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措施

2019-03-26宁津县农业农村局刘忠强

农业知识 2019年5期
关键词:咪鲜胺多菌灵赤霉病

文/ 宁津县农业农村局 刘忠强

赤霉病是山东小麦的重要病害,对产量影响较大,轻者减产10%~15%,重者减产20%以上,更重要的是赤霉病粒含有毒素,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现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近年来的重发原因,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症状识别

小麦赤霉病又称烂麦头、红麦头、麦穗枯,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病,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发生最重,对小麦影响最为普遍和严重。穗腐一般在扬花后6~10天出现症状,发病盛期通常在乳熟期,黄熟后停止。穗腐发生初期,往往先在个别小穗的颖壳上出现淡褐色水渍状斑点,后扩散到整个小穗,由一个小穗蔓延到周边小穗,并引起穗轴水渍状青灰色或褐色坏死,部分或整个麦穗枯死,形成白穗。

发病条件

小麦赤霉病的菌丝发育适温为22~28℃,最低为3℃,最高为35℃,空气的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发病率高。当春季平均气温为9℃以上,3~5天雨天时间,越冬菌源便产生子囊孢子,小麦抽穗扬花期在有大量成熟子囊孢子存在的情况下,遇降雨或空气潮湿,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天气,赤霉病将重发。

发病原因

对防病认识不足,不注意预防;阴雨天气;一年两熟耕作制度多年连续种植;秸秆还田不当,麦颖、病粒等病残体散落田间;重治不重防;防治方法不当,用药时间不准,选药不准确,药液用量不足。

综合防治措施

1.适期适量播种。避免盲目增加播种量,防止小麦群体过大,田间郁闭。

2.合理运筹肥水。根据麦田肥力和产量,实行配方施肥,避免盲目施肥;合理灌溉,尤其是小麦抽穗开花期,尽量不要浇水,降低田间湿度,控制病菌孢子萌发,应等到开花后10~15天进行浇水,这是小麦需水临界期,也是浇水的关键时期。

3.提高秸秆还田质量。夏玉米收获后及时将秸秆粉碎,秸秆长度不宜超过5厘米,确保秸秆还田质量,避免土表残留和裸露秸秆。在小麦赤霉病发生和流行地区,建议实行秸秆深埋,通过土壤深翻将还田秸秆埋至20厘米以下土层,耕翻后镇压,加快秸秆腐熟和减少病菌繁殖。重病地块提倡秸秆回收利用,压低菌源基数。

4.轮作换茬。通过改种绿肥、轮作休耕等措施,实行小麦与大豆、花生、蔬菜等作物轮作,压低菌源基数,降低病害危害程度。

5.预防为主。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防治原则,在病害发生前用药。小麦抽穗扬花期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时期,抽穗扬花过后根本起不到防治作用,白白浪费人力和物力。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大雾天气或连续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立即进行施药预防,降低病害流行风险。

6.合理选药。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多菌灵以及复配制剂。一般每667平方米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毫升,或25%戊唑醇乳油80~100克,或50%咪鲜胺乳油25~40毫升,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100克,或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30~50克,或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25毫升,或40%戊唑●咪鲜胺悬乳剂10~15克,或4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20~30克。赤霉病菌已对多菌灵产生抗性的地区,应停止使用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药,改用氰烯菌酯、戊唑醇等药防治。

7.增加药液数量。根据麦田密植情况,每667平方米地的药液数量以30~45千克为宜,最少不得少于30千克。

8.注意二次防治。如遇连阴雨、长时间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以及往年发病重的地块,要进行第二次防治,在第一次用药后7天左右,进行第二次用药。注意轮换用药,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咪鲜胺多菌灵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HPLC-MS/MS法测定32%肟菌·咪鲜胺水乳剂 有效成分含量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中多菌灵的不确定度评定
超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法测定蒜薹中的咪鲜胺残留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啤酒中的“多菌灵”会致癌,它真的有那么毒吗?
申嗪霉素和咪鲜胺复配对水稻立枯病菌的增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