道士应声跟唱,经韵优美悠扬,如行云流水,婉转回环,与转圈、轻走、作揖动作协调融合,气息匀称祥和,长老在唱念中循环前次动作,同时在笏板上指点划看,完成一小轮祈福就上香,跪下朝龙王叩首,反复多次礼成,并薰焚降真香,再加以符咒,用以降神驱魔。后由道长持香递给张董事长夫妇,由他们上前插香并跪拜三叩首,其他人跟随同叩。整个过程随乐声有节奏地起落转承,连贯有度,“并非造作所为,它依附于美的形式,却用于传达丰富的含义。”这一系列的谦恭礼遇,气息调度,盛衣华场,心物交融,不啻是一场身心投入的行为艺术,在场观众都为道场的庄重气势感染共鸣。

道士祈福仪式结束后,人们抬着从各地请来做客的泰山奶奶等仙家的轿子,举着高高的华盖经幡,围绕龙王庙转一圈,在龙王庙前,临海处早已布置好了成段连片的鞭炮,祭海仪式中鼓声和鞭炮是最重要的声音,为的是让神灵感受到子民的热情拥护。此时鞭炮声齐鸣,持续数分钟,可谓壮观。仪式末了就烧掉其中一顶轿子,寓意把请来的神仙送回去,完成祭祀。

祭海仪式结束之后,以宣传海洋文化为主题的艺术节又开始了歌舞表演,锣鼓队、歌舞表演相继上场,表演者盛装出场,身心投入,龙王庙周围一派锣鼓喧天,热闹非常,宗教的庄严神秘与民间的喜乐风俗和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祥和珍重、喜乐欢快的节日气氛。鼓点厚重沉着,铿锵大气,很符合龙王的气质,通过对鼓点节奏的把握,能引导祭海仪式程序按步骤进行。锣鼓大赛更是节日的重头戏,通过竞赛角逐胜负,充满了士气与力量之热烈壮美。各村参赛队员着盛装出场,表情振奋专注,动作夸张用力,通过敲鼓把对龙王的虔诚和对生活的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受儒释道三家影响的本地文化,对“龙”图腾的高度尊崇,不仅体现在一年一度的祭海仪式中,更体现在时时处处向善向美,依循自然规律,科学用海护海;珍惜吃穿用度,感怀上苍的慷慨恩赐,用自身认为最珍贵的吃食,用旋律欢快的情绪歌颂祭祀龙王。

三、结 语

历尽沧桑的北海人,对龙王的崇拜依赖,与对天灾海难极端气象的恐惧有关,也与苛捐杂税的腐朽统治有关,龙王庙的祭典体现了人们对自身命运的深切期待,体现了尊崇万物四时自然规律,对惩恶扬善公正秩序的认同。对龙图腾的专门祭祀尊崇,既是中国儒文化历来推崇的“龙的子孙”之赞同,又是特定地域生产生活习俗的突出显现,他们对大海的向往与感恩,无一不体现在龙王庙祭海仪式上充满浓郁宗教气息的镇物、祭品、吟唱、祭拜、默颂中。作为与海洋休戚与共的海边居民,对大海既感亲切又觉畏惧的禳镇救灾心态,伴随着原始的巫术与宗教心态及融入神话传说的集体崇拜体系,使得龙王庙祭海仪式蒙上了强烈的祈福情感、奇妙的逻辑系统和神秘联系的“天人合一”情结,触动了民众的内心弱点和集体意志,成为渤海湾民俗文化中普遍接受与习惯皈依的独特心理疗愈方式。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成立以来,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尊重渔民、盐民们的历史传统和民俗文化,“祭海”这一古老的民俗在完成渔民、盐民们表达出海平安、祈盼丰收心愿的同时,还表达了人们传承发扬龙文化和海洋文化,在展示民俗艺术的同时提高海洋文化意识的期望。

猜你喜欢

龙王庙龙王
明清晋陕地区龙王庙壁画图像比对研究
山西文明守望工程掠影
龙王的孩子
龙王降雨
奇怪森林
龙王庙里的龙
格子龙
兴云泽物:清代淮河上中游地区龙王庙考察
龙王闹海
西南油气田勘探获得重要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