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019-03-25金淑颖
金淑颖
【摘 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简单地改变教材,它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准确理解教材与课标的连接点,与课改新动向相适应,对教材有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独特的思路和设计,作出有个性的演绎,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及时增删、延展教材中的内容,创造出有益于师生对话的氛围,使教学活动更加鲜活生动。只有教师用活教材,才能激活学生,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活用教材 高效课堂
引言
现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重视通过情境让学生体会知识,感受知识,尽可能地通过个人的努力来进行学习,对于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的要求比较高。教材内容丰富,方式灵活,贴近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能力。但本套教材不够系统,尤其是理论上,没有按照人教版教材给出定义、公式、规律三大理论上的东西进行编排,但这正是此套教材的特点。其实,北师大教材是从当前的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选教材方面真正体现了“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的特点。教材的这一编排特点恰好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活用教材的机会和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材应是学生学习的侍者,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对教材的质量以及教师对教材的有效把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处理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以往教材只要求讲知识点,而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学习转向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接受式学习转向了探究式学习。教师要深入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的知识体系是如何建构的,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应该是灌进去的,而应该是通过活跃地探究学习建构起来的。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来。
一、活用教材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师用教材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即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北师大版)一课内容时,教材所呈现的是“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接口处不计)”这一教学情境。无疑,这道题是计算圆柱形盒子的表面积的。教材设计了这样的解答方法步骤:
1. 侧面积:2×3.14×10×30=1884(平方厘米)
2. 底面積:3.14×10=314(平方厘米)
3. 1884+314×2=2512(平方厘米)
但通过我所教的学生学情来看,不少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乘法分配律掌握不是很好,导致这部分学生在第三步计算面积时这样解答:
1884+314×2
=(1884+628)×2
=2512×2
=5024(平方厘米)
不难看出,学生在这里人为地加了个括号。针对学生的实际,我在教学时做了以下两种设计:
方法一:
1. 侧面积:2×3.14×10×30=1884(平方厘米)
2. 两个底面积:3.14×10×2=628(平方厘米)
3. 表面积:1884+628=2512(平方厘米)
方法二:
1. 底面积:3.14×10=314(平方厘米)
2. 侧面积:2×3.14×10×30=1884(平方厘米)
3. 表面积:314×2+1884=2512(平方厘米)
方法一避开了由于部分学生对运算律和运算顺序掌握不好的实际情况,而方法二中巧妙地利用了部分学生习惯“谁在前面先算谁”的惯性思维。经过尝试,我发现学生的答错率大大降低了,这不失为一个有效策略吧。
又如教学《方程的意义》(北师大版)时,教材中用天平做实验,通过添加砝码使天平两端平衡,引出方程的意义。实际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以下现象:一是对于此实验,学校因为天平少,而不能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只能让学生观看教师的演示。由于天平刻度数字小,后面的学生常常看不见,只能听教师的讲解。二是实验操作时,天平很难平衡,虽然反复调试,有时仍有误差,浪费时间,学生在下面急于操作,无心观察。鉴于此,我根据分类思想,通过对一组式子进行分类,使学生在分类的探究活动中归纳出方程的意义以及方程与等式的区别和联系。同时分类活动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活用教材要以准确理解教材与课标的连接点为前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据。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前,必须以课标为依据,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前提,认真研读教材和各种资源,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找准课标与教材的连接点,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例如教学因数和倍数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出示12个小正方形)这里有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如果用这12个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拼?有几种不同的拼法,你能在头脑中拼一拼吗?
师:有几种不同的拼法?能用算式表示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4=12 2×6=12,1×12=12)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算式,直接写出12的所有因数吗?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我将书上例题“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改为“你能写出12的所有因数吗?”这样一改,借助操作,使学生自主获得12的所有因数,学生也很自然地想到可以用乘法来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三、活用教材要从现有的教学环境出发
课堂教学中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师不但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已有知识经验,而且更要根据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学生思维状况,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
如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北师大版)时,同步测试中出现这样一题:如果3a = 4b,a与b成什么比例关系?学生首先想到借助的是选择正反比例的关系式y/x=k(一定)和xy=k(一定)来判定,由于学生做等积变形方面有困难,直接导致他们不易判断。我在教学时就补充了有关比例的相关知识,学生判定起来就变得比较容易。课堂教学后,我认为北师大版教材有关这部分内容的缺失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确实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在后续的整理与复习中,我把正反比例的关系式y/x=k(一定)和xy=k(一定)做了一些延展(y=kx与y=k/x),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多了选择。
四、活用教材,进行创新教学
例如教学“元角分”时,完全可以设置多種故事场景,让学生使用仿真钱币,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商品买卖的活动,这样既满足了让学生听故事的欲望,又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验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真正地做到寓教于乐。在教学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猜想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是可以设计出多种方法的。例如将圆柱体的橡皮泥,捏成正方体或其他形状,通过计算正方体的体积而得出圆柱体的体积;求圆柱体的容积时,可以往圆柱体容器里灌满水,然后再倒入正方体或者长方体容器里,通过测量计算,从而得出水的体积,水的体积也就是圆柱体的容积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活用教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某些教学内容的顺序,删减部分繁琐的内容,对内容上跨度稍大的部分增添一些过渡性知识,使内容无缝对接。当然也可以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许多个小问题,使教材中的“死”知识,最终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活”问题。只有科学地使用教材,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密切联系学情,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把课上“活”,而“活”恰恰正是现代课堂教学的精髓。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依托教材、尊重教材,而又不局限于教材,要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使用,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构建高效课堂,真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