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笨办法”突破写作瓶颈
——《热血赞:忠诚担当,镌刻英雄气概》写作感言

2019-03-26王莉莉

法治新闻传播 2019年4期
关键词:巡礼公安稿件

■王莉莉

201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40年,是中华民族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40年。在这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公安事业风雨兼程、忠诚担当的光辉历程,是广大公安民警舍生取义、浴血奋战的生命印痕。为了纪念这一艰苦卓绝、意义非凡的历史航程,人民公安报社策划了由九篇综述文章组成的《扬帆新时代——改革40年人民公安辉煌成就巡礼》系列报道,我有幸成为其中一篇的作者。

这篇文章字数限定在5000字,时间跨度40年,我深感难度很大,压力很大,责任很大。2018年底,我负责采写的《热血赞:忠诚担当,镌刻英雄气概——改革开放40年人民公安“英雄精神”巡礼》如期刊发。现在回过头看,有收获,也有遗憾,在此和大家交流一下这篇稿件的采写过程。

从日积月累到博闻勤思,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年龄越是增长,越是对“学无止境”有深刻的领悟。作为一名记者,想要妙笔生花,必须心怀乾坤。

当今,社会发展进步的速度之快已经足够让我们这些70后提心吊胆,仿佛一不小心就被时代的列车抛在身后。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我常常有这样的感叹。但毕竟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认真选择确定学习内容就显得十分必要。

学习不可囫囵吞枣,亦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只有日积月累,精耕细作,才能有所收获。新闻稿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反映出社会、文化、政治发展程度的一个侧面。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是风向标,特别是他们的社论、综述文章,在写作手法、语言架构上在不断创新,文章可读性更强。比如,如果我们把两社对于新年升国旗、两会报道等相同事件的报道与往年放在一起比较,就不难发现近年的报道气势要更加恢弘,用词要更加考究,结构要更加富于节奏感。

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的标杆性稿件是我必读和必须认真学习的内容。什么是标杆性稿件呢?这算是我自己的“小创造”吧。我把社论、时评和述评文章统统贴上标杆稿件的标签。这些稿件绝对称得上是大家之作,因为这类稿件大多是由“写作班子”撰写出来的。为了打造精品,两社分别选拔优秀采编人员组成“写作组”或“创作班子”,举贤人之能,集思广益,所创作的文章让众人赞不绝口。像署名“任仲平”“宣言”“辛识平”的文章,都是我认真学习、认真誊抄的对象。

学习的同时必须认真思考,这是吸收“营养”的正确方法。我在读完一篇文章时,会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点,在自己接触的精彩词句下面画线。我还会思考如果让我从人民公安报社的立场来写类似主题的文章,应该从哪里切入,应该如何铺陈,又该如何将文章引入高潮,最后该配一个什么样的结束语。除此之外,我还会认真学习文章的过渡语,这些过渡语往往就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所在。每每好文章、好段落,我都会把它们复制下来,装进我的“营养库”,放在电脑桌面上,有空的时候就会打开看上一看,时间久了,这些句子就会变成自己的“笔尖之物”,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一篇好文章都是一位好老师,向同行学习绝不是一种客套,而是一种习惯。

从海量阅读到精挑细选,把素材变成一幅画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我们接到一个题目之后,我们要读的“书”就是与这个题目有着或远或近关系的素材。

显而易见,改革开放40年人民公安“英雄精神”巡礼这个题目,涉及的时间跨度很大,涉及的英雄人物、先进典型数量繁多,要在一篇5000字的文章中将40年的公安精神生动地呈现出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步是收集资料。互联网时代为资料的收集提供了便捷。对我们而言,素材收集的途径一是《人民公安报》资源库,二是互联网。从报社查找出的素材一定要查证落实,相应的,从互联网上查到的资料,也一定要再到官方媒体上进行印证,以确保资料的准确性。为了写好这篇“巡礼”稿件,保证素材不缺不漏,我通过这两种渠道把改革开放40年来的公安英烈、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的相关报道都收集起来,并把他们所处的年代一一标注清楚。之后,我把改革开放40年与公安工作有关的大事件找到,与这些人物所处的时间点一一对应起来。

