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稳就业,才能有底气
2019-03-26万鹏程
“就业优先”,在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出现的表述,成了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词、高频词。与以往将“就业”写进民生板块不同,今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30次提到了“就业”,不仅将就业目标上升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第二位,仅次于GDP,还首次将其写入了“宏观政策”板块,“要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在国家“就业优先”的导向背后,既有对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科学研判,也有推进就业结构性改善的目标方向,还有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政策“底气”。
从稳就业的内外环境看,这并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受到冲击,国内经济转型阵痛严峻凸显,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2019年应届毕业生预计834万人,再创新高,就业总量压力不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更多的城镇户籍人口处于灵活就业状态,遭遇自然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的概率不断增大;同时,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素质和质量还不够高,就业结构性压力较大,“就业难”、“招工难”的现象并存等等,给当前的就业形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但这些挑战不是不可战胜的,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就业需求端与供给端同时发力,着力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价值,以高质量就业确保人民的收入不断增长。
从需求端来看,企业是就业的载体,“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使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有实质性下降”、“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等等,通过“放活水”、“养好鱼”,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尤其是要发挥小微企业在吸纳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
今年年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示了数字化管理师、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等15个新职业,这些新职业是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时代大潮推动下催生出社会环境变革的必然结果,这体现了国家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也是鼓励增加就业市场供给的重要体现。
从供给端的“质量”上看,我国现有高职在校学生1300多万,每年招生400万人左右,今年要在这个基础上再扩招100万人,并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就业的目标导向十分明确,也适应当前产业发展的用工需要。同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今年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用于1500万人次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
实现充分、高质量的就业,是每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底气”所在。拓宽就业市场、提高就业能力、完善就业政策,“就业优先”必将引导勤劳的中国人民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国”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