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春”与 苏三监狱
2019-03-25闻阔
闻阔
苏三监狱是一座明代监狱,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明代形制的监狱,也是现存最早的一座完整的县衙监狱。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就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就当报还……”京剧《玉堂春》中这著名的小段,哪怕不熟悉京剧的人也能哼上两句。而主角苏三一句“洪桐县内无好人”。让洪洞人无奈“背锅”长达数百年之久……
说实在的,我对传统戏曲并不怎么感兴趣,甚至认为只有爷爷奶奶辈的人才会喜欢听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洪洞又重新修葺了苏三监狱,并把这里作为文化旅游的宣传名片之一。我与一位洪洞的朋友聊天时还调笑过,洪洞的旅游宣传真是“不遗余力”啊!连一个小说戏曲中完全“虚构”的人物也不放过。结果朋友立即指出了我的孤陋寡闻,这关于苏三的小说戏剧都是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这苏三也是有其原型的。
一听这话,我立即来了兴趣,我以前对苏三的了解仅限于京剧《玉堂春》中《苏三起解》一折中那著名的一小段,还有就是大学时代粗略翻阅过的古典小说集“三言二拍”中的名作《玉堂春落难逢夫》。没想到这苏三居然还有真实原型!朋友给我解释了半天,可我还是将信将疑,朋友急了,大声说:“那你自己去实地看一下吗!”我眼前一亮,对呀!一定要去看看!
坐在前往苏三监狱的车上,我回忆着关于苏三的故事。大明正德年间,有一女子名唤苏三,其原名周玉洁,明代山西大同周家庄人,其父周彦亨是“大同城里有名人”,奈何其母其父先后过世,她被狠心的继母卖到了北京苏淮与鸨儿一秤金所开的怡春院,遂改姓为苏,因在姐妹中排行第三,故名苏三,“玉堂春”是她的花名。
苏三天生丽质,聪颖好学,很快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浪荡的官宦子弟王景隆得见苏三,两人一见钟情,琴瑟和鸣,并立下了海誓山盟,发誓永不相负。可惜不到一年,王景隆替父亲收取的三万两白银都被老鸨一秤金诓骗去了。看到王景隆没有钱了,老鸨立即翻脸,把他赶了出去。倒霉的王景隆餐风露宿,吃尽了苦头,幸好王银匠与小贩金哥出手相助,让王景隆与苏三再次相见。苏三激励王景隆要他发奋上进,立誓言不再为娼,并把自己的金银首饰都给了王景隆,资助他回乡读书。王景隆回家后洗心革面,发奋苦读,二次进京应试,考中第八名进士。老鸨一秤金担心做官后的王景隆报复她,偷偷把苏三卖给了山西洪洞县的马贩子沈洪为妾。沈洪使计把苏三骗上了前往山西的轿子。王景隆来找苏三,发现其被人赎身,以为苏三背弃了盟誓,灰心离开。
这边苏三发现被骗,以死相逼,让沈洪不敢妄动。沈洪老家的妻子皮氏与邻居赵昂私通,合谋害死了刚刚回家的沈洪,并嫁祸给苏三。皮氏与赵昂贿赂了县衙上下,让其对苏三屈打成招。知县贪赃枉法,对苏三严刑逼供。苏三受刑不过,只得忍屈画押,判处死刑,被囚于虎头牢之中,幸好有位正直无私的刑房吏刘志仁发现此案有问题,保护了苏三,没有让收了钱的小人把苏三折磨死。
京城里的王景隆仍然思念苏三,竟然生了重病,王银匠与金哥不忍,便告诉了王景隆,苏三并没有背弃盟誓,而是被老鸨一秤金骗卖到了山西。王景隆病好后,便“只愿山西为官”,不久后王景隆被“点了山西巡抚”。他连夜启程,前往山西寻访苏三下落,却发现苏三被判了死刑。他素知苏三品行,知道她万万不可能杀人,便微服私访洪洞县,巧妙地了解了苏三的冤情。即可下令将苏三案全部人员带到太原受审。
王景隆为避嫌疑,委托素来公正的刘推官审理此案,刘推官略施小计,让皮氏等人不打自招,苏三的奇冤得以昭雪,真正的罪犯一一伏法,贪官污吏被撤职严办。苏三与王景隆终成眷属。此后,“玉堂春落难逢夫”的传奇故事不胫而走,苏三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各种各样关于“玉堂春”的话本小说、戏曲、电影等等,逐渐流传开来……
