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 PLASTS沥青混凝土路面塑性变形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2019-03-25王菲
王菲
摘要:用ANSYS在粘弹性理论基础上做掺有PR PLASTS沥青混凝土路面塑性变形仿真计算,进行掺有PR PLASTS沥青混凝土的压缩回弹模量试验和蠕变试验。对两种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不同掺量和不同温度条件下PR PLASTS沥青混凝土的材料参数。利用得到的材料参数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宏观的变形特征,PR PLASTS的掺量与路面变形的关系,温度对路面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PR PLASTS掺量处于0.4%-0.6%时,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较好的抵抗路面车辙的能力,路面塑性变形与中面层的弹性模量呈指数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掺有PR PLASTS的沥青路面车辙变形增大幅度小于普通沥青路面。以上研究结果可为PR PLASTS沥青混凝土在沥青路面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PR PLASTS;外加剂;沥青混凝土;塑性变形;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TQ177.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22(2019)07-0035-05
沥青混凝土其力学性能复杂,大多数情况,它表现出粘弹性,激励速率和试验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很大,蠕变和松动现象明显。
文章掺加PR PLASTS外加剂在常用沥青混凝土中,可提高沥青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同时具备良好的抗车辙性和温度疲劳開裂的低敏感性,可以有效地改善路面抗车辙能力。文章针对普通沥青混凝土和掺有PR PLASTS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塑性变形的宏观特性,PR PLASTS掺量和温度对变形的影响分析。
1 粘弹性数值模拟模型
1.1模型的选取
常见的沥青混凝土力学模型有Kelvin模型、Max-well模型、Burgers模型等,且每个模型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多数学者在模拟沥青混合料的粘弹特性时选取Burgers模型,但是在该模型下,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会随着荷载时间的增加变得不一致,本文方法选用ANSYS中的时间硬化Bailey-Norton蠕变模型”对沥青混凝土进行计算分析。
1.2模型的适用性
利用ANSYS软件,并数值仿真模拟了沥青混凝土试件的蠕变性能。然后对比了数值模拟和蠕变试验的结果,对所选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采用二维模型进行验证,在验证过程中建立试样的阴影部分模型,如图1所示。比较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和蠕变试验结果,如图2所示,蠕变试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蠕变应变误差约为2.09%。由此可以看出,采用ANSYS的时间硬化蠕变模型模拟沥青路面车辙是可行的。
2混凝土路面(沥青)塑性变形模拟数值
2.1模型建立
文中利用二维平面模型进行研究。图3为道路结构图。图4和图5为模型透视图和网格划分的几何模型。
2.2材料参数
鉴于基层下方路面结构层的塑性变形很小,而蠕变大部分情况下发生在沥青层范围,确定试验材料。通过对蠕变应变率进行积分处理,可得到:
式中,εcr为蠕变应变率,σ为等效应力,t为时间,C1、C2和C3为材料参数。
绘制应变一时间关系曲线,然后根据式(1)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可等得到(不同试件、不同温度)材料参数、和,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
根据多位学者的研究,发现路基和基层的应力较小,产生的塑性变形可忽略不计,因此将路基和基层考虑为弹性材料,其弹性漠量和泊松比取值如表2所示。
在数值模型中设置加载时间60000s,车轮纵向接地长度0.2m。
2.3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根据数值计算结果主要对宏观变形特征,不同掺量外加剂PR PLASTS、温度对路面变形的影响。
2.3.1宏观变形特征
经过一定时间的加载卸载过程,可以得到数值模型的单元竖向变形和蠕变应变,如图6、图7所示。
