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越儒家文化交流探析
2019-03-25陈林周琼梁儒谦
陈林 周琼 梁儒谦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越两国共通的文化因子。历史上,儒家文化对越南社会影响深远。今天,儒家文化作为一种潜藏的文化因子依然存在于越南社会之中,对越南人民的生活有着显现或者潜在的影响。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中越文化交流:①加强孔子学院建设,推进官方层面的儒学交流合作;②积极借助商贸、艺术、体育、图书、旅游、电影电视等双边合作平台,开展民间儒学交流合作;③加强中越教育交流,让更多越南青少年学习汉字和儒家文化;④开展对越南儒学的研究,进行学术层面的交流合作。
关键词:中越关系;儒家文化;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4-0034-04
对于中国与越南的关系,人们常用“山水相连的邻居”来描述。历史上,中越两国有着上千年的友好往来关系。上个世纪90年代中越邦交正常化后,两国经贸交流合作发展迅速。近年来,随着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不断走向深入,中越两国政府都深刻认识到文化交流合作对促进两国关系进一步深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双方在文化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深化中国与越南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呢?本文认为,儒家文化是中越两国共通的文化因子。历史上,儒家文化对越南社会影响深远。今天,儒家文化仍对越南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显现或者潜在的影响。因此,在加强中越文化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双方儒家文化交流,以此增进两国的文化认同。
一、文化认同与中越文化交流
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传统的观点认为经济、政治、军事因素是决定国家与国家关系、地区与地区关系的核心因素。冷战结束后,基于世界格局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的学者开始重新思考和研究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由此提出了一些新的国际关系理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软实力论、文明冲突论、建构主义理论。这三个理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文化引入到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中来,揭示出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这三个理论持有的一个共同观点就是,文化认同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条件,同质的文化有利于国际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而异质的文化往往会阻碍国际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具体说来,约瑟夫·奈提出了著名的“软实力论”。在他看来,如果把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称之为这个国家的硬实力,那么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就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所谓文化软实力,就是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对其他国家或民族的影响力、吸引力。一般说来,如果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对他国或他民族的影響力、吸引力越大,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就越强。塞缪尔·亨廷顿则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冲突理论”。该理论认为,文化将取代意识形态成为后冷战时代影响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重要力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将更多地表现为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世界的政治格局将重新洗牌,而划分的标准将以文明形态为界限。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儒家文明之间的博弈与冲突也会越来越激烈。由于具有相似的文化,同一文明形态中的国家和民族往往能较好地开展合作;与之相反,文化差异性使得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国家和民族难以产生信任感。
事实也正如这些学者所描述的那样。冷战结束,文化确实成为影响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重要力量,世界大国都十分注重加强本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开展文化外交。例如,冷战结束至今,美国一直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宣传推广美国文化和美国价值观,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不可否认,今天的美国文化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依然巨大。欧洲一体化的成功则证明了文化认同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条件,具有相似的文化的国家或地区更容易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另外,“9·11恐怖袭击事件”则印证了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一事件的根源就是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
