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大学MOOC中关于通识教育的反思与优化
2019-03-26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重庆 400715)
前言
1951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勒纳和拉斯韦尔主编了《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s)这一概念,书中对公共政策的概念、政策科学的学科特点、基本范畴、决策方法等都做了较详细的探讨,由此也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基础,因此这本书也被称为公共政策的开山之作,是公认的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随后,公共政策学蓬勃发展,各种理论、各种研究层出不穷。如上所述,公共政策学发源于美国,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一整套系统、完善的体系,关于公共政策的概念、理论、模型和分析路径等也较成熟。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把这一学科用于本土,必须结合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把公共政策的概念、理论、模型和分析路径中国化。
一、公共政策之于通识教育
关于通识教育,也是一个舶来品,目前国内国外对它的概念还没有完全统一,并且国内外各高校对于通识课程体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学校都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具备的资源条件开设通识课程。我校的通识课程共六大板块,公共政策属于第五板块即社会变迁与文明对话,从通识教育的层面来看,学生学习公共政策需要实现三个大的目标:一是知识目标即了解公共政策的概念、理论、模型、政策分析等基本知识;二是能力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三是情感目标即让学生明晰社会资源的有限,需要属于自己的“公共政策”导向,合理地进行自身资源的调控与分配。另外,我校学习公共政策的专业均为工科,如何兼顾好通识教育的度与公共政策专业知识的通俗化讲解便是我从教以来不断思考和探析的重要问题。
二、对于《中国社会公共政策及城市化研究》课程的思考
鉴于本门课程之前有先修课程《美国社会公共政策》(后改名《社会公共政策导论》),笔者认为,作为选修课程的《中国社会公共政策及城市化研究》(Research on Social Public Policy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在教学内容上应是有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的(但前提是先修课程必须完成这一任务),故而,在大三年级学习这门课程应是以实践、运用为主。因为在前言已述,公共政策的学科理论均是借鉴美国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而我们这门课程所要解决的是公共政策在中国的运用和创新以及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公共政策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大三年级有一定的知识体系、逻辑能力、思辨能力、分析能力,我们应充分他们的课堂主动性,这才是重中之重,也是这门课程作为通识课程需要努力做到的,笔者在近两年的实践教学中,发现目前各个板块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得到权威认证或者说在内部还没有实现通力沟通,各自成一个体系,因此,在编写和修改大纲方面,笔者常常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但目前,已在渐渐开展这项工作,所以笔者有所思考。
三、中国大学MOOC《教育政策学》的学习总结
笔者学习陕西师范大学祁占勇老师的慕课《教育政策学》(Educational Policy)一月时间,首先,总体大纲十章包括:第一章教育政策学的学科分析、第二章教育政策的本质特征、第三章教育政策的构成系统、第四章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第五章教育政策制定、第六章教育政策执行、第七章教育政策评估、第八章教育政策监控、第九章教育政策的终结、第十章教育政策分析。从形式上看基本是按照公共政策的过程理论为线索,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其次,每一章节紧扣教育这一主题,而且是我国教育政策的分析,在部分章节有国内外的比较分析。最后,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把握很好,既是公共政策理论在教育政策的体现和运用,同时,也能在讲解中让听者去思考我国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可以说这门课程既奠定了教育政策分析本土化的理论基础,也为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作指导和参考。
四、教学内容的反思
目前笔者所用《中国社会公共政策及城市化研究》(Research on Social Public Policy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课程大纲总体分割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主要介绍公共政策的内涵,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及政策环境,公共政策的分析模型,公共政策系统的组成及运作: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的执行,公共政策的评估,以及公共政策的终结。本课程的第二板块为城市化研究,是中国社会公共政策的具体体现,将会解析城市及城市化研究,使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内涵,明确城市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政策因素,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的理解城市化的相关研究。
笔者认为该课程大纲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课程名称为《中国社会公共政策及城市化研究》(Research on Social Public Policy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前后之间一定要有必然的衔接与联系。在教学内容上偏理论化,笔者认为这门课程应该偏实践应用,部分章节应删除或者修改,同时在教学设计上应结合不同的专业适当筛选教学内容。实际情况是,上课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内容安排基本按照本专业学生的要求。第二,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没有把握明确,细化,每一讲都应有足够的参考资料作为辅助,或者课外学习资料等,这是笔者比较欠缺的。第三,从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可以感受到,笔者自己对知识体系不熟悉,还需要不断加强理论的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自己深刻领悟相关理论,才能与日常生活融会贯通,作为教师只有把专业知识反复研读,上课才能用更加形象,更加通俗的方式讲解,也才能更好地把握重难点。
五、教学内容的优化建议
针对第四部分笔者对《中国社会公共政策及城市化研究》(Research on Social Public Policy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课程教学内容的反思,笔者也在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但是学习永远都是无止境的,现在的修改也为以后的完善积累经验,一点一滴地累积,笔者相信能够在教学一线不断总结经验,把这门课程上好,上得比较轻松,至少让学生不再排斥,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地明白上这门课可以学到这么多有用的、有趣的东西,而且是作为未来中坚社会领导者不可或缺的。
鉴于以上考虑,笔者对大纲作了初步修改和完善。当然,不可否认新的大纲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笔者在新的大纲里着重体现知识的应用,从大纲的前后的对比已经很明显,新的大纲有六个学时用于相关知识的应用分析,在这六个学时,笔者预想试着借用我部门的小班讨论来完成,每一讲内容严格把握重难点。其次,修改之后参考书目和其他学习资料的选择将会变多,这也是考虑到不同专业背景的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料。最后,笔者深知要把这样一门通识课程上好还需要静下心认真钻研,认真思考,潜心从一线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