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财经媒体发展现状
2019-03-25谭海清麦婉华张玉荣
谭海清 麦婉华 张玉荣
智能手机的普及,导致传播生态的颠覆性改革,使得我国传统报刊目前的发展迎来低潮。而传统报刊最重要的一部分:财经类报刊,与都市报晚报类报纸一样,处于发展困局的前沿。最近,我们对中国传统财经类报刊的发展进行了一些调研,对该行业发展现状、所具优势、共性问题、发展前景,進行了一次较全面地了解。以下是此次调研的情况分析:
普遍面临“家大业大”、成本居高不下、传统广告收入萎缩情况
传统财经报刊一般都是在互联网不发达或者刚刚起步时创办的,都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头十年的传统媒体发展的“黄金时期”,摊子越铺越大,人员越来越多,真正的“家大业大、五脏俱全”。以南方报业集团下属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为例,《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创刊,在中国传统财经类报刊中算是创刊较晚的。发展至今,其自身也形成了一个“媒体集团”,除了旗舰《21世纪经济报道》报纸(周五刊)外,还包括:21APP、21官方网站、21微博等新媒体和财务数据服务平台,如21财经搜索引擎和21FID。因此,《21世纪经济报道》已成为具有报纸、期刊、网站和新媒体渠道的媒体集团。此外,还拥有智库平台——21世纪经济研究所等。目前共有员工500人左右。
其他财经报刊也存在《21世纪经济报道》类似的“家大业大”现象,如《财经》隶属于财讯传媒集团,该集团多年来经营平面及互动媒体,旗下拥有《新旅行》、《财经》、《证券市场周刊》、《新地产》、《成功营销》、《美好家园》、《中国汽车画报》、《证券市场红周刊》、《体育画报》、《电脑时空》、《红秀》、《他生活》、《信息方略》、《动感驾驭》、《timeout消费导刊》北京、上海中英文版、《视觉》等二十余种刊物,以及财经网、支点网等网络媒体。
广告经营方面,传统财经报刊近年受智能手机等媒体经营新业态影响,广告收入都不同类型出现了下滑。这方面报纸因为成本问题(主要是人力成本和纸张成本),其经营业绩与杂志相比,下滑得更加厉害。此次调研中,报纸方面都谈到“近年广告一直在下滑”,加上新媒体和其他收入,总体“能做到收支平衡”,如某财经类报纸,2018年整体经营收入对外号称过2亿,保守估计应该在1亿元左右,与其庞大的支出相比,全年财务应该属于亏损状态;而杂志方面,则相对乐观一些,多数透露出“近年来每年还是略有增长”。如《财经》杂志,2018年上半年,其母公司财讯传媒提供广告代理服务、举办会议和活动以及销售书籍及杂志收入总额为约5980万港元,较2017年同期减少约43.6%。收入减少主要由于若干独家广告合约于2018年上半年到期及中国平面媒体广告业务行业及经营环境严峻,广告业务表现黯淡。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6个月,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为约9677万港元,同比减少约51.9%。
分析上述信息,按正常的规律判断,财经报纸的经营是亏损的,而财经杂志大多处于收支平衡状态。总体上,财经类报刊经营上收入呈增长态势的媒体约占总媒体的1/3左右。
传统报刊向融媒体转化一直在进行中,有一定的效果
几乎所有的传统财经报刊,近年来依托所属主体报刊,在做好内容的同时,都积极培育、壮大融媒体业务,挖掘新的经营增长点,抢占新时期新业态形成的新市场。
如《中国经营报》,这家创刊于1985年的报纸,近年在融媒体建设方面也颇有建树,除了主报《中国经营报》,下面还建设有三重新媒体:中国经营网、《中国经营报》微博矩阵、《中国经营报》微信矩阵。据称《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中国经营报新媒体矩阵等自有平台目前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000万(不包括门户网站转载内容带来的用户),这些都成为《中国经营报》目前的用户基础。中国经营报网在综合网站排名前100名,平均页面访问覆盖93.5%,日均浏览量25万,日均访客超15万,移动端访问占比80%。《中国经营报》微信公众号拥有56万粉丝,头条平均阅读量3万+,10万+文章数量全年超过百篇。《中国经营报》还打造有多个音频、视频节目。“触角”是线上知识付费产品,《十四说》是一档口播类短视频栏目,《在现场》是一档调查类短视频栏目,“创变者”是一档深度对话视频栏目。应该说,《中国经营报》在融媒体建设方面还是做得有声有色的。
如《21世纪经济报道》,其新媒体产品中,“21财经APP”,号称下载量突破6000万;其官方微信平台——21世纪经济报道微信订阅号,号称有150万高端读者关注,年度总阅读人次1亿+,单篇最高阅读量700万+,全年发布原创报道997篇,2018年在新榜每月的500强榜单中,12次均入选,年度排名290名。其官方微博有1646万粉丝关注。
平台延伸创造的贡献价值占比日益提高
在报刊等传统载体广告经营明显下滑的同时,融媒体部分和平台延伸创造价值部分则明显上升,这是传统财经报刊近年来经营方面的带有共性的一大特色。
