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蚕桑之乡”的绿色
—— 记陕西省安康市宏俊富硒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2019-03-26康晨远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9年3期
关键词:蚕沙桑枝蚕农

■ 文 / 邱 莉 康晨远

“鎏金铜蚕”的美誉见证了陕西省安康市作为蚕桑之乡的悠久历史。在安康市平利县洛河镇宏俊富硒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线河村、狮子坝村、莲花台村等周边村庄,通过栽桑养蚕,种养结合循环再利用,既富了老百姓的腰包,也护住了乡亲们的“绿水青山”。

以“绿”为妆,客自来

平利县洛河镇有5条支流,在境内注入南水北调汉江的一级支流黄洋河,线河村、狮子坝村、莲花台村都孕育在这些支流之中。初春,村庄周边清风岱峡,碧山古寺,绿野梯田,秀水潺潺,合作社的桑园里,成片的桑树染绿田间山头,昔日里不出名的小村庄,变成一片绿色的海洋,游客徜徉绿海,扑蝶赏花,拍摄留影,为原本寂静的小村庄平添许多人气。成熟的桑葚色紫黑、多汁味甜,大量游客慕名前来采摘。线河村支部书记陈明义说:“如今线河村村容大改变,除了政府全力建设村庄,改善主干道的配套设施外,宏俊富硒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功不可没,他们转变了产业结构,改善生产环境,提升生态环境,走出一条循环清洁农业之路,让当地蚕桑养殖为村容村貌增了色、造了势、添了景,成为了安康市绿色生态发展优美宜居家园的一个典范。”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洛河镇宏俊富硒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员春季蚕茧喜获丰收,向合作社交售蚕茧

陈明义提到的大功臣名叫廖涛,他是宏俊富硒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之前一直从事蚕茧收购工作。2014年,随着桑蚕业持续发展和市场价格的稳定,加上线河村漫山遍野的桑树为养蚕提供了便利条件,廖涛回村,带领村上几个蚕桑养殖大户成立了合作社,逐步以栽桑养蚕循环开发重新起航了当地的桑蚕产业。如今,合作社拥有标准化蚕房560平方米,全年养蚕300多张,桑树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加工食用菌50万袋,套种魔芋600多亩,蚕、菌、芋三大主导产品发展相得益彰;年销售额达1150万元,净利润达260万元,为成员兑现二次分红28万元,实现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赢。除68户合作社成员外,合作社还带动周边农户300余户发展清洁蚕桑养殖,辐射种桑养蚕面积4000余亩,户均增收万元以上。

线河村十组的邹成学欣喜地说:“2018年加入合作社,种植了30亩桑园,养蚕50张,现在春夏秋三季养蚕,每期40多天,一年下来,挣了10多万元,比在外面打工挣得还多,更可贵的是能在家门口就业。”

变“粪”为宝,村容洁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洛河镇成为种桑养蚕面积较大的镇,2015年时已突破2000亩,桑蚕户发展到300余户,收购鲜茧7吨。伴随而来的是每年要产生2吨蚕沙和猪牛羊粪等污染垃圾。与此同时,由于资金有限,有些散养农户自建的蚕房条件简陋,消毒不过关,温度控制不到位,桑蚕时不时出现大面积死亡。廖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盘算着,能不能通过合作社集中处理农户养蚕产生的污染物垃圾,同时改善蚕房卫生条件。通过多方求证与咨询,他的想法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支持。带着从专家那儿取得的“真经”,他带领技术员开始全面指导农户定期铲除蚕室四周杂草、清理阴沟、扫除垃圾、全面消毒,为产出高质量蚕茧提供良好的卫生环境;鼓励蚕农通过多种合作模式,到合作社修建的蚕房养蚕,保证品质;经过筛选的5龄以上的蚕沙,由廖涛与江苏一家蚕沙枕厂商签订购销合同统一卖出;蚕农和其他畜禽养殖户的畜禽类污染物,也由廖涛统一收集,挖坑撒上石灰,用土封闭发酵,处理后的蚕沙变为上好的有机肥被施入桑田。通过变废为宝,一举多得的效应逐渐显现。养殖环境改善了,村里的山更青了,园更肥了,水更绿了,空气也更清新了。

