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2019-03-25胡佳悦李媛
胡佳悦 李媛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中美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西方媒体开始用“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来描述当下中美关系。有观点认为新崛起的大国和现存的大国必然会为争夺影响力而发生冲突,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存在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一旦落入“修昔底德陷阱”,其引发的贸易摩擦、军备竞赛以及其极端形式——战争必然对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与和平性四个原则构成严重挑战。世界各国应对此保持警惕,尽力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重现。
关键词:修昔底德陷阱;可持续发展;挑战
中图分类号:D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4-0024-03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经济、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都达到了近现代以来的顶峰。这样的变化对传统强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造成严重的威胁和挑战。随着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强,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美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于是西方媒体开始用“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来描述当下中美关系。“修昔底德陷阱”并非用来特指中美关系的新鲜词汇,而是指国际关系、国际地位、国际利益的变化和争夺从而产生冲突的过程,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的地位和影响力,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使得冲突变得不可避免。
有一种似乎权威的观点认为,新崛起的和现存的大国必然会为争夺影响力而发生冲突,而冲突可能从多个方面进行,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不同领域的直接或间接冲突。由于新崛起大国和现存大国往往都拥有较高的国际地位,大国之间的冲突往往会对国际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影响。各领域冲突和纠纷,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同时国际关系也会遭到破坏,国家间关系紧张,严重影响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跌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双方在各领域的较量都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多次“修昔底德陷阱”陷阱事件,雅典和斯巴达、二战时期的德国和英法等国、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国等等。在这些历史事件中大国之间的竞争都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用于双方的战争和争霸中,从而严重影响本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直接或间接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而另有一种观点则认为不存在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最早引发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创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战争,并非新崛起的和现存的大国为争夺影响力而发生冲突,二战后英美两国之间“世界头把交椅”的易位也没有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冷战时期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也没有爆发“修昔底德陷阱”式的战争。当前用“修昔底德陷阱”来比喻中美关系,是一种耸人听闻的描述。
二、相关理论介绍
(一)“修昔底德陷阱”相关理论
“修昔底德陷阱”一词最早起源于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普利策奖得主赫尔曼·沃克在海军战争学院的一次演讲中,他借用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创作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战争比喻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关系。[1]2012年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国际问题专家格雷厄姆·艾莉森(Graham Allison)在《Thucydidess Trap Has Been Sprung in the Paci?》一文中使用“修昔底德陷阱”一词描述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将“修昔底德陷阱”套用在當前中美关系上,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反响,瞬间成为全球热点话题。[2]4-5所谓的“陷阱”就是新崛起的大国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开始不断追求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提升,老牌守成大国感受到新崛起大国威胁自身的国际主导地位,进而产生恐惧。一旦双方政策判断失误便跌入战争的“陷阱”。
历史像车轮一样周而复始、循环交替,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新崛起大国与老牌大国之间各种形式的斗争层出不穷,历史有16起典型“修昔底德陷阱”案例,其中的12起都发生了不同规模的战争。涉及古雅典、古斯巴达、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哈布斯堡王朝、奥斯曼王朝、瑞典、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中国。当然并非所有案例都发生了战争,还有4例以其他形式呈现出来,如英国与美国之间权利的和平转移,以及二战之后美苏两极格局之间的冷战。
随着时代的变迁,“修昔底德陷阱”的斗争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在今天全球化和全球产业链依靠相对比较优势整合的环境下,两个国家之间的斗争更多的是在经济、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而不会随意诉诸于武力。从历史的角度上分析,虽然“修昔底德陷阱”存在,但是并不是无法避免,这需要两个国家甚至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在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历史发展过程逐步形成的,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首次把环境和发展列入国际政治会议议程,是人类思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第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已经开始认识到生态问题与人类发展的密不可分。20世纪80年代,在《我们的共同未来》报告中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可持续战略内容,开始把经济、生态、社会统一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3]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峰会”中提出和平、发展、保护环境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世界各国应在环境与发展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努力构建新型“全球伙伴关系”。此次会议标志着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遍承认与接受,是人类思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第二座里程碑。
