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对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互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2019-03-26
(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23)
一、引言
“乡村振兴”是习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性概念,为我国乡村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乡村是我国文化遗产聚集地,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及快节奏生活的冲击,很多乡村处于“空心化”状态,很多乡村文化遗产与传统习俗被侵蚀与遗忘。因此,乡村传统文化如何被挖掘、激活与利用,成为新时代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文化的挖掘、利用、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与新动力。
二、关于我国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实现文化振兴,为乡土文化的保护提供的保障。近年来,学术界对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关于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相互作用研究
陈振兴认为乡村振兴要利用好文化遗产[1],李永杰认为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2],二者可互动,代表学者有冯骥才、廖军华、张继焦、彭莹[3-6]等,一方面,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尤其是文化振兴的核心内容,对乡村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利用与保护,对于乡村振兴有着内涵性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化利用、传承及产业化发展均提供了有利保障。
(二)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
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乡村空心现象严重;传统古村落衰败与废弃等;在精神层面,一是乡村文化遗产认同度低,传承断层;二是对乡村文化遗产价值背离,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等;三中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7-8]。关于对策,也是紧密围绕着问题来阐述的,主要落脚点还是停留在人、文化、制度与治理等方面[9-12]。肖远平甚至提出了一个“西江模式”,提出文化遗产要“样本保护与活化生产”两条腿走路,从培训、教育、社区、制度等方面努力[13]。
三、关于我国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互动关系的实践研究
(一)区域个案研究
苏嘉栋以山东日照市为例,采用文献搜集与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探讨乡村地振兴与文化遗产互动的两大路径: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盘活了日照的古村落、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另一方面也助力日照的乡村振兴[14]。
郑文换以韩国居住型世界文化遗产代表地安东河回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韩国以政府主导型文化遗产保护模式,通过制度认定非遗,建立“文化传承馆”等手段,保护文化遗产,再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活化文化遗产。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一定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社区居民共同参与。韩国安东河回村的成功经验带给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启示是一方面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二是要注重乡村居民的权益与参与性;三是以文化旅游产业为纽带,增强乡村居民的乡土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四是将文化遗产与商业进行分离管理[15]。
(二)区域模式研究
西江苗寨利用其民族特色资源,采用“景区市场+传承人+农户”的市场驱动机制,推动其非遗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与传承发展,形成了经典的“西江模式”,该在保护了区域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实现了精准脱贫。“西江模式”非常契合乡村振兴战略核心思想,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精准脱贫、产业兴旺、文化繁荣、民族团结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经验[13]。
安徽的西递宏村采用“保护式”开发模式,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在政策及制度上对其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在对传统村落实现更好的“冰冻式保护”,对当地新建筑进行严格控高。在此基础上,为防止保存性破坏,进行修旧如旧。
四、结语
乡村振兴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带了新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挑战,如何在保护和挖掘文化遗产内涵品格的同时,做到文化振兴,也实现经济振兴?这是一个时代课题,需要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引导、企业实施、乡贤及乡村社区居民参与,共同努力实现乡村与文化遗产双重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