2018年,合作社共处理畜禽类污染源20吨,产生价值4万元,其中生成有机肥35吨,共节省9.3万元,销售蚕沙枕原料收入10万元。

点“枝”成金,菌飘香

“没有真正的废物,只有搁错了地方的宝贝。”这句话说的还有当地的桑枝。

桑园每年每亩能修剪下1吨以上的桑枝,合作社和周边农户的桑园每年都会产生2000多吨桑枝,传统蚕桑养殖的桑枝处理对桑农来说也是个难题。因为没什么用处,要么就随意堆放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要么就直接露天焚烧。后来经过分析检验,桑枝枝条含有5%的粗蛋白、19%的木质素、50%的纤维素,同时含有多酚类、黄酮类、生物碱等特殊成分,因为桑树在生长过程中一直使用符合国家农药安全标准的低毒、低残留农药,另外桑枝本身具有药用功能,所以使用桑枝栽培的食用菌就是绿色、环保的食品。桑枝内含有更高的木纤维等有机物,这间接提高了蘑菇的质量和产量。农家出生的廖涛敏感地意识到桑枝高含量的木纤维等有机物资源,正是食用菌生长的优质原料。他带领成员搜集阅读了大量菌类种植的书目,通过分析和研究文献,设计出了一套新的培养基配比方案,顺利完成了桑枝菌棒的加工和出菇试验。不仅如此,桑枝条栽培食用菌后的废料还可作为有机肥料循环使用。用桑枝栽培的食用菌口感香脆,桑枝菌受到了市场的青睐,价格也高于普通食用菌。

廖涛在2014年投资500万元建成了食用菌厂,购置了粉碎、烘干、装袋等菌棒加工设备,正好利用线河村的废弃桑枝,为成员提供菌棒、技术指导并负责回收香菇。回收桑枝处理后制成原料培养香菇,既能实现废弃桑枝的综合利用,还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桑枝菌的培育开辟了蚕农新的收入来源,增加了蚕业的附加值,拉长了蚕业产业链,实现蚕菌双赢。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桑枝资源化利用的商业模式中来,为全方位构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创建“绿色家园”打下了坚实基础。2018年,合作社综合处理桑枝160吨,加工食用菌50万袋,实现产值250万元,利润60万元,桑枝利用使农户每亩桑园平均增收100元,农户每培植1000袋菌棒可增收5000元左右。

桑芋间套,富路宽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蚕农的收益,经过廖涛的反复琢磨和技术人员的实验发现,魔芋耐阴喜湿,植株不高,叶片稀少,不会对桑树生长造成影响,其种植海拔、土壤质地、适宜温度等生长环境和桑树大致相同,在桑园套种魔芋,既可以为魔芋创造适宜生长的最佳环境,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还能增加蚕农的亩产收入。在市、县农业部门的支持下, 合作社2017年、2018年两年,在桑园行间套种魔芋试验栽培取得了成功。2018年,合作社采购芋种30吨,推广种600余亩,增收效果明显。合作社计划在2019年投入170万元购买魔芋烘干、切片等初加工设备,兴建投资魔芋加工厂,廖涛为大家算了一笔账,按7.5吨鲜芋加工1吨芋干片计算,平均每加工1吨芋干片的原料成本为3.75万元,燃料、劳力、运输、包装材料等费用7000元,总成本4.45万元。每吨芋干按最低售价6万元计,加工1吨芋干片可获净利1.55万元。在洛河镇现有的4000亩桑园都套种魔芋的话,每年可加工芋干100余吨,净增收155万元左右。

如今,线河村周边“顺应产业,保护环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传统农业与现代生态的智慧交融正在熠熠生辉。廖涛说这些思想得益于大伙儿平时对政策的关注。他说:“2019年中央1号文件中再次强调了要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他坚信,坚持“清洁乡村”行动的蚕农将绘出更美的村庄画卷。

猜你喜欢

蚕沙桑枝蚕农
大型桑枝粉碎机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桑枝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示范取得成功
桑枝屑香菇种植基料配方的筛选试验
探究蚕沙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不同桑枝比例基料室外种植羊肚菌试验
蚕沙真好吃
躲雨
蚕沙处理资源利用分析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