苏三监狱位于洪洞县城内,在今天的洪洞县政府西南侧,这里也是明朝洪洞县衙的西南角。苏三监狱是一座明代监狱,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明代形制的监狱,也是现存最早的一座完整的县衙监狱。监狱的总面积约为610平方米,由普通牢房、狱神庙、死囚洞、“虎头牢”、丈八墙、苏三井等组成。在明朝的正德年间,北京名妓苏三在洪洞县蒙冤落难囚于此监狱,后人便把这里称为苏三监狱。这里在1965年时就被列为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02年时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旅游景区。
来到苏三监狱的正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小院里一座汉白玉雕像,这是苏三的雕像,游客们大都在此拍照留念,小院比较宽敞,毫不压抑,阳光普照之下颇为温暖,与“监狱”这个概念有些格格不入。但当我顺着指路牌右转,前往真正的监狱时才明白,这里不是用简单的“压抑”就能形容的。
在右侧的门里只有一条狭窄的巷道,两侧都是两两相对一间一间的狭窄监牢,总共12间,每间牢房内部只有两米见方,但墙体足有一尺多厚,牢房的房门非常低矮狭窄,需要弯下腰侧过身才能进入里面。牢房的窗户极小,上面竖立着几根粗大结实的窗棂,中间只留下几条小缝,用来通气透亮。因此牢房内终日不见阳光,阴暗潮湿,墙上還有水汽凝结而成的水珠。牢房的地上还有一个砌成的小炕,小炕离地不足一尺,用砖砌了四个面,里面是用土填的。囚犯如果想睡在上面,恐怕只有蜷着身子,缩成一团才能办到,而这还只是监狱的普通牢房,在明代时关押的只是一般的犯人。在普通牢房外的顶檐之间,巷道上方,密布着铁丝编制的大网,网上还挂有铜铃,犹如天罗地网,让犯人插翅难逃。
巷道的尽头正对着一间小屋子,名为禁房,是古代狱卒们的值班室,现在里面陈列着各种资料和刑罚用具。资料上记录的是朱元璋制定的明律中的相关内容。还有当时的十大恶,以及用图画表示的当时的五大刑法。在禁房右侧的墙上有狱神的神龛,神龛上有3尊砖雕的神像。中间坐着的是狱神,形象为老者,面色和善,凡是进入牢房的囚犯都要拜见狱神,寻求一点心灵的慰藉。狱神旁边站着的是小鬼,凶神恶煞,面目狰狞,仿佛在威胁囚犯,让其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不可在狱中有任何不轨心思与行为。
与狱神庙相对的就是死囚牢。在死囚牢正门上方画有一个怒目圆睁、青面獠牙、狰狞恐怖,很像老虎头的兽首,这种猛兽叫做“狴犴”。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狴犴就是龙的第四子。传说其“形似虎,有威力,平生好诉,故立于狱门旁”,明朝人把它的头像画在牢房的门上,因此它也经常作为监狱的代称。
由于狴犴极为像老虎,吏民百姓对神话知识也不了解,以讹传讹之下,死囚牢也就变成了“虎头牢”。“虎头牢”的门被刻意设计成不到1.6米高,所有进入“虎头牢”的人都要在狴犴像前低头,以显示对法律的敬畏。
与这“虎头牢”牢门相对应的就是被俗称为“老虎屁股”的死囚洞。死囚洞是位于狱神神龛下方墙基处的一个小洞,它直通大街,平时用砖砌住堵死,需要用时才会打开。因为迷信和忌讳的关系,犯人一旦死在监狱里,是决不允许从监狱的大门抬出去的,因此死囚洞实际上是病死或者被狱中的刑罚打死的死囚尸体离开监狱的地方。死囚牢被称为“虎头牢”,牢门就是“虎口”,死囚们活着被“虎口”吞进去,死了只能从这个洞里“拉”出来。死囚洞也就只能被称为“老虎屁股”了。
死囚牢共有两道门,一道门在狴犴像下,另一道在深深地门洞内侧,有意思的是这两道门一道门朝左开,一道门朝右开。据说这是为了防备越狱,如果有死囚试图越狱,在极度紧张之下,不明就里的犯人在打开内侧的一道门后,到第二道门用同样的方式试图开门时就会发现怎么也打不开。死囚牢通过这种方式试图拖延犯人的越狱时间。不得不说古人的这种“小聪明”完美地利用了人的思维惯性,古人的智商真是不容小觑啊!