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因此在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内涵,但是无论在哪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终极理念都是保证某类事物或资源可以有利于所有人类长久地生存下去。因此综合各个方面,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可持续发展主要包含四个原则,主要内容如下:
(1)公平性原则: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代内公平指的是空间的公平,即在同一时代内,不同地区发展要具有公平性;代际公平指的是时间的公平,即在不同时间内,同一地区的当代人和后代人对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合理使用权利和相应的分配。
(2)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体现在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要求三个方面的发展是一种可以持续地、不间断地发展。不能为了短期的快速发展而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社会动荡,从而为以后的发展造成隐患,甚至造成三个方面发展的退步。
(3)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个全球层次的发展理念,规定了人的主体意识,需要全人类共同参与、协调配合。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个人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是无数个体发展的宏观表象,因此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同样不同国家之间的发展与全球的发展也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5]
(4)和平性原则:世界和平是国家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前提,因此,任何形式的战争或冲突都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破坏。
三、“修昔底德陷阱”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保持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以及和平性。但是随着新兴崛起大国的发展,必将在经济、政治、外交以及军事等领域对原有的世界大国造成冲击,而原有世界大国为了捍卫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必将通过经济、外交等方式对新兴大国进行限制与制约,甚至有可能通过战争的方式最终解决问题。这些方式将会对既有的国际社会秩序、经济模式等的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以及和平性造成影响,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然而,这只是一种可能性。新兴崛起大国的发展,在经济、政治、外交以及军事等领域会对原有的世界大国造成冲击,而原有世界大国为了捍卫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有可能通过经济、外交等方式对新兴大国进行限制与制约,但不一定必须通过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文明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今天,世界大国之间有可能通过理性的互融互谅,最终构建新型“全球伙伴关系”,形成一种携手共荣发展的局面。
(一)“修昔底德陷阱”对公平性原则的挑战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无论国家发展、企业发展甚至社会发展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只有长期维持这种公平关系,人类才能从中获利,进而实现人类的共同目标。稳定的国际关系是维持这种公平性的前提,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讲,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体现在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企业与个人发展机会、发展权力的公平性,即当前国家和企业的发展不应建立在破坏其他国家公平享有的发展基础之上。“修昔底德陷阱”制造的摩擦会产生不正当的关税,直接导致落后国家发展机会减少,破坏了公平的发展环境,加大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同时由于新兴国家可能存在技术落后问题,商品被提高关税后,商品利益就会缩减,为了减少生产成本实现利益均衡,谋求市场的公平竞争,就会进一步出现过度消耗资源,废弃物处理不及时,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进一步加剧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生态发展的不均衡,破坏了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代内公平性。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还体现在当前国家、企业形象对日后本国企业组织与个人发展机会、发展权力的公平性。即不应该为了维护当前的发展利益而损坏未来国家或企业的发展机会,导致国家或企业未来利益受损或发展机会的不均等。在美日贸易摩擦中,美国对日本的部分产业进行打压如汽车、日用品等行业,保护本国产业,导致被保护的产業缺乏竞争能力,在后来世界经济不景气时期,没有办法很快调整状态,适应市场环境,使得产业占据的世界市场份额明显缩减,产业经济收入大幅度下滑。虽然美国的政策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保护效果,也抑制了日本的经济发展,但是却是以牺牲国家产业未来的竞争力为代价,1980年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由1955年的40.3%下降到了23.3%,国际形象也严重受损。从中可以看出“修昔底德陷阱”是牺牲国家未来的发展机会换取眼前的发展利益,这严重破坏了可持续发展中的代际公平。
(二)“修昔底德陷阱”对共同性原则的挑战
共同性原则是全球人类能够认同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说明的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认识到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且需要认识到不同国家的利益与全人类的利益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以全人类作为主体,以保障全人类的发展作为目标,以世界各国努力践行的方式作为行动。因此,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需要全球每一个国家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大力合作,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修昔底德陷阱”是个别国家保护自身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以自己国家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忽略其他国家的利益,不考虑全人类的发展进程,严重的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美苏争霸期间双方大搞军备竞赛,造成资源不必要浪费,反而使两个国家的获取利益的总量减少,减缓两个国家的发展步伐,严重的甚至出现倒退现象,这不符合双方发展进步的共同目标,两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修昔底德陷阱”概念被提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兴强国的发展,对传统强国在国际影响力、科技、经济、技术等领域地位造成影响。