第二步是选取素材。不算辅助阅读材料,我选取的各项与题目直接相关的素材加在一起共有20多万字,因此必须要进行精挑细选,明确写作重点,把要体现在稿件中的内容选择出来。最后选择出来的内容可能仅仅是几百字,而这几百字就将成为未来稿件的骨架。从20多万字到几百字,并非一气呵成,而是中间又经历过几十次的层层缩减。经过一次次的轻重考量,将大段的文字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这样文字就被缩减下来。

可能有人觉得有点夸张,说实话,我不但没有夸大,还把数字尽量说得少一点。我从小就有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毛病,在我收集素材的时候,每每遇到不了解的事情,都会再找相关的材料查证。比如说某个人物,有关他的生平介绍我也要查找多个资料进行比对查实,很准确地了解这个人在社会各个层面上的地位和评价。虽然我的方法比较笨,这样做的缺点是比较耗时耗力,但它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查实之后心里有非常明确的答案,突破瓶颈,走出迷茫,40年当中最有分量的事件和人物到底是什么就十分明确了,而在撰写稿件的时候也自然会非常确定哪个事件和人物的笔墨需要重一些,哪些事件和人物的比重要稍微轻一些。

当素材挑选完毕后,脑海中就会呈现出一幅画卷,这幅画卷清晰地勾勒出历史风烟下的人物姿态。或者说,这篇文章的骨架基本清晰,所需的素材也都准备就绪。

从一盘散沙到步步为营,把文章修成一座建筑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有了前面的充分准备,我便有了底气。接下来就是成篇环节了。素材刚刚从几十万字减到几百字,现在又要将这几百字扩展到几千字。这个过程听起来就挺有意思的。进行到这一步,我的建议是一气呵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思路清晰,不拖泥带水。哪怕是熬个通宵,也一定要把初稿打出来。

写一篇文章,首先要注意结构的搭建。不管是以时间、空间还是其他为顺序,都要把握住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逻辑关系不清,就会导致整篇文章的思想脉络混乱,给读者的阅读造成困扰。

这篇“巡礼”稿件虽然是写英雄人物和先进典型,但是绝对不能独立来写,要把他们放进各自的年代和事件中去,这样才能展现出一个连续的没有断点的大时代。因此,我采用的是时间顺序,以10年为一个跨度,每一部分都体现出这种时间顺序和规律。

其次,注意把握文章的节奏感。一般来说,阅读超过2000字的稿件对于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何况我们的综述稿件长达5000字。在这篇文章中,没有什么新鲜的新闻点,是对旧闻的翻新,那么如何才能让人读出“新感觉”呢?这就要求我们多花些心思来考虑读者阅读的习惯。像电影那样制造画面感,像音乐那样制造节奏感,让读者产生共鸣。因此,在行文时,要注意长短句的配合,要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人读来如歌如诗如画,让人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情怀。如果你对韵律还有一定的研究,那就太好了,文章的节奏感会非常到位。

此外,不管写什么样的文章,一要有思想,二要有感情,这两样缺一不可。文章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是统一的。如果文章没有思想就无法称为文章,只能叫作组词造句。一篇文章应以思想为总领,将作者的情感融入到字里行间。以前,我写文章时常会有一个困扰,就是一开始很有激情,到后边这“火”就怎么也旺不起来。后来写得多了,觉得这应该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只要思想站在一个高度,情感才能自然而然。

有一个词是“滚石上山”。我想我们写文章时一定是跟它反着的,不能让读者越读越累。只有作者的情绪到位了,文章才能一步一步推动情绪的发展。作者就像一名优秀的导游,带着游客所到之处各有各的妙处,引发思考与感触。我们要体现的思想要集中统一,不要贪图在一篇文章体现多方面的问题,分头太多,容易让文章主题分散,结构混乱。

还需要跟大家交流的是,这篇“巡礼”稿件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前前后后共修改了11稿。这11次修改包括文章的结构、逻辑性、素材选取、情绪乃至字词句,最后与大家面世的稿件虽然署着我的名字,却是集体的智慧。

猜你喜欢

巡礼公安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企业巡礼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文化巡礼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公安报道要有度
决战马尼拉,春季赛16强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