中国和越南于1991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此后,两国政府都清楚地认识到,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对于增进双方睦邻友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并积极推动两国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合作。1992年,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文化协定》。《协定》就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合作进行了规划,为两国今后一个时期开展文化交流合作奠定了政策基础。应该说,在两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两国人民的积极参与下,近30年来两国在教育科技、艺术体育、电影电视、图书出版、旅游休闲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看到中越文化交流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中越文化交流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越南文化学者阮青进指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越文化交流不平衡,呈现出单向传播的态势。这主要表现在:双方文化交流中,中国向越南输出的文化产品多,而越南输出到中国的文化产品则相对较少。二是南海领土争端问题影响了中越两国人民的互信,进而影响到两国文化的交流。[1]这两点显然是中越两国文化交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但笔者认为,还存在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两国还缺乏文化认同感,儒家文化这一共同文化因子还没完全挖掘和利用起来。
二、儒家文化:中越共通的文化因子
对于越南文化的特色,古小松认为:“越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以汉文化为中枢,又多源融合了印度文化、西方文化,最终创造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越南文化。”[2]诚如古小松所言,越南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历史上,越南曾受到中华文化、印度文化的影响,其中中华文化的影响最大;近代,越南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通常认为,历史上,东亚地区形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包括朝鲜、日本、越南在内的长达千年的“儒家文化圈”或“汉字文化圈”。所谓“儒家文化圈”或“汉字文化圈”,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界定的,强调这一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文化、以汉字为主要文字。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看,“儒家文化圈”又可以称之为“东亚文化圈”。称之为“东亚文化圈”,主要是强调这一文化圈存在于东亚地区。从泛宗教视角看,“儒家文化圈”有人称之为“儒教文化圈”,则是基于把儒家理解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宗教。事实上,与基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印度文化圈相比,儒家文化圈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在人种、生产方式、政治结构、家庭结构、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确实有共同性、相关性、相通性。
由孔子创立的儒学由于具有高度的文明性,故其在诞生之日就对中国周边的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并开始向外传播。早在秦汉时期,儒学就开始向外传播,尤其是到了13世纪后,宋明理学逐渐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结构、家庭组织、生活方式、教育制度、伦理道德产生了普遍的影响,成为东亚地区的主流文化。东亚地区也由此形成了一个以儒家文化为特征的“儒学文化圈”。
儒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可谓源远流长。学术界一般把儒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分为两个大的历史时期。一是“郡县时期”,即越南属于中国封建王朝一部分的时期,这个时期从秦朝一直到公元968年,丁部领建立丁朝前。二是“独立建国时期”,即越南不再属于中国封建王朝一部分的时期,这个时期从公元968年,丁部领建立丁朝一直到1884年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前。值得注意的是,越南独立建立封建王朝后,其依然长期与中国保持藩属关系。
一般认为,儒家文化早在秦朝就已经传入了今天的越南。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如此早的传入越南,得益于秦始皇统一了岭南地区。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置的三郡之一的象郡的所辖地就包括今天越南中北部地区。中原文化随着象郡的设置开始向越南传播。秦朝末年,秦人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了一个时间长达近百年的割据政权——南越国。赵佗在今天越南中北部地区设置了交趾、九真二郡,并在这里推广汉字和用礼乐教化百姓。到了汉代,汉武帝平定了南越国,在该地区设置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此后,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和地方官吏的推广,已经成为中国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进一步在越南传播开来。另外,每逢中原战乱时期,南迁的中原士大夫和移民也成为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带去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带去了儒家思想。正是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浸染,越南逐步摆脱了愚昧落后,进入了文明社会,儒家礼乐仁义被广为接受。到了唐代,越南开始涌现出自己本土的儒士。最著名的就是爱州日南人姜公辅,他通过勤奋学习考取了进士,并召入翰林院为学士,后官至唐朝宰相。