如《财经》杂志,其举办的《财经》年会、《财经》论坛、《财经》圆桌等会议活动。《财经》会议活动以会议、论坛、讲堂、圆桌等形式为主,吸引了政经高级官员、国际组织要员、企业领袖以及中外知名经济学家参与。赞助机构可以通过与《财经》合作,进行更有效的品牌和业务推广。如今,《财经》品牌会议包括《财经》年会、三亚·财经国际论坛、青岛·中国财富论坛、杭州湾论坛、佛山·中国制造论坛等。
如《浙商》杂志,其创立了“i创中国”创业服务全平台,是集创业大赛、创业培训、创业孵化、投资对接、创业基金等为一体的创业系统服务商。从2013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i创中国·浙商创新创业大赛。大赛挑选出具有强劲发展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对接杰出浙商以及银行、风险投资等机构,并为其提供孵化和培训机会,使好项目有机会获得落地。
如《21世纪经济报道》报社,仅2018年全年比较有名的多平台商业整合项目有近30个。如2018年3月至8月举办的“中国酒店‘金枕头评选”活动,就是该报社举办的第十五届,号称已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最引人瞻目的大型酒店行业评选活动;如2018年全年《21世纪经济报道》报社联合雪佛兰汽车,举办“雪佛兰·红粉笔乡村教育计划”,这是该报社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广的一个公益品牌,与雪佛兰是独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到2018年已举办了十二年。该品牌还衍生了40多个公益品牌活动。
优质内容、人才队伍、品牌活动仍然具有社会影响力
中国的传统财经报刊,目前虽然面临经营方面的压力,在直接受众方面也流失较多,其发行更是“一落千丈”具体数字不忍公布。但是,相对其他媒体,传统财经报刊仍有很多优势值得学习借鉴,如优质的新闻内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多年培育具较高知名度的品牌活动等等。
如《財经》杂志,对于海外发生的重大经济、时政要闻,经常派出记者现场专访,其报道以新闻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见长。他们的很多报道、评论为海外重要媒体如华尔街日报、路透社、远东经济评论、南华早报、金融时报等广泛转载或引述。2000年10月,《财经》杂志发表了《基金黑幕》一文,矛头直指中国几乎所有的基金管理公司,揭露了许多腐败的现象,比如在桑拿浴间里头接庄等等。报道捅了马蜂窝,十家基金公司发表了“严正声明”,对《财经》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财经》后来发表了《批评权、知情权和新基金使命》一文予以反驳,指出:媒体的批评权、公众的知情权,远远大于利益集体自赋的或他赋的历史使命。2010年3月1日的封面文章《再问央视大火》引发了全国各大媒体及民众的广泛关注,杂志全国范围脱销,后紧急加印5万册,这在中国财经媒体的发展史上也是少见的。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媒体事业的发展与壮大,人才是基础。最近几年,随着经营效益的下滑,传统媒体骨干人才流失、专业人才转型滞后、人才队伍建设面临压力,这都是客观事实。但是,中国的传统媒体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其人才资源与人才队伍仍然是目前媒体界的重要优势组成部分。财经报刊也一样。当前中国的媒体人受着政治、商业、受众(受众口味、渠道)、新技术四重压力,而传统媒体这所“黄埔军校”在政治环境、培养模式、培养手段、操作环境、专业水平、成长阶段等等,都是其他媒体不能相比的。
而传统财经报刊多年来辛勤打造、并已创新经营价值的品牌活动,无论是“政治正确”,还是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影响,都是一笔宝贵财富。如《中国企业家》杂志,近年来,其线下平台开创了中国企业领袖年会、未来之星年会、商界木兰年会、两会沙龙等品牌活动,创立了中国企业家理事会、中国企业家木兰汇、中国企业家未来之星、金鲨俱乐部等特色鲜明的活动。如《浙商》杂志,近年建立了浙商商学院作为浙商专属商务学习平台。浙商商学院提供实战型的、接地气的企业家、创业者培训课程、访学和资源对接,已开设“大数据与工业 4.0”、“互联网+”系列、“投资并购与市值管理”、“新浙商新商道”、“浙商金融高级研修班”等课程,并联手长江商学院共同开办6期“长江商学院·浙商”领军企业班,组织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以色列、巴拿马等国游学考察,参与培训及游学的企业家达 500 多人次。如《21世纪经济报道》报社,旗下具有全国甚至全球影响的品牌活动有数十个之多,名气最大的有: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论坛、21世纪城市文化空间论坛、中国地产“金砖奖”、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亚洲旅游产业年会(亚洲旅游红珊瑚奖)、21财经“金帆奖”、新周期宏观经济论坛、中国品牌“金象奖”、中国汽车“引擎奖”、中国汽车金融年会、亚洲产业与资本峰会、中国上市公司“卓越董事会”评选、亚洲资本“金方向奖”、中国股权投资竞争力排名、中国企业公民论坛等。
