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让经营个性化
2019-03-26秦志伟
文 / 秦志伟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者可以根据农产品行情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实时准确地获知农业生产供应链各个节点的状况,并以此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孙忠富看来,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以往“生产什么,便供应什么”向“需求什么,便生产什么”新模式转变。“也预示着农业经营将向订单化、流程化、网络化转变,这正是智慧农业的体现。
一、“定制农业”广泛兴起
农业作为弱质产业,不仅体现在其生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环境条件,还体现在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价格波动大等特征上。记者采访时,不少涉农经营主体反映,当前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已经常态化。
众所周知,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多以家庭为单位,产品种类单一,规模小且分散,存在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偏低的问题。但不可否认,尽管我国农产品市场规模巨大,但存在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的问题。
在孙忠富看来,解决上述问题的重点在于提高农户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关键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市场供需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农产品供需的有效对接。
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接小农户与大市场是关键。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践证明,农业电子商务是一个有效途径,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追溯监管效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操作是,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选择特定农产品品种或个体,以订单或预售的形式提前订购。在收获农产品后,物流系统就将订购的农产品配送给消费者。这使得消费者和生产者实现了共赢,消费者得到了需要的农产品、享受了高质量的服务,我们也提高了经营效率和生产积极性。
上述方式也是孙忠富向记者提到的“定制农业”。他介绍,定制农业就是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特定需求而专门生产农产品,满足有特别偏好的消费者需求。无疑,个性化与差异化的定制农业营销方式正广泛兴起。此外,近年来各地兴起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热潮,通过网站等渠道推广、销售旅游产品,并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已成为农民增收新途径和农村经济新业态。
二、智慧管理实现精准营销
据介绍,云计算、大数据让农业经营者便捷灵活地掌握天气变化数据、市场供需数据、农作物数据等,准确判断农作物是否该施肥、浇水或打药,避免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产量下降,提高农业生产对自然风险的应对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智能设施合理安排用工用时用地,减少劳动和土地使用成本,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化,提高生产率。孙忠富告诉记者:“农业的发展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拼资源消耗、拼劳动力大量投入、拼化学药品的大量投入了,要用更智慧的方式经营农业。”
而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使得诸如农产品电商、土地流转平台、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等农业市场创新商业模式持续涌现,大大降低信息搜索、经营管理成本。
程存旺也认为,现在不能仅仅在化学农业的层面改造农业,更应向有机农业、绿色农业方向发展。智慧农业正依靠其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技术改变着农业的发展方向。不仅如此,智慧农业依靠其相关技术,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搜集消费者的日常网络浏览记录,对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以及在各大网站对农产品评价进行分析,从而实现精准营销。
程存旺介绍,他们根据消费者的收入状况与消费水平,按照不同消费等级对消费者进行市场划分,“通过不断的产品组合与价格组合,满足不同消费阶层消费者的需求。”此外,利用大数据还可以改进农业企业的广告投放策略,运用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技术分析具有特定需求的人群,将广告投放给真正有需求的消费者。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而追溯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据了解,农产品生产阶段的信息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份农产品信息档案建立的最初起点,都来源于智慧农业的生产阶段。孙忠富说:“通过可追溯数字化管理,使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实现全程监管,消费者才会放心购买。”
三、智慧模式任重道远
事实证明,智慧农业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跨界融合,基于互联网平台、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业态与新模式。
专家认为,智慧农业设施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品质和安全性,提升农户的经济收益,但购置设施需要前期的投入、后期的维护费用。
据悉,目前智慧农业设施的应用多局限在农场或个别企业,缺少以产业链、价值链为主导的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协调。“应加强相关模式研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的优势改造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和流通模式。”孙忠富说。
在部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中,农业农村部韩长赋部长强调,要推进信息化与农业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构建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体系,加强数据采集、整合、传输、共享,强化农业大数据应用。
未来,抢占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将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视为驱动农业“跨越发展”、助力农民“弯道超车”、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新动能,已经成为农业农村工作者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