进入死囚牢,小院里有一口水井,据说当年苏三坐牢时就曾在水井边的石槽上打水洗衣,所以被称为“苏三井”。“苏三井”最大的特点就是井口很小,直径只有半尺余宽,之所以设计得这么小,就是为了防止有死囚投井自杀。在死囚牢的北侧有枕头窑一孔,被隔为三间,最左侧的一间就是当年囚禁苏三的牢房,现在苏三的坐姿塑像还在牢房内的小土炕上,牢房内的格局和普通牢房基本一致,只是更暗更潮湿,很难想象苏三一个柔弱女子是怎么熬过来的。
死囚牢的四面墙壁极高极厚,号称“丈八墙”。据说墙体内还灌装有流沙陷阱,如果有犯人想和《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那样挖开墙壁越狱,那他就要倒霉了,因为一旦挖开墙壁,流沙就会从口子中涌出来,不仅会越狱失败,挖墙者还会被流沙困住。据说中国古代很多墓葬中就会用这样的流沙陷阱,被困死其中的盗墓贼不计其数。
早在1964年时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国家文物局原局长王冶秋先生就曾来到洪洞考察过苏三监狱,确认苏三监狱为我国罕见的明代监狱,并激动地赋诗一首:“虎头牢里羁红妆,一曲搅乱臭水浆。王三公子今何在?此处空留丈八墙。”
根据现存资料来看,最早将“玉堂春”的故事编成话本小说的是明代万历年刻本《全像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明万历34年万卷楼刊本,李春芳撰)。该书第29回“妒奸成狱”一节,写的是玉堂春与南京王舜卿的婚恋故事,故事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此后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家,“三言”作者冯梦龙将故事收入《警世通言》中,取名为《玉堂春落难逢夫》,并在人名、地点和一些情节的处理上做了大胆的修改,让故事结构更加完整,情节更为引人入胜,成功地流传于后世。
在“玉堂春”的故事被写成话本小说之后,流传甚广,戏剧家们也开始关注这部小说,试图把“玉堂春”的故事改编为戏剧搬上舞台。最早的戏剧改编版是明代的祁彪佳编写的《完贞记》和《玉镯记》等传奇剧。到了清代初年,开始出现了直接以“玉堂春”冠名的传奇剧。而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比较完整的“玉堂春”戏剧是清乾隆时期的刻本《新词李调真本玉堂春全传》。到了清末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从戏曲艺术的趣味性和群众审美需要出发,把戏曲扩充为“庙会”“起解”“会审”等唱段,使得故事更加的动人心弦,也更加具有艺术表现力。
在现存史料记载中最早的《玉堂春》演出记录是嘉庆七年(1802年)时三庆班鲁龙宫的演出。其后梅、尚、程、荀“四大名旦”以及张君秋等都有过各具特色又极为精彩传神的演出。对于哪怕不太了解戏曲的人来说,也能哼上几句“苏三离了洪洞县……”,而这正是京剧《玉堂春》里《苏三起解》一折中的一小段流水板……
因为话本小说和戏曲而闻名于世的苏三,在中国几乎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苏三的形象符合人们对传奇故事中青楼女子的所有美好想象:容貌倾城、风情万种却又纯洁善良;达官显贵皆为其倾倒,但她却不慕荣华富贵,一心向往美好爱情。
关于苏三的真实性,在明朝正德年间,山西洪洞县确实发生过一起案件。一位名叫苏三的女子被诬告谋害亲夫。据张崇发先生在《苏三监狱,遗址犹存》中所述,苏三案的全部卷宗直到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还保存在山西的洪洞县衙中,它详细记载了苏三、皮氏等人的供词和最后的判决书等。让人心痛的是这份原始卷宗被曾任洪洞县长的孙奂仑盗走,被其卖给了法国的古董商人。而留下的誊写副本在日寇侵华时也被日军抢走,在现在的洪洞,只留存下来一份案件的判决书,殊为可惜。不过这些事实都证明了“玉堂春”应该是一位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而“玉堂春”的故事也就并非“纯属虚构”的“小说家言”,而是作家戏剧家们在事实的基础上加工过的“艺术珍品”。
关于男主角,据相关考证明代万历年刻本《全像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中的王舜卿、《玉堂春落难逢夫》中的王景隆乃至戏曲刊本《玉堂春》中的王金龙等等,与明史中记载的王三善极有可能就是同一人,都是进京赶考不中,夜游偶遇苏三,一见钟情,过从甚密等等。
而那句让洪洞人无奈的“洪洞县内无好人”,却是戏曲改编过程中一个“有意无意”的“失误”。其实原版的“十恨”是这样的:“一可恨爹娘心太狠,大不该将亲女图财卖与娼门!二可恨山西沈燕林,他不该与我来赎身。三可恨皮氏狗贱人,施毒计用药面害死夫君。四可恨春錦小短命,贪欢乐私通那赵监生。五可恨贪赃王县令,六可恨衙役分散脏银。七可恨屈打来承认,八可恨那李虎他骗我招承。九也恨来十也恨,洪洞县衙无好人!”
但是到了最出名的京剧《玉堂春》中,唱词的开头变成了“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而结尾变成了“越思越想越伤情,洪洞县内无好人!”把原来的“洪洞县衙”变成了整个洪洞县,“打击面”扩大了不知多少倍,这也是“没好人”人数最多的一个版本。也许是为了加强唱词的语气;也许是为了加强苏三与解差崇公道之间戏剧冲突;也许纯粹是为了博人眼球。但是随着苏三的故事被改编为小说、戏曲、电影、电视剧,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苏三故事里的元素甚至被写进了流行歌曲里,各种媒介把苏三的故事传播到了全世界。委屈的洪洞人只怕还要把这口“巨大的黑锅”背着不知要多久……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苏三这一句激愤之语,却使得洪洞的名气家喻户晓,而苏三的故事也成了像我这样的游人寻访洪洞的原动力之一,这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