如图6所示,垂直压应力在车轮中心附近最为明显,并且发生下沉变形;侧向压力在轮隙附近效果显著,下沉变形因受到限制而向上隆起;轮缘外侧由于水平挤压而向上起。各自受到的挤压效果的程度决定轮隙中心和轮缘外侧的隆起高度。从图7可以看出,中间层网格最紧凑,其垂直变形最大,其次是下面层。
2.3.2不同掺量PR PLASTS对路面变形的影响
在50℃下,针对不同掺量PR PLASTS的沥青混凝土,试验了蠕变和压缩回弹模量,将所得参数输入数值计算模型,然后进行模拟计算。最后根据数值模拟获得道路变形数据,具体见表3和图8。
由表3数据可知,沥青路面的变形随着中间层中PR PLAS7S的掺量增加而减小,PR PLASTS的掺量从0增加到0.4%时,车辙变形降低了39.76%左右,幅度是非常显著的。随着PR PLASTS含量增加,车辙变形继续减小,但减小速度较慢;PR PLASTS含量从0.4%增到0.8%时,车辙变形从9.488mm减小到8.611mm,仅减小9.2%。
路面结构的车辙变形幅度在负载范围内较大,且负载情况下在负载区域周边出现隆起情况。普通沥青路面结构(即PR PLASTS掺量为0)在载荷作用下产生深沟,车辙深度(max)达到15.74mm,为严重的道路车辙损坏。
由图8可知,车辙变形与弹性模量的关系。由回归方程可知,沥青路面车辙变形随中层模量的增加而减小。由此可知,增加中层模量有利于减少路面车辙变形。然而,当中间表层的模量增加到一定值,若继续增加,减少车辙变形范围将会缓慢。持续增加中间表层模量对减少车辙变形的作用将不明显,而且只靠持续增加中间表层的模量也是不经济的。结果得出在不同层面掺加0.4-0.6%的PR PLASTS质体,对于车辙变形路面有利。
如图8所示,根据数据的回归分析,随着中面层弹性模量的增加,道路车辙的变形呈指数关系下降,因此,增加中层弹性模量有利于减小车辙变形。但是,如果中间层的模量增加到一定值,变形随着弹性模量的增加其减小效果变得不再显著,而且为了权衡经济和变形效果,也不宜持续增加PR PLASTS的掺量来提高其弹性模量。
以上分析发现,在中面层中添加0.4%-0.6%的PR PLASTS有利于抵抗路面的车辙变形。因此,在下节的分析中中面层的PR PLASTS掺量均取0.4%。
2.3.3温度对路面变形的影响
由于温度是粘弹性的影响因素,文章采用有限元法对普通沥青和0.4%摻量PR PLASTS在不同温度下中面层的沥青路面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计算数据如下,如表4所示。
由表4数据可知,沥青路面车辙变形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通过下车辙变形在不同温度情况下,发现试验温度在从20℃升到35℃阶段,车辙变形急剧增加。当试验温度从35℃升高到50℃阶段,车辙变形的增加趋势显著减小。当试验温度从50℃持续上升至60℃阶段,车辙变形幅度变大。与前两阶段车辙变形趋势相比较,50-60℃车辙变形更为明显。随着温度的升高,沥青混凝土的黏度系数和弹性模量降低,表明温度的升高导致车辙抗力降低,车辙变形显著增加。通过对不同温度阶段下同类型路面结构变形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车辙变形与温度的增高成正比。综上所述,路面变形的重要因素为高温。
对比普通沥青路面和掺有PR PLASTS的沥青路面变形试验结果,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掺加PRPLASTS质体车辙后的沥青路面变形增加幅度小于普通沥青路面。当温度从15℃增加到60℃时,普通沥青路面车辙变形增加9.8倍(从3.3mm增加到32.4mm);掺有PR PLASTS的沥青路面的车辙变形增大了8倍(从2.29mm增至18.47mm)。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掺有PR PLASTS的沥青路面能够较好抑制温度升高对路面变形的影响。因此,得出结论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可以通过增加弹性模量方法来降低变形情况,即在中面层添加PR PLASTS,可使路面抵抗车辙变形的能力增强。
通过对普通沥青路面和掺有PR PLASTS的沥青路面的温度一变形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呈现R2均大于0.9的指数关系。
3 结论
1)沥青混凝土路面塑性变形主要是车轮中心位置,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沉变形,同时由于侧向压力的影响导致轮隙中心和轮缘外侧出现隆起变形。
2)掺加PR PLASTS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塑性变形与中面层的弹性模量呈指数关系,即变形随着模量的变大而变小;PR PLASTS掺量处于0.4%-0.6%时,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较好的抵抗路面车辙的能力。
3)随着温度的升高,普通沥青路面与沥青路面(掺有PR PLASTS)车辙变形同等条件对比得出,普通沥青路面变形幅度大,说明沥青路面(掺有PRPLASTS)能够减弱温度升高对路面变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