以传统发达国家的角度看,新兴国家的发展对其本国利益构成威胁进而导致冲突;但是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这是全人类的进步,全球有更多的人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人类整体的利益得到了提升。然而,传统强国为保障自己国家的利益对新兴强国采取制约,但是这些制约方式会极大地限制其他国家的发展,限制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减缓世界领域内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甚至对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都会造成严重阻碍,对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进行破坏。例如中美贸易摩擦中对部分科技公司的技术封锁将使得该公司的科技成果与实际科技进步隔离开来,导致世界科技进步缺少关键一环,严重影响全球科技的共同发展。
(三)“修昔底德陷阱”对持续性原则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要求经济稳定,避免发生重大的经济震荡或者是经济倒退的情况。然而“修昔底德陷阱”两强的矛盾首先就体现在经济领域的冲突,因此对全球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重大的冲击。由于两个强国在世界市场中占据着大量的经济收益和市场份额,如果两个国家在经济领域产生冲突,必然会波及国际金融市场,对世界经济的稳定造成破坏。例如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摩擦中,日元升值,使得国际热钱流入,但随后20世纪90年代,日本股市崩盘、房地产泡沫破裂,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震荡,严重阻碍了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甚至出现了经济倒退的现象,这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背道而驰。
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关系稳定,能够逐步提高全社会的生活水平与发展进度。然而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两个大国如果没有恰当而理性地处理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就会对这种稳定的经济、政治局势造成严重的影响,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不同国家的文化、体制存在较大的差异,然而全球作为一个完成的社会,需要不同国家共同参与构建,通过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求同存异,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两个国家,由于矛盾的存在导致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受到阻碍,使得两个国家之间互相猜忌,互相敌对,造成国际社会的不稳定,甚至直接或者间接引发军事冲突。美国与苏联冷战期间,国际关系紧张,全球部分国家被迫选择站队,华约与北约的成立,割断了全球社会沟通与交流的机会,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四)“修昔底德陷阱”对和平性原则的挑战
和平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平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互相依赖、密不可分的。冲突与战争是对和平的破坏,因此“修昔底德陷阱”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与挑战,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的阻碍。传统大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与其他国家在经济、外交、军事等领域发生冲突,破坏了原本和平的外交方式,如果采取不当的处理方式,甚至有可能最终演变成战争。公元前5世纪,雅典与斯巴达曾经作为盟友并肩作战,但是由于雅典的崛起挑战了斯巴达的地位,因此双方进行了长达30年的战争,战争破坏了双方和平友好的关系,同时也使得整个古希腊地区的局面十分混乱,双方在战争之后,实力都严重受到损伤,国家的发展也严重受到阻碍,因为双方的战争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和平性原则,损坏了可持续发展保障。
两个国家的和平也体现在国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只有两个国家的国民能够友好往来,互相信赖,才能在此基础上成为合作伙伴,共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跌入“修昔底德陷阱”中的两个国家都希望能够在冲突中占据优势,希望国家民众能够支持对另一个国家的制裁方案,因此会大肆宣传对方缺点,造成人们对于另一个国家的误解,进而影响两个国家人民之间的评价以及信任,不利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破坏和平友好关系,对可持续发展的和平性造成影响。
总结
研究了“修昔底德陷阱”的由来、含义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影响,结合当下时代国际间合作交流日益频繁、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特点,重点讨论了“修昔底德陷阱”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分析可持续发展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和和平性的内涵,结合“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影响,讨论了“修昔底德陷阱”对可持续发展不同原则的影响,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分析了“修昔底德陷阱的危害,以此发起的经贸摩擦、军备竞赛和其极端形式——战争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破坏,与世界和平大潮背道而驰,世界各国应对此抱有警惕,并全力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重现。
参考文献:
[1]吴志成,王慧婷.“修昔底德陷阱”对中美关系发展的非适用性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7(1).
[2]周莉.“修昔底德陷阱”与中美关系前景研究[D].青岛:中国石油大学,2015.
[3]秦麟征.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1996(9).
[4]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的共同未来[M].王之佳,柯金良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1987.
[5]渠东玲.试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J].菏泽师专学报,1997(3).
作者简介:胡佳悦(1995—),女,汉族,辽宁鞍山人,单位为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技术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李媛(1964—),女,遼宁沈阳人,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直接投资、国际服务贸易。
(责任编辑: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