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馆校联合: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新探索

2019-03-25葛静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3期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教育

葛静

摘 要:博物馆是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博物馆与学校联合开展历史文化教育的模式优势尤为明显,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文章以烟台市博物馆为例,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大方向,分别介绍了烟台市博物馆积极与学校进行合作的基本方式和取得的相应成果,进而反思目前馆校联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方案。旨在通过探索馆校联合的新方式、新方法,进一步丰富馆校联合的手段和途径,扩大馆校联合的覆盖面和服务对象,从而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博物馆;馆校联合;教育;文化

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1]。把教育功能放在首位,说明当代博物馆不是收藏、展示文物的单一功能空间,而是具备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场所。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与载体,博物馆在学校历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博物馆条例》第三十五条中也明确指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制定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的政策措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学校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博物馆应当对学校开展各类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近年来,烟台市博物馆积极探索馆校联合教育新思路,将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

1 馆校联合成效显著

“博物館+学校”的教育模式具有双重优势。一方面,馆校联合是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举措。学校是社会教育的另一主要场所,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其教育功能可以得到有力彰显。另一方面,馆校联合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当代学校不仅要进行传统式文化知识的教授,体验式、启发式的教学更是必不可少。烟台市博物馆一贯秉承“历史与艺术并重,教育与休闲同步”的发展理念,多年来积极促进学校和博物馆的有机结合,通过举办丰富的文博展览,开展多样的文博体验活动,形成了覆盖少儿到中小学以及高等院校的共享学习网。目前,烟台市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主要分为两类:“引进来”与“走出去”。

“引进来”主要利用博物馆资源吸引学生在馆内进行各类教育与实践活动。一是组织各类展览。2018年年初,烟台市博物馆推出的“神奇动物在哪里Ⅱ”特别展览,吸引了大批儿童及亲子家庭前来参观。2018年1月18日,我馆接待了北大公学龙湖幼儿园的百余名师生前来参观,将烟台市博物馆的受众范围扩展至学龄前儿童。二是开设趣味课堂。我馆在互动区开设的趣味课堂让学生们有机会亲身感受剪纸、面塑、彩釉陶瓷等传统文化遗产魅力,还可以获取考古等博物馆知识。通过烟台市博物馆官网、微信平台、电话预约等途径提前查询活动时间和内容、进行预约,学生们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体验,这也成为一种长期稳定的馆校联合模式。三是开办青少年烟台市博物馆“小讲解员”夏令营、冬令营项目。这种“职业体验式”学习不仅增加了学生们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也锻炼了学生们语言表达、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四是组织研学体验活动。2018年2月3日,万华小学师生30余人来到烟台市博物馆,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博物馆文化体验。通过研学之旅,学生们了解了烟台的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到了博物馆的魅力。

“走出去”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馆历史文化讲堂走进烟台中小学的系列活动,“拓片的魅力”“龙在山东”“探秘古代‘复印术”等系列讲座,致力于在中小学传播优秀中华文化、传承传统技艺,坚定师生们的文化自信,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另外,走进校园举办展览也是卓有成效的一种方法。2017年6~9月,烟台市博物馆将“省十大考古发现图片展”送进鲁东大学博物馆,博物馆积极组织师生参观展览,广泛交流参展心得,巡展活动成为了大学校园内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课堂。

2 馆校联合存在的问题

目前,馆校联合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一方面,馆校联合的服务对象有所局限。博物馆多座落在市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对象也相对集中在市区,很难惠及边远山区的学校和学生。另一方面,馆校联合的时间、空间有所局限。学校常规教学科目的课堂教学工具匮乏,而通过博物馆教育服务得到的补充学习与学校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脱节现象,不能完全契合。

3 馆校联合新探索

新时代,新思想,新要求。馆校联合应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发挥博物馆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不必拘泥于文物原件,利用缩小模型以及复制品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鉴于上述情况,提出如下馆校联合的新探索。

3.1 建立移动博物馆

2017年“互联网+中华文明——中国博物馆创新论坛”开幕期间,大规模数字化移动博物馆展示——“钟鸣鼎食——曾侯乙编钟暨中国古代青铜器文明移动博物馆”在会展中心精彩亮相。八大山人纪念馆也在2017年举办了“移动博物馆”走进南昌大学活动。受此启发,对于一些偏远郊区的农村中小学,可以采取移动博物馆的方式,利用大型客车或者公交车等移动设施,以学生的视角选取博物馆内代表性的、符合中小学学生认知水平的馆藏文物或复制品,借助3D数字技术等高科技创意手段,让山村中的学生们也能“看到”甚至“摸到”书本中的知识,从而加深对相关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学习,使馆校联合成果能延伸至更大范围、更多对象。

3.2 制作教学工具

市区学校学生数量较多,移动博物馆由于场地限制明显满足不了需求,且时间上不能完全与教学进度相契合。这种情况下,博物馆可以与学校沟通,制作相关教学用具解决这一问题。就如同地理课上老师用地球仪介绍世界地理知识一样,历史老师也可以根据课程安排,选取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物,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理解。例如,商周时期中国以灿烂的青铜文化成为世界四大文明中心之一,选取馆藏青铜器具的复制品在课堂上展示,要比课本上的图片生动得多。而近代史的相关历史文物,不仅可以加深学习印象,更重要的是震撼学生的心灵,在一定程度上渗透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教育。

3.3 教学用具的借阅与管理

实行教学用具的借阅与管理则将上述制作教学工具方法的适用对象进一步扩大化,并提高时效性。就如同在图书馆借阅图书一样,博物馆将使用频率较高的文物复制品或模型进行多个备份,分类管理,需要的研究机构或学校可以同时向博物馆借阅,并持有一定时间,这不仅有益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为广大教师及教研机构提供了共享学习的机会。当然,借阅者有义务保证所借物品完好无损,如有损坏,应该加以赔偿。为了保证可操作性,最初可以选择只对学校团体或研究机构实行,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后再逐渐向个人过渡。

3.4 馆校联合开发校本课程

目前,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的主要服务机构之一,是烟台青少年了解历史、感受传统文化最直观、立体的教科书。利用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对模拟考古、拓片制作、传统面塑、剪纸艺术等既有活动项目加以整合;校方师资队伍与博物馆专业人士通力合作,各取所长,共同开发、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校本课程,可以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研究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4 结语

馆校联合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更是进一步完善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手段。这一举措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传播传统文化的窗口作用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作用,也将更有利于培育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英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博物馆条例[Z].2015-02-09.

猜你喜欢

博物馆文化教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博物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露天博物馆
教育教学
博物馆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