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扶贫”的安康路径
2019-03-25刘锐萍
刘锐萍
安康式“再使风俗淳”的全社会行动,不仅成为安康脱贫攻坚顺利推进的最大底气和有效抓手,也成为安康“追赶超越、绿色发展”的最强内生动力。
陕西省旬阳县贫困户周开勤,曾3年内无理上访238次。2016年5月,周开勤所在的江店社区针对他进行道德评议,让他站上了“曝光台”。在乡贤们评议说理、乡亲们评头论足之后,周开勤觉得面子上挂不住了,主动找到村镇干部希望改变贫困面貌。随后,在镇村干部的帮扶下,周开勤住进了移民搬迁新房,还养起了猪羊鸡,贩卖瓜果蔬菜,一天净挣五六十块钱,彻底放弃了四处上访的生活,渐渐过上了好日子。
“是道德评议改变了我,让我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和方向。”现在精气神十足的周开勤逢人便讲。周开勤口中的道德评议,是通过群众自治组织,通过道德舆论压力改造帮助教育后进,解决农村突出问题的新探索,也是安康新民风建设的一个缩影。
安康新民风体现的是不等不靠、争先创优、勤劳致富、追求美好生活的安康新风尚。这一安康式“再使风俗淳”的全社会行动,不仅成为安康脱贫攻坚顺利推进的最大底气和有效抓手,也成为安康“追赶超越、绿色发展”的最强内生动力。
道德评议 再塑“真善美”
地处秦头楚尾的安康,属于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全市4个县区属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重、脱贫压力大。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深水区”后,广大扶贫干部感受到,贫困群众的物质贫困并不可怕,通过政策帮扶总能脱贫,但是如果像转变前的周开勤一样陷入“精神贫困”,一般的帮扶措施很难奏效。特别是一些群众中存在的“等靠要、缠访闹”现象不能及时根除,不仅影响脱贫攻坚进程,往往还会出现由“一个人等”演变为“一群人等”。 “等”着别人施舍,直到“等”出伸手要的惯性,“等”出歪风,“等”出邪气,会严重毒化乡村风气。
为此,2017年3月20日,安康市在总结旬阳县道德评议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调研讨论和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后,以 “1号文件”推出了大力推进新民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和7个配套实施方案。并提出“一年见成效、两年大变样、三年成新风”的建设要求,在全市掀起新民风建设热潮。
面对深度贫困的市情,安康的新民风建设一开始就把破解精神贫困助推脱贫攻坚作为主要工作方向。新民风建设不仅有宏观层面的设计,也有微观层面的具体抓手。以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六大活动”为载体,以村、社区为单位建立“一约四会”,即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两年的实践证明,安康的新民风建设既是文明所系、发展所需、民心所向,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安康的具体体现。不仅再塑了安康人民的“真善美”,也成为脱贫攻坚工作良性推动的催化剂,很多贫困户通过新民风教育达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从2017年3月以来,安康市共开展道德评议7377场次。像周开勤一样,仅仅通过道德评议帮扶转化的典型就达4422例。
新民风建设有效破解了社会生活中“不诚、不孝、不俭、不勤、不和”等法律不明确、政策不具体、干部不好管,却又时刻影响着安康发展的“现象级”问题。
移风易俗 凝聚决战贫困新力量
知不足而奋进的安康,近年来在“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发展思路的指引下,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增速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后发优势被不断激活。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地方不良人情风、盲目攀比风、低俗恶搞风、打牌赌博风、消极懒惰风也肆意盛行。
2016年,安康市政协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紫阳县某村户均送礼达34次,年送礼支出超过3万元的农户占总数的17%,1万元至3万元的占78%,1万元以内的占5%。汉滨区双龙镇谢坪村贫困户王远银2016年借债送礼1万余元,由此背上沉重负担。一些农户也因此致贫返贫。这样的现象,在开展新民风建设以前的安康普遍存在。
对此,安康把根除陈规陋习纳入新民风建设,狠刹“人情风”、“人情债”。石泉县在各村完善了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签订《节俭操办红白喜事承诺书》《不参与歪风邪气承诺书》;紫阳县举办“励志成才、感恩社会”集体“升学礼”,为大学生集体赠送行李箱和笔记本;旬阳县桐木镇村支书先拿自己“开刀”,儿子结婚不请婚庆、不要婚车、步行一小时去迎亲。