越南独立建国初期的丁朝和前黎朝,采取崇佛抑儒的政策。所幸的是,这两个朝代的存在时间不长,总共存在了42年。李朝(1010—1225年)和陈朝(1226—1440年)时期,儒家文化在越南获得了深入发展和广泛传播。两个朝代的统治者都认识到儒家文化具有治理國家、教化人民的作用,故其主动接受儒家文化,并积极用儒家文化来治理国家、教化人民。如,修建文庙,供奉孔子;开办了国子监、国学院等人才培养机构,专门讲授四书五经,培养儒士;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这一时期,越南人以中国的汉字为基础,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字——喃字,并涌现出了以朱文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儒士。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政府曾于1406至1427年间短暂占领过越南。在这短暂的21年间,明朝政府大力倡导儒学,广泛设置学校,大量刊刻《性理大全书》等儒家典籍。后黎朝(1428—1784年)时期,儒家思想在越南的传播和发展达到了鼎盛。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与李朝和陈朝相比,后黎朝的统治者更加尊崇儒学,将儒家思想确立为统治思想,不再用佛家和道家的思想治理国家,并在全国大修文庙,尊孔祭孔。第二,将科举考试制度化,面向全国开科取士,广泛选拔儒学人才。以黎圣宗时期为例,“黎圣宗在位38年,开科12次,取士511人,两项均超过李朝陈朝开科取士数目的总和。”[3]第三,举全国之力大量刊刻《四书》《性理大全》等儒家经典,儒家经典在社会广泛传播开来。第四,制定《洪德法典》《二十四训条》等法律法规,将儒家的纲常伦理上升到国家法律高度,以忠孝仁义来治理社会。第四,越南的儒学、史学、文学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并涌现出了以黎贵惇、吴士连为代表的一批杰出儒家学者、历史学者、诗人。阮朝独立时期(1802—1884年),越南的儒学虽然不像后黎朝那样辉煌,但儒家文化并没有在越南衰亡下去,而依然是越南社会的主导文化。1884年,法国占领了越南,越南沦为了法国的殖民地。法国在越南大力推行殖民文化,越南改为使用拉丁文字,儒学在越南迅速衰落,西方文化迅速成为越南的主流文化。
由此可见,历史上,中国与越南文化交流频繁,中国的儒家文化对越南的影响深远。尽管今天东亚儒家文化圈已经不复存在,儒家文化在越南也不再占主导地位,但儒家文化对越南上千年的影响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消亡泯灭。事实上,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儒家文化已经内化为越南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绵延不熄,并作为一种文化因子长期影响着越南社会的方方面面。正如越南学者潘玉所言:“越南文化,不管是文学、政治、风俗、礼仪、艺术、信仰,没有哪一点不带有可以被视为儒教性质的印记;任何一个越南人,不管他怎样反对儒教,也都不可能摆脱儒教的影响。”[4]209有关调查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曹云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越文化交流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16.2%的越南民众认为中越两国的文化生活方式的相似度“非常高”,47.6%的民众认为中越两国的文化生活方式的相似度是“很高”。[5]216可见,大部分越南民众认为中越两国有着共通的文化和相似的生活方式。这也表明,儒家文化作为一种潜藏的文化因子依然存在于越南社会之中。另外,越南学者黎方龙的调查分析显示:大部分越南民众认为长期文化交融是推进中越两国友好关系的最重要因素。[6]这也证明,越南民众实认识到文化交流合作对促进中越两国友好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历史上,儒家文化对越南影响深入。今天,作为越南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依然影响着越南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如果我们要寻找中越两国共通的文化因子,儒家文化当时最重要的共通文化因子。所以,加强中越文化交流,要注意加强双方儒家文化交流,进而增进两国的文化认同。
三、加强中越儒家文化交流的举措
(一)加强孔子学院建设,大力推进官方层面的儒学交流合作
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与实施。近年来,中越两国政府十分注重加强文化交流合作,但双方的文化交流合作多是艺术表演、电视电影、文化产品展销、旅游等方面的,而对于作为中越两国最重要的共通文化因子——儒学则关注较少。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目前越南才只有一家孔子学院,而且还是2014年才设立的。当前,中国已经在158国家(地区)设立了535家孔子学院。其中,韩国已经有23家孔子学院,日本已经有15家孔子学院。显然,对于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越南来说,一家孔子学院明显偏少。我们知道,精通汉字是学习儒学的前提和基础。孔子学院的一个职能就是开展汉语教学,帮助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事实上,当前,不少越南民众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学习汉语的需求在越南也有明显增加。曹云华的调查分析显示:在越南人的眼中,99%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英语“重要”,排第一位;6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汉语“重要”,排第二位;52.4%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日语“重要”,排第三位。[5]218因此,中国政府应积极加强同越南政府的沟通协商,争取在越南设置更多的孔子学院,以满足越南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学习汉语的需求。在学习汉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越南民众了解学习儒家文化,进而增加中越双方的文化认同。
另外,政府可以出台中越儒家文化交流行动计划一类的指导性文件,为双方开展儒家文化交流奠定政策基础。在此基础上,政府可以通过设置专门性的越南儒学研究机构、举办中越儒家文化交流年等形式,运用国家力量来推动双方儒家文化交流合作,深入挖掘中国与越南在精神文化上共有的儒家文化因子,揭示出此共有的文化因子中蘊含的共通的文化心理,进而增进中越两国人民的文化认同。