人工智能、知识付费、智库价值、渠道优势仍具发展前景
中国传统财经媒体面临转型,也必须转型。而绝大多数传统财经媒体也具备转型升级再出发的优势,如人才优势、如专业优势、如品牌优势等。传统财经媒体(其实也值得其他传统报刊参考)今后在人工智能、知识付费、智库价值、渠道优势仍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和后劲,且如今不少传统媒体在这些方面都已取得了或多或少的成绩。
如人工智能。“DT稿王”是上海《第一财经》媒体集团两年前联合阿里巴巴推出的一款在DT(数据技术)时代帮助财经记者快速及时写稿的智能写稿系统,用机器代替人完成实时监控信息源,利用文本解析和信息抽取技术实现自动信息抽取,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并融合第一财经编辑记者团队的经验、智慧,以模板和规则知识库的方式根据实时抽取的信息做出判断,输出相应的模板及规则知识库内容从而产生新闻,以此应对海量、高速、多样的大数据产生的信息。这种具有学习能力的智能系统加上人脑创造力的辅助,使得“DT稿王”成为写稿机器人中的“尖子生”。“DT稿王”具备“多、快、好”的三项特性:“多”方面,“DT稿王”通过海量抓取、海量分析,主要针对上市公司公告、财务报表、官方发布、社交平台、证券行情等信息源,日阅读3000万字,30天可写完一部四库全书。“快”方面,“DT稿王”利用多台服务器分布式的对发布的公告进行扫描,可以即时对公告进行分类筛选出待写新闻稿的公告,并通过后台的信息提取算法提取出该公告的重要信息,机器写稿平均阅读 7,471字/秒 = 448,275字/分钟,是普通人阅读速度的50倍。然后,按新闻稿成稿格式重新组织输出,机器写稿为28字/秒 = 1,680字/分钟,普通人打字的35倍。“好”方面,“DT稿王”生成的稿件语句流利通顺,完全符合人类自然语言的语法。解决了目前机器人写稿的最大问题,即语句不通顺不流畅。而且“DT稿王”在海量的信息中抓住重点信息本身的重点,协助决策的快速实施。
如知识付费。付费阅读,在国际媒体界并不新鲜,但在中国媒体界却刚开始不久,还在探索之中。财新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值得其他财经媒体借鉴。财新网于2017年11月6日正式启动付费阅读功能,推出了以财新通(即可通读财新网全网内容,此外还同时推出数据通、英文通和周刊通)为主的一系列产品。上线以来,得到了很多用户的支持,在收入和影响力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作为国内第一家全面收费的新闻网站,财新通上线之后,立刻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有些具体做法很有操作性:对于重大、有影响力的报道,通过摘要和编辑荐读的方式扩大影响;对于公益性较强的文章,可安排先放开一定时间再收费,并提供红包功能(每个付费用户可以转发给5个读者免费阅读),等等。
如智库价值。《21世纪经济报道》报社,是全国传统财经媒体中较早进行智库化转型探索的媒体。目前,该报系已经形成了涵盖数字中国、宏观经济、产业行业、资本市场、消费市场等领域的智库矩阵。其中,21世纪经济研究院入选“中国核心智库”,并成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研究报告》、《2017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等受到国家部委和多个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其旗下的海丝研究院,主要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京东集团合作成立21·京东BD研究院,共同打造高端数据平台,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处理,从中发现规律、洞察趋势,为企业和行业创造价值。《21世纪经济报道》的智库矩阵,目前已初步形成五大类产品:一是在深度调研基础上的研究报告,二是配合市场活动开发的研究报告,三是移动付费知识产品,四是定制类研究报告,五是承接政府采购的研究报告。
如渠道优势。传统财经报刊正是通过一篇篇独家、深度的报道,树立了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得到了财经界、资本市场及广大投资者的认可。财经媒体都会定位自己的读者群,如《财经》杂志定位读者群为:中国的中高级投资者、政府管理层和经济学界。《第一财经》定位读者群为:中国广大投资者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经济观察报》定位读者群:以中国社会拥有财富、拥有权力、拥有思想、拥有未来的实力阶层为读者对象。财新《新世纪》周刊则号称他们的读者来自政、产、学三界的话语权威、行业翘楚和意见领袖。这种读者群,也就是他们的主要发行、影响力渠道。这些渠道的优势,仍然是中国传统财经媒体的一个宝贵资源,运用得宜,会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编辑/麦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