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建设一体化
2019-03-26
近两年,长春市委组织部、市非公党工委按照中央和省、市委有关部署要求,将全面加强两新党建阵地建设作为扭转薄弱状态、补齐工作短板的破题之举,全力打造以市级中心为龙头、区级中心为主导、区域分中心为补充的“1+N+X”党建阵地体系,形成高标准、立体式、全覆盖的两新党建阵地群,牵动提升全市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有效助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健康快速发展。为切实加强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建设,发挥引领服务功能,市委组织部、市非公党工委抽调人员,深入各县(市)区、开发区党建指导服务中心、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个别走访、深度访谈、座谈研讨,经梳理总结,归纳思考,形成本报告。
主要做法
●坚持高位统筹,各领域阵地建设一体化推进
落实工作责任。实施“一把手”工程,合理追加预算、迅速启动竞标,强力推动落实。统筹部署推进。两次组织县(市)区委组织部长、非公党工委书记到7个城市考察学习。市非公党工委专门组成工作组赴各县(市)区加强具体指导。开展专项督导。将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基层党建重点任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非公党工委书记亲自带队督导。
●坚持分类指导,区域党建中心阵地各具特色
区域党建“指挥部”。二道区“同心港”党建指导服务中心打“培训教育”牌,创新“三段十法”孵化机制等,成为全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中枢。社会组织“孵化器”。南关区“星火源”党建指导中心着眼区内规上企业少、社会组织多的现状,孵化社会组织同步孵化党组织。服务企业“新引擎”。九台经开区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创客空间划分功能分区,推出政策解读、项目申报、资金帮扶等36项服务内容。白领党员“时尚屋”。长春新区北湖科技园党建指导服务中心针对科技企业密集、青年党员较多的实际,装修风格时尚简约,打造具有咖啡屋功能的敞开式创客空间,为白领党员提供时尚交流新空间。
●坚持专业服务,专职党建指导员队伍初步建立
拓宽渠道来源。依据市委制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意见》,采取社会招聘、各部门单位调剂等形式,招聘党建指导员244名。提高待遇保障。大学生专职党建指导员按照不低于新招录事业编制人员工资水平发放薪酬,缴纳“五险一金”,建立工资增长机制。打通上升空间。注重提高专职党建指导员政治待遇,大学生党建指导员在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工作满三年,专项招聘事业编制人员。
●坚持制度规范,阵地管理运转机制逐步完善
建立统一指导机制。市非公党工委对各非公党建指导服务中心进行综合指导,统一开展“发展服务团”等活动。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各县(市)区、开发区采取财政专项列支、园区自筹、留存党费支持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建立运行管理机制。围绕业务开展、人员管理、档案台账等建立规章制度,推动党建服务中心规范管理。
●坚持发挥功能,引领带动作用在探索中提升
政治思想引领。充分利用党建成果展示大厅、感应式电子展板等,组织党员职工群众开展全景式参观、体验式教育。党建业务指导。二道区“同心港”党建指导服务中心设立“同心党性教育中心”等功能区,开展各类教育培训近60场次、2000余人次。文体活动吸引。长春新区“星火驿栈”微型马拉松、农安县非公党建大厦“庆七·一”非公企业文艺汇演等活动社会反响普遍较好。
存在问题
工作摆布存在重建设轻使用的问题。党建指导服务中心的管理、使用、功能发挥等方面,超前研究不够,导致建成后利用率不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功能设置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有的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开展线上教育、动态宣传覆盖面低,有的服务项目比较单一,有的服务器材设施满足不了主流需要和差异化需求。
组织活动存在吸引力不够的问题。中心自行设计开展活动比例小,宣传推介工作不广泛,职工群众知晓率不高,小型、灵活、分散、多样的特色活动不够。
运行管理存在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阵地空转、制度空挂、服务空岗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党建指导服务中心议事规则和运行规划需进一步规范。
工作建议
●强化“抓常抓细”,健全完善机制
注重顶层设计。市非公党工委将出台《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指导服务中心考评办法》,明确考评内容、创新考评方法、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切实发挥牵头抓总的引领效用。完善配套制度。重点建立协调联动机制,落实定期例会、调度通报、信息共享等工作制度;依托社区管理网络,配置党建工作指导力量;建立发展服务机制,面向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预约、上门、巡回等各种服务。健全工作台账。制定中心年度、季度党建主题活动计划、月、周活动安排,做到台账资料齐全、日常记录规范。
●强化“改造提升”,增强基本功能
复式设计。中心各功能分区相关设施、办公用品应尽量采用可拆卸、可移动、可收纳的多功能产品,达到一区多用、一专多能,叠加功能效用。引进孵化。筛选一批有潜力、有前景的“双创”企业和社会组织进驻,同步孵化党组织,有效提高中心利用率。按需改造。不定期对闲置率高,人气不旺的功能分区进行改造,使中心最大限度满足党员职工群众需求。
●强化“共融共建”,丰富活动内容
龙头带动。依托区域(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号召力、党建基础好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更多企业参与中心活动。党群联动。宣传鼓动青年职工、积极分子主动参与活动,扩大中心活动参与面,提高中心知名度。载体推动。广泛收集区域内党组织、党员需求,做好精准对接。坚持以“助力工程”为总载体,开展一批“党建+”活动,发现、储备一批党员骨干和优秀青年后备人才。企业互动。通过共同举办联谊活动、共同组织培训教育,提高党建资源配置水平,降低党建共抓成本,实现党建资源集约利用。
●强化“双基投入”,提高保障水平
加强队伍建设。在全市退休正处以上党务领导干部和自主择业正团职以上优秀干部中择优选配至各中心,成立“老书记工作室”,负责党建指导员队伍日常管理、结对帮扶。加强培训提升。依托市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培训基地,组织党建指导员培训。加强经费保障。按照“分级负责,统筹安排”的原则,采取本级财政列支、党费补贴,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投入等方式,为党建指导中心安排足额经费。
●强化“张榜排名”,压实领导责任
明确主体责任。将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纳入年度考核内容,推动书记亲自抓。开展定期督查。把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基层党建明察暗访的重要内容,建立考评体系,通过月调度、季抽查、年底全面督导,核实工作推进情况。严格兑现奖惩。推荐资源力量充足、设施配置齐全、功能作用明显的中心为省级精品指导服务中心,并予以经费补贴。对中心使用率较低的予以通报批评,问题特别突出、长期打不开局面的,对党(工)委主要负责人进行批评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