(二)积极借助商贸、艺术、体育、图书、旅游、电影电视等双边合作平台,大力开展民间层面的儒学交流合作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这就是说,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最根本在于利用民间力量推动各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开展文化往来。因此,除了政府层面的推动与实施外,也要积极推进中国与越南民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事实上,千百年来,儒学在越南传播的过程中,其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认知思维方式已经根植在越南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可以借助商业贸易、艺术展演、体育赛事、图书出版、旅游、电影电视等双边合作平台,积极在这些活动中融入和渗透儒家文化因素,以激发越南人民对那些蕴含在日常生活中的共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认同,进而增进越南人民对儒家文化的肯认。也唯有如此,儒家文化才能真正在越南社会中生根发芽和茁壮成长。以电影电视为例,曹云华的调研分析显示:41.9%的越南民众表示最喜欢中国的影视音乐产品,仅次于对美国影视音乐产品的喜欢(48.6%)。[5]220事实也是如此,越南民众对中国的电影电视情有独钟。越南民众非常喜欢由我国的四大名著拍成的电视连续剧,这四部经典的电视连续剧在越南各地的电视台被反复重播。另外,我国拍摄的《还珠格格》一类的宫廷剧、《康熙王朝》一类的历史剧以及《射雕英雄传》一类的武侠剧也深受越南民众喜欢。中国的电视连续剧深受越南民众喜欢也表明:中越两国人民有着共通的文化心理。所以,我们可以拍摄更多蕴含着儒家文化因子的电影电视,并将其输入到越南,以激发出潜藏在越南人民心里的儒家文化因子,进而增进中越两国人民的文化认同。
(三)加强中越教育交流合作,吸引更多越南青少年来华学习汉语和儒家文化
中越两国的青少年是未来两国文化交流合作的生力军。因此,加强中越文化交流合作要注意抓住青少年这个群体。加强青少年之间的文化交流的最好途径就是教育。近年来,中越两国教育交流频繁。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两国教育部门经常互相访问,并签署了系列教育合作协议,如,2016年中越两国签订了《中越教育交流协议》;第二,目前已经有30多所越南高校与中国40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取得了不少实质性的合作成果;第三,互派留学生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越南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目前在中国学习的越南留学生已经超过一万人。“中越教育合作发展使得汉语在越南的传播取得很大成功。”[7]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越两国要进一步加强教育交流合作,通过教育交流合作带动汉语和儒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越南驻华大使邓明魁曾说:“我们希望在今后几年,能够把越南的在华留学生数量翻一倍。这些学生今后一定能够成为两国友好关系的重要使者,同时是两国经贸合作推动者。”[8]所以,中国政府要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越南青年来中国留学。也正如邓明魁所说,这些越南留学生学成回国后,将成为传播汉语和儒家文化的重要力量。
(四)积极推进学术界对越南儒学的研究,大力开展学术层面的儒学交流合作
推进学术界对越南儒学的研究也是增进中国与越南儒家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党和国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学研究正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然而,在关于“儒学文化圈”的研究中,学者们多把注意力放在对中国儒学、日本儒学、朝鲜儒学的研究上,而对越南儒学则关注不多。事实上,历史上儒学对越南的影响力超过了对日本和朝鲜,并且越南也涌现出了朱文安、黎贵惇、吴士连等杰出大儒。因此,中国与越南的高校和社会科学界可以联合进行越南儒学方面的研究。具体说来,双方可以联合进行以下方面的研究:梳理儒学在越南传播与演化的历史,探究儒学对越南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的影响,挖掘中国与越南文化中潜在的和深层次的儒家文化因子,探究儒学与越南华人社会的关系,研究朱文安、黎贵惇、吴士连等人的学术思想。这些学术研究成果有助于中越两国学者和人民增进对儒家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越)阮青进.邦交正常化来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研究(1991—2014)[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古小松.越南文化的特点、发展趋势与中越文化交流[J].文化软实力,2018(2).
[3]梁志明.论越南儒教的源流、特征和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4](越)潘玉.越南文化本色[M].河内:文化通讯出版社,1998.
[5]曹云华.远亲与近邻——中美日印在东南亚的软实力[M].人民出版社,2015.
[6](越)黎方龙.中国在越南的文化软实力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7.
[7](越)阮秋香.中越文化交流现状研究及发展建议[D].辽宁师范大学,2017.
[8]张力玮,吕伊雯.“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下中越教育合作交流——访越南驻华大使邓明魁[J].世界教育信息,2017(10).
作者简介:陈林(1982—),男,湖北麻城人,副研究员,博士,单位为广西财经学院,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周瓊(1982—),女,湖北英山人,单位为广西财经学院,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比较教育研究。
梁儒谦(1971—),男,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化建设、旅游营销等。
(责任编辑:御夫)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增强中国——东盟文化认同研究”(项目编号:KY2016YB388);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4BKS063);2018年广西财经学院“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