寧陕县八亩村党支部书记陈续林说:“新民风建设就是一场及时雨,要是没有新民风建设,我这个村干部还真当不成了。谁家过红白事都要请我去撑门面,去了就得随份子,每年这方面随便开支就是一两万元,真是有苦难言!新民风建设开展后,我们严格按照村规民约大力整治大操大办之风,现在红白喜事都有随礼、摆席的具体规定限额,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数据显示,与2017年相比,安康农村摆酒席减少了三分之二,人情分子下降了七成。
2017年7月24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对安康市推进新民风建设工作给予了批示肯定;2018年,《新民风助推扶贫扶志的“安康经验”》入选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至此,“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已经成为安康一张靓丽的名片。
“新民风形成需要长期熏陶,并非短期之功就能完成,必须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我们要站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高度,不断把新民风建设引向深入。”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康市委书记郭青表示。
为此,安康市在最初创建目标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让新民风持续发力。从“道德银行”精神激励到“爱心超市”物质兑换,再到《安康新民风训言》传遍大街小巷,成为每一个人的行事坐标。聚沙成塔,新民风正在为安康的脱贫攻坚凝聚起强大合力。
文明新风 提振人民精气神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安康的有“礼”有“荣”,让安康人民用不断提振的精气神迎来安康荣光。
2018年12月12日,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安康的王玉秀家庭获得“全国文明家庭”称号,习近平总书记和其握手表示祝贺。
王玉秀是安康市汉滨区的一名小学高级教师,1992年退休后,先后多次婉拒社会上的高薪聘用,在家里照顾孙子、孙女和80岁的老母亲,操持整个大家庭。在她家客厅的桌子上,一幅家训摆在醒目位置:诚实做人、认真做事、爱岗敬业、团结和谐。
“从小我就教育儿女们,我们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一定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讲究孝道,尊老爱幼。”
家风教育、家训传承、家规遵循,是安康新民风建设中的一抹暖色调。近两年,安康持续开展了“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各县区把突出时代要求,贴近生活实际的好家规家训制成匾额、条幅,挂在厅堂。以文化下乡活动为载体,家风教育成为安康群众文化的特色品牌。汉阴“沈氏家训”、岚皋“杜氏家规”先后被中纪委向全国推广。
“付书记,我申请退出贫困户,这是我的申请书。”2017年7月26日一大早,汉阴县漩涡镇联合村三组刘作银来到村委会办公室,向村里的第一书记付立安主动递交了一份早已准备好的退出贫困户申请书。
联合村虽是汉阴县一个偏远的深度贫困村,但有很多像刘作银一样不甘于贫困的人,他们没有太多言语,但都在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像刘作银一样,安康的新民风建设,不仅改变了群众观念,打开了群众看问题谋发展的视野,而且引导更多的群众成为时代新人,用志气脱贫致富。从2017年3月以来,安康已有1762户主动退出贫困户。
修脚行业,过去在很多人看来是“下作”的事情。但紫阳的“修脚大军”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修脚除了工作苦点累点脏点,凭双手挣钱,凭劳动致富,这是光荣,这是志气。
2014年开始,紫阳县把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以足疗为重点开展订单免费技能培训,探索出了一条“政府推动+龙头企业+培训基地+贫困户”的技能脱贫模式,目前已带动安康4万群众稳定脱贫。如今的紫阳修脚品牌,不仅成为紫阳脱贫攻坚典型案例,也成为安康新民风建设生动实例。本地80后企业家郑远元因带动家乡一大批贫困群众进入修脚行业实现稳定脱贫,荣获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
“新民风建设改变的不仅是贫困户,也不仅是农村。新民风建设改变的是整个安康的精气神:勤劳致富的多了,爭当贫困户的少了;自立自强的多了,信访告状的少了;文明乡风多了,歪风邪气少了。”一基层干部感慨地说。
成风化雨、润物无声。两年的新民风建设如一股新雨,默默滋养着曾经“干涸”的心灵,将向上向善的力量汇聚成滋润安康这方水土的永续动能,不仅为广大群众找到了建立“精神灯塔”的“金钥匙”,形成普遍认同的新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也为安康“追赶超越”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使安康的脱贫攻坚持续走在陕西省前列。
对于已经取得的成绩,郭青表示,下一步,安康市将持续强化新民风建设各项举措,着力解决进展不平衡、工作有盲点等问题,围绕“一年初见效、两年大变样、三年成新风”的总体目标,着眼未来、做在当下,努力把安康打造成为陕南首